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2月,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了2667名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各种荣誉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物质激励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劳模工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足。”杨杰说。
设立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
调研中杨杰发现,目前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除了精神鼓励外,在国家层面都是一次性向获奖人发放物质奖励,存在激励作用不足、持续性不够、示范作用不强、导向作用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各省市、各行业、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在配套奖励的额度方面,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同样是上述荣誉获得者,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所获得的物质奖励差别很大。
“从调研结果来看,劳模工匠普遍希望加大物质方面的激励力度,通过二次分配,充分彰显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奉献致富。另外,建议设立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统一津贴额度、按月发放,加大督促监督力度,确保津贴发放到位。”杨杰说。
对此,他提交了《关于设立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的建议》。他建议以国务院名义设立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并颁发相关证书。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人社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的发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杨杰建议分为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两类进行发放。
他建议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5000元/月,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为2000元/月;专项津贴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列支拨款,免征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全国劳动模范有约3.4万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90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3321人(不含授予职业技能竞赛获奖人员);两类相加,总量在2.4万人左右。
“预计每年劳模工匠国家专项津贴资金为12亿元左右。”杨杰说。
他同时建议,在国家专项津贴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单位可参考国家专项津贴,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各层级劳模工匠专项津贴。
落实政策激励技术工人
“目前,技术工人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不高、职业通道不畅、薪酬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技术工人工作的积极性,甚至造成高水平稀缺型技术人才流失。”杨杰说。
为此,他建议建立以政策落实效果为导向的监督长效机制,并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将现有促进技能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政策间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全面吸收融合现有企业成熟的管理薪酬体系,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策体系,形成技能人才政策的合力。
二是建立技能人才政策落实清单、跟踪、考核、问责等全链条的长效机制。每年制定年度技能人才政策落实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对号销账,实行第三方评估政策落实效果,根据结果进行考核问责。
三是选择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群体,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库,向社会公布,并根据高技能人才标准动态更新,把高技能人才作为政策落实操作试点,细化量化实化落实举措。
四是不断梳理全国落实技能人才待遇的创新做法,积累落实政策的经验模块,及时推广。
五是建立技能人才待遇落实宣传报道长效机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