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专刊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煤炭利用清洁低碳、高效智能转型,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煤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专刊内容包括碳一化学利用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煤制新型化学品技术、CO2捕获与利用技术、煤炭制氢技术、煤气化燃料电池技术、煤制炭材料技术、煤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能源洁净高效利用技术等。
客座主编
王永刚 教 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李 忠 教 授 太原理工大学
“煤全生命周期中VOCs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
我国在煤炭高效利用和转化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时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愈发突出。煤炭行业正逐渐成为我国VOCs的重点排放行业,具有排放节点多、差异大、组分复杂等特点,极大增加了煤炭行业VOCs治理难度。“煤全生命周期中VOCs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收录了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在煤炭行业VOCs治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探讨了VOCs减排与控制工作的发展趋势,先进的VOCs治理技术、装备与经验。客座主编
惠世恩 教 授 西安交通大学
客座编辑
王登辉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燃煤+’耦合低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专刊
煤炭是一种高碳燃料,随着我国燃煤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仅通过提升燃煤发电效率达到降碳目标已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和未来的CO2减排需求;未来能源电力系统将构建在多能综合利用、多技术协同互补的图景之上,煤电如何更好地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仍需不断探索。“‘燃煤+’耦合低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专刊报道燃煤低碳发电利用的最新技术成果,分析生物质耦合发电及低碳燃料替代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燃煤低碳发电技术面临的潜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客座主编
“2060碳中和”栏目
在碳中和的全新情景下,煤炭洁净高效低碳利用技术是必然的研发方向,也是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煤炭绿色开采、煤炭清洁高效燃烧、新型煤化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若干关键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的实施,为煤炭清洁利用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为我国高质量碳达峰、碳中和的平稳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希望通过“2060碳中和”专栏,进一步深化领域内对碳中和情景下洁净煤技术的理解,促进跨学科协同、跨单位协作、跨领域协力,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愿景的实现略尽绵薄之力。客座主编
“2060碳中和”专栏首篇文章《CO2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俐,古芳娜,苏发兵,许光文
“双碳时代CH4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专题
中国是目前CH4排放量最高的国家,能源行业CH4减排技术总体上成熟度较好,已形成一批用于实践的CH4减排和综合利用技术,部分技术在我国已获得示范性应用。
“十四五”期间,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开展CH4排放控制研究,促进CH4回收利用和减排技术的发展,推动CH4利用相关技术、装备和产业等发展,实现CH4资源化利用,强化能源资源化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等协同效益。“双碳时代CH4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专题围绕CH4与CO2重整制合成气、CH4直接转化制化学品等CH4资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集中报道。客座主编
赵天生 教 授 宁夏大学
客座编辑
马清祥 副教授 宁夏大学
“专家述评”栏目首篇文章
双碳战略背景下燃煤电厂CCUS技术发展:挑战与应对
作者:马双忱,樊帅军,武凯,杨鹏威,陈柳潼
国内已有超低排放电厂投运的CCUS设备普遍存在捕集成本高、产物利用量有限等问题,开发成本低、捕集产物可有效利用的CCUS技术是电力环保的共同需求。为此,提出煤电CCUS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应该是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耦合控制,继而提出稳定的氨源供给是实现上述一体化脱除的物质保障,构建燃煤电厂自给自足的制氨过程为煤电未来开发更丰富的产品线(氨能、肥料、化工品等)提供了可能。封面文章2
“2060碳中和”栏目第3篇文章
CO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关键技术清单
作者:魏宁,刘胜男,李小春,张贤,贾国伟,魏凤,胡元武
我国CO2地质利用与封存(CGUS)的技术水平总体处于研发与示范阶段,其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场地表征与筛选、场地评估与风险评价、场地监测与预警、碳封存与资源增采协同等大类技术上,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在大规模实施CGUS工程前需要分类研发与提升,从而奠定CGUS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封面文章
“专家述评”栏目第2篇文章
低阶烟煤煤岩显微组分分选及其分质利用研究进展
