【专家解读】德州市科学技术局政策法规与战略规划科科长张振玉就《德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进行解答

 

 

 

一、 问题一:《规划》出台的意义是什么?

“十四五”时期是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阶段,也是打造京津冀鲁区域最具产业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活力德州、智造名城”,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为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明确新时期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想和战略规划,市科学技术局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结合德州科技创新实际,组织编制了《德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二、 问题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

哪些成就?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2.21%,居全省第8位,增长15.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9%,居全省第5位,较2015年增长1.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44%,居全省第7位,较2015年增长15.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2.9%,居全省第5位,较2015年增长8.7个百分点。

优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十三五”期间,德州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全市1678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6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62.1%;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324项,全市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成交额57.16亿元。全市柔性引进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512人,企业周末科技特派员224名,建设研究生工作站109家。建设省级“农科驿站”54家,组建35支科技扶贫服务队,选派科技特派员484人,实现全市755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全覆盖。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近年来,德州大力加强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完善载体平台体系。德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列全国第2位。乐陵泰山体育集团牵头建设的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获得省政府批复。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落地。希森马铃薯、泰山体育、皇明太阳能3家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居全省第6位。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山东省节能技术研究院、山东百枣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3家机构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居全省第8位。

企业科技创新实力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建立了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库,筛选80个项目入库培育。全市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7项,争取资金3.77亿元,其中保龄宝“合成生物学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泰山体育“科学健身智能芯片和云服务平台的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朝阳轴承“高性能轴承组件可控性设计与制造”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获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608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3.86%。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176家,较2015增长68.7%。

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德州市坚定不移的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构建创新载体、创新主体、新兴产业、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和创新支撑保障体系,聚焦打造京津冀鲁区域科技创新承载道。先后制定出台《德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型 的若干措施》及《德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奖励实施细则》《德州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先后出资1亿元设立德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2000万元设立德州市科技担保补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问题三: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是什么?

从国际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和重构全球价值链条,“碳达峰、碳中和”加速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外部冲击也倒逼德州加大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重要影响,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的演变,全球科技创新核心技术重点集中在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生物科技等领域。新兴国家科技崛起,全球科技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

从国内来看,科技创新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区域来看,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对全省科技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随着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八大发展战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和深入实施为德州创新发展迈向中高端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德州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三、 问题四:《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大力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高科技创新协同开放水平,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为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提供科技支撑。

四、 问题五:“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

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建成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打造国内一流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更加顺畅,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型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服务不断涌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2件。

——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更加有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国家级高新区带动效应显著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由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和科技服务平台体系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功能更加健全。到2025年,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量质齐升。

——创新人才进一步集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预备队,加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稳定科技特派员队伍。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创新创造潜能不断得到激发。到2025年,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实现重大突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创新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明显提升,市民科技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大效益、更广范围升级,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

五、 问题六:规划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规划》面向德州本市的优势产业基础,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进行了整体规划。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六、 问题七:规划的可操作性如何?请举例说明。

《规划》针对每个重点工作任务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举措。例如第四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培优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形成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第七章“谋划科技创新开放协同合作”提出: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会都市圈建设为统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七、 问题八:为保障《规划》实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

施?

为支撑和保障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实现,提出要强化规划的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强化监测评估。市政府统一领导、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会商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科技发展优先领域、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作,强化本地、本部门科技发展部署与本规划的衔接,共同做好重大任务的落实与分解,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市县两级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建立“十四五”全市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机制,各级财政按规定对规划实施予以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结合规划目标指标要求和重点任务部署优化投入结构。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健全规划全过程监测评估制度,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全市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动态调整。

九、联系方式。联系科室:市科技局政策法规与战略规划科   联系人:张振玉    联系电话:0534-2687042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