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专板为科创中小企业浇筑成长“苗圃”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由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经发布满三年。三年来,已经有三批共计26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完成备案。这些专板服务了1.56万家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97家,上市后备企业1098家。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彪认为,专板的设立就像为科创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上市预科班,解决了他们在成长路上遇到的融资难,规范弱,以及上市路径比较模糊的核心痛点。因为过去区域性股权市场长期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专板的设立通过整合了政府与市场的资源,构建了符合场外市场特点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上市规范培育的体系,补足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短板,更打通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国多地出台了支持专板发展的具体举措,而入板的企业多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截至今年10月底,入板企业数量已达974家。信息产业、医药健康业、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业企业占比分别为42.03%、16.44%和10.26%。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北京专板的企业平均营收超过8600万元,两成企业营收破亿元,这些‘小巨人’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这与新质生产力方向高度契合,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许多中小企业缺资金、管理不规范、市场渠道窄,专板通过提供融资对接、治理辅导、资源链接等一站式服务,帮他们补短板、强筋骨。”

此外,提升企业挂牌上市效率,也是专板建设的重要方向。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专板建立了“孵化层—规范层—培育层”的梯度培育体系,专板通过对接机制,形成“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培育路径。经济学者盘和林认为,通过三四板对接机制,实现了企业资源监管标准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大幅缩小了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培育周期,提升了优质企业向上输送的效率。

三年来,专板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覆盖面有限、服务不够精准等问题。田利辉建议:“要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比如,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要强化技术对接,对于成长期的企业要提供资本运作辅导,让服务像精准滴灌般直达痛点。同时要深化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的连接,打造上市的‘蓄水池’,让专板真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要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创中小企业更多发展动能。”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