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周|院士齐聚共议:上海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中国的新药研发还有不足的方面,关键是原始创新。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少,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14日下午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图为开幕式舞台 大会主办方 供图“科学是没有边界的。除了人类健康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还有一个科学共同体。我们的产品不仅是为中国人制造,也是为世界大众。”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在圆桌会议上作了上述发言。

圆桌会议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就“上海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张文宏主任表示,他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后一个节点——临床医生,对于科学创新抱有很高的期待,同时他抱有和大家一样的担忧:“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景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医疗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创新的落地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在下一个阶段走得更高、更远?”

陈凯先院士介绍,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目前已经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以来,去年中国批准上市的新药达到了30个,而全世界一年研发成功的新药也只有几十个,多的年份有七八十个,少的年份有三四十个。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国际新药研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进入新药研发数量最多国家的第二梯队,并且名列前茅。”他说。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的新药研发还有不足的方面,关键是原始创新。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少,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蒋华良院士介绍了上海生物医药创新的进程。他分享了一组数据,近10年,全世界一类新药有175个,中国有60个以上,其中上海占了超过三分之一。从2013年到今年11月22日,中国国内上市的一类新药有95个,其中上海占了23个,将近四分之一,并且有2个原创首发新药。新冠疫情爆发三年以来,在上海研发的3个新冠药物都进行了转化,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同时还有一个药在乌兹别克斯坦做了临床研究。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二十条的颁布,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了更多的期待。我们其实内心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在人类健康共同体中,中国的创新也不仅仅为中国所用。”张文宏说。

在生物医药行业,AI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到底能对新药研发产生什么样的改变?蒋华良院士表示,AI领域发展太快,它几乎涵盖了从药物靶点一直到临床研究的全流程。正是因为发展太快,所以要分工、要合作。他认为,AI是未来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如果不掌握AI技术,永远无法做出超越。它目前还不可以取代人的功能和经验。但若干年以后是有可能的。目前已经有几十个AI药物进入Ⅰ期临床,但还没有完成临床上市的,需要再观察几年。

张文宏主任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也十分激烈,更加需要人们构筑人类健康共同体。

陈凯先院士认为,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中大有可为。他表示,当前全球公共卫生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有独特优势。它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并且可以在慢性、非传染性的复杂疾病的防治,以及遏制卫生医疗健康飙升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晨院士则表示,“科学是没有边界的。除了人类健康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还有一个科学共同体,在很多会议上大家都交流没有发表的成果,就是希望能够促进交流和合作。真正做生物医药行业的产品和研发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全人类。所以中国的产品不仅是为中国人制造,也是为世界大众。中国的创新目标不仅是解决某个医院里几个病人的疾病,也不仅是全中国病人的疾病。克服新冠疫苗等药物的挑战,是为了让全人类走出疫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