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业版人形机器人“成建制”搬运物料;甘肃西北部布隆吉的荒原上,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唤醒沉寂已久的储能电站;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汽笛声阵阵,中国汽车跨越9783公里,源源不断运抵比利时根特北海港……
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引人瞩目,这些都是我国工业经济稳健前行的缩影。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展现出较强韧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80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我国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卷”。
底盘稳 韧劲足
工业经济稳健前行
我国工业经济能够实现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首先得益于政策的“精准滴灌”。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和企业纾困帮扶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协同发力下,工业经济领域将“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落到了实处。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看来,“两重”“两新”等政策举措对国内需求的直接拉动,是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能够实现同比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除了政策“给力”,重点行业也很“争气”。电气机械、汽车、电子、通用设备、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增长较快,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例分别达到35.5%和16.4%,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10%。
作为其中的突出代表,装备制造业不仅生产利润增势良好,重点产品产销两旺,重点行业投资向好,而且“上天翻山入海”重点技术攻关产品成果丰硕。
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自主电动载人飞艇完成首飞,民用无人机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天上飞的”装备不断刷新发展高度。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40%以上的增长,出口增速高达75.2%。比亚迪、长安、奇瑞等中国车企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地上跑的”汽车跑出增长“加速度”。
国产大型邮轮、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接连取得新进展,造船三大核心指标全球占比均超50%,“水里游的”船舶锚定发展新刻度。
“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成绩突出,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解读道。
工业大省则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上半年,福建、安徽、河南、湖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以上的增长;8个工业大省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安徽为例,今年上半年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芜湖是安徽工业重镇,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记者从芜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在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基础上,芜湖市正在推动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船舶、农机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已从重点省份向全国范围延伸。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并全部实现了同比增长,呈现“整体稳”的良好局面。例如属于西部地区的广西,今年上半年工业规上总产值增长7.7%。制造业投资增长12.3%,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表现亮眼。
新动能 新优势
融合创新亮点纷呈
今年上半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持续深化,创新应用成果加速落地,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更加壮大,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以融合促创新、以融合促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总部位于深圳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自主研发出多模态双足机器人TRON 1,三种足端的快速拆装与无缝切换,让产品适配性大幅提升,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已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融合创新的成效,已在具体产业应用中清晰显现,人形机器人正是其中亮眼的代表:从训练场和数据集的落地运营,到550多万条训练数据的开源共享,技术底座的夯实推动其在多领域加速渗透;反映到产业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印证了市场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创新应用的加速落地,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上半年,全国技术合同登记近41万件、成交额超3万亿元且同比增长14.2%——这组数据背后,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线的紧密衔接。
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则依托于产业创新平台的坚实保障。截至6月底,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这些平台成为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人福医药创新药中试平台、鼎康生物重组蛋白药物中试平台等6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覆盖药品、工业母机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创新平台的支撑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持续深化,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我国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速向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渗透,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京东方推出的显示工业大模型AIoT、中国一汽自主开发的AI视觉“质检员”等大幅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优结构 优环境
转型升级量质齐升
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35.5%,较去年提升0.9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贡献率达23.3%。赵英指出,以前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跟发达国家很多产业处于垂直分工状态,现在则转变为水平分工的态势。
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医药等重点行业遴选发布213个“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463个消费品行业技改项目,推动数字化技术赋能消费品工业取得明显成效;轻工、医药、食品、纺织等重点消费品行业密集推出了相关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再提速,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扩围,电子信息、电力装备、消费品工业等多行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落地。
绿色发展方面,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超2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例如,位于四川宜宾的宁德时代工厂,依托可再生水电,实现了全生产链零碳,年减碳40万吨。
企业发展环境也在持续改善。行业治理取得积极进展,17家整车企业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钢铁、水泥行业效益改善,光伏行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撑更加精准。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6个部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聚焦中小企业急难愁盼,推动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企业。截至上半年,已服务中小企业超360万家,培训人才近40万人,达成融资意向超510亿元,促成交易订单金额近82亿元,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86亿元。
从产业结构“优”到发展环境“优”,双重优势叠加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在上半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还将精准发力,推出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行动等一系列“实招硬招”。这些举措靶向明确、力度十足,将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保持了“稳”的基本盘,抓住了“新”的主动权,展现了“优”的新活力。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加速落地,我国工业经济有望延续向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贡献更大力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