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研究所李婷:中国电动车有极大潜力引领工业4.0时代

凤凰网财经讯 11月2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

在“开创零碳交通、新时代交通专场论坛”环节,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在发表致辞时表示,中国电动车有极大潜力引领工业4.0时代。“工业4.0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只有软件或者硬件都不能处于领先地位。电动车正是软硬件集中结合的突出体现。”

李婷表示,电动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但未来几年发展还会继续加速。这对业界和投资者都是好事,产业优势意味着丰厚的投资回报。未来,中国或许也会有几大造车企业,或者新势力或传统车企能够真正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前五。

不过李婷也指出,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就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而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踏踏实实,做了很多的投资和部署,才取得今天这样优秀的成绩。这种领先的优势是付出的回报,是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付出的回报。她认为,“除了传统的经济指标、市场占有率、回报率,我们更应该从社会的、环境的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正是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甚至巨大的贡献。”

以下为李婷演讲全文:

李婷:首先感谢我们合作伙伴,本次峰会的主办方凤凰卫视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落基山研究所RMI作为此次分会的联合主办方,很有幸请到各位业界的著名专家、同仁和线上线下的参会者,共同就如何迈向零碳交通这样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今天下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最近两天很多议题都很重要,比如零碳电力问题、建筑问题、绿色金融。上一场还有年轻一代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思考和实践,都非常有价值。

交通议题关系到我们衣食住行中的“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与能源相关的产业和领域。作为开场致辞,除了代表所有团队伙伴向各位表示欢迎和感谢之外,我也选了几个事实和数据跟各位做一个预热,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有数据显示,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最突出、最显著的一部分基本上都给了早期孵化的创新行业和创新企业,其中最多给予的是电动车领域。大家都知道,截至今年9月,我们有一个国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连续三个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就是比亚迪,甚至已经超过了最著名的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还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数据,就是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车渗透率已经超过20%,提前三年完成这一指标,而且很有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朝着30%突飞猛进。

不知道大家听了刚才的几个数据有什么感想,真正的业界专家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数据、更多的事实,分享一些观察,尤其电动车和零碳交通行业未来长什么样子,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电动车的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快了,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期了,但未来几年发展还会继续加速。互联网企业中有一个数据,就是加速度拐点,今年就是加速度拐点,意味着什么呢?怎样看待这个加速度呢?我也想让大家本着这个问题,或者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参加下午的研讨。

如果,新能源汽车或者整个行业在未来继续加速发展,肯定是好事。无论对业界和投资者都是这样,产业有了优势意味着投资丰厚的回报,更多成功的商业案例,甚至大家在考虑未来中国是不是也有几大造车企业或者新势力、传统车企能够真正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世界前五。

我还是想从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角度来讲,毕竟是讨论零碳和气候的问题,如何看待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促进能源转型,加速应用端的更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目前我们面临着危机迭代、百年变局的时代,在此前提下,再来看新能源车、电动车或者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有着更为深远的全局意义。

我们的电动车行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就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而是体现了中国十几年来,自从2009年第一次气候承诺以来,踏踏实实做了很多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投资和部署,才能得到今天这样一个优势的成绩,可以说也是阶段性的发展。实际上这种领先的优势是一种付出的体现,就是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做的付出。除了传统的经济指标,市场占有率、回报率,我们更应该从社会的、环境的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看待新能源车的发展,而这正是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甚至巨大的贡献。

汽车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现在我们都在讨论进入工业4.0时代,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只有软件或者只有硬件都不能处于领先地位。电动车正是软硬件集中结合的突出体现。所以我认为电动车是中国制造业有极大潜力引领工业4.0时代的主要体现。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