作者:周安宁,张怀青,李振,屈进州,赵伟,杨志远,赵世永
为全面了解煤岩显微组分分质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笔者从煤岩显微组分的测定方法、分选方法和清洁利用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封面文章2
“2060碳中和”栏目第4篇文章
碳中和目标下发电领域低碳转型路径
作者:胡道成,张帅,韩涛,郑旭帆,顾永正,徐冬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发电领域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方向,针对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先进储能、氢能等方向低碳转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专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专题内容通盖燃煤低碳利用、化学链燃烧、碳捕集与利用、煤炭掺氨燃烧、燃烧过程污染物控制、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等当前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客座主编
封面文章
煤基石墨烯系列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CO2还原过程中的应用进展以煤炭及其衍生物为碳源制备高附加值石墨烯材料具有独特优势,是同时实现煤炭材料清洁化利用和石墨烯低成本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种,从化学组成和煤质结构出发,通过适当的分子剪裁和化学结构组装,成功实现了系列多尺度、多形态煤基石墨烯材料的可控制备。“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专题
CO2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之一,对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CO2捕集、资源化技术应用存在成本及能耗较高、效率较低等瓶颈。因此,新型捕集材料设计、低成本/低能耗CO2捕集技术的开发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专题,总结报道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热点,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客座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70周年院庆”特刊
1952年11月,华中工学院在东湖之滨、喻家山麓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由中南地区几所主要大学动力相关专业和教师组成的动力系。70年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始终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学科实力稳居前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连续两轮入围国家“双一流”学科。“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70周年院庆”特刊向华中科技大学七十载光辉岁月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七十年奋斗历程献礼!期待通过此特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现代能源学科的创新发展!客座主编
姚 洪 教 授 华中科技大学
客座编辑
封面文章
燃煤电站锅炉及工业窑炉三维燃烧温度分布监测研究进展
作者:周怀春,李框宇,安元,娄春
总结了燃煤电站锅炉及工业窑炉三维燃烧温度分布监测研究进展。未来需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论进一步提升耦合重建问题的求解效率,与炉内工况及热力系统三维实时、动态建模相结合,实现炉内三维工况分布参数(炉内气氛、颗粒物、污染物、炉内热负荷、炉壁热负荷分布等)实时监测及诊断和锅炉水冷壁内水动力、热力系统分布参数建模预测,构建多时间尺度大数据驱动的燃煤发电机组数字孪生系统,为开发智能锅炉/工业窑炉优化控制系统做出贡献。“可再生能源-燃煤低碳互补发电及综合利用”专题
目前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但可再牛能源单一利用仍面临成本较高、间歇性、不稳定等瓶颈限制,燃煤发电自身亦面临低碳化和灵活性升级改造的挑战,而二者在技术上可实现互补集成。可再生能源-燃煤互补集成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有效途径,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客座主编
洪 慧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孙 杰 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
客座编辑
王瑞林 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
封面文章
整型大孔SiO2基固体胺CO2吸附剂开发及性能研究以大孔环氧树脂聚合物为模板、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牺牲模板法制备整型大孔SiO2,并在其基础上负载四乙烯五胺(TEPA)开发整型大孔SiO2基固体胺吸附剂。吸附剂满足工业吸附剂要求,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热容,有望实现低能耗再生。收官封面
由《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2版》《洁净煤技术》2022年影响力持续上升,在“化学工程”学科177种期刊中,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3位;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学科第4名。希望喜欢支持《洁净煤技术》的读者,关注并参与本次活动,积极转发投票页面,选出您心目中的《洁净煤技术》2022年度最佳封面,投票截止时间2022年12月28日0时。
本平台刊登的《洁净煤技术》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应稿酬,《洁净煤技术》享有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010-87986452/87986451
邮箱:jjmjs@263.net
网址:www.jjmjs.com.cn
微信客服:438351866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