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小桥获大奖,掀开篇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踔厉奋发展宏图,2022年,贵州交通成绩喜人、故事暖心,贵州交通广播年终特别策划《2022贵州交通关键词》,今日发布——小桥获大奖。

  2022年4月4日,位于清镇市的花鱼洞大桥在众多申报奖项的世界杰出桥梁工程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39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项目奖”,成为“小桥获大奖”的独特案例。

  2022年4月4日,根据国际桥梁大会评奖委员会通知,由贵州省贵阳公路管理局(建设单位)、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的花鱼洞大桥,在众多申报奖项的世界杰出桥梁工程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39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项目奖”。

  这是贵州省继北盘江大桥、鸭池河大桥、平塘大桥之后的第4座获得该奖桥梁,也是全国第9座获此奖的桥梁。同时,也成为贵州桥梁集团继平塘特大桥之后,蝉联该项国际大奖的工程项目。

  G320线花鱼洞大桥全长269.6米,跨度和高度均不突出、造价仅1.1亿元,作为中国干线公路上首座获此殊荣的桥,到底凭的是什么?

  4月12日,在贵州省公路局的组织下,记者同大桥参建的各家单位再次来到花鱼洞大桥,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4年经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鉴定G320线原花鱼洞大桥为四类危桥,对其进行限载、限速。

  为了充分发挥贵黄公路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贵阳公路管理局向贵州省公路局请示将G320上瑞线花鱼洞大桥拆除, 在原址重建。贵州省公路局[2016]188文的批复中同意该桥拆除重建方案。重建新桥并且在老桥的旧址上进行修建,这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

  G320上瑞线花鱼洞大桥跨越红枫湖,位于1级水源和2级水源保护区交界处,对水源保护及其严苛,又处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为了施工中不破坏周边环境、新建桥梁要与周边环境协调,建设单位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生态建桥,提出“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建设目标。

  在多个设计方案中,经过多次论证对比,选择“利用新拱拆旧桥”,采用造型美观的180米中承式提篮钢管混凝土拱桥,将新拱肋布置于旧桥两侧,施工中先安装新拱肋,然后将旧桥扣挂于新建拱肋之上,逐段切割,倒装拆除旧桥的设计方案。

  一是建筑物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项目将旧桥构件拆除破碎后作为路基填料重新利用,节约填料约3264方,减少碳排放1.5万吨,实现旧桥混凝土100%循环再利用,旧桥钢材251吨100%回收。

  二是施工工艺再创新,实现“零”扰动。借助新建好的提篮拱肋作为支撑,在新建拱桥上布设若干用于扣挂的临时扣锁,将旧桥的下弦吊起,将切割的废石料用缆索吊装的方式运送到湖岸边。为降低施工影响,项目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用静态劈裂开挖施工方法,最大程度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扰动。

  三是自主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零”排放。针对旧桥拆除的各个施工阶段作业污水,项目部自主设计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即在切割作业部位下方设置流水槽,通过流水槽将作业污水引流至沉淀池中,经过收集、沉淀、隔油等处理,达标后按要求进行排放,真正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施工工艺减少临时用钢量1350吨,节省工程造价20%,该项施工工艺是山区桥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的经典案例。整个施工过程监理重点将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放在首位。

  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主要表彰在技术与材料创新、美学价值、与周边环境协调度及公众参与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桥梁。而花鱼洞大桥正好在技术含量、环保价值和美学价值上都做到了极致,获此殊荣也标志着贵州在山区峡谷桥梁“小而精”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世界认可的全新高度,更加夯实了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地位。

  2022贵州交通关键词,明日发布——告别“扫码”,敬请期待……

  记者:俊江

  编辑:黄英俊|责编:冀佳|编审:赵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