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庞溟
2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将大力推进“新城建”,也就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体系,全面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打造示范基地,加快“新城建”项目落地。
新城建,新抓手,新动能
早在2020年8月,为落实中央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住建部就已会同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银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推进城市现代化。此后,有20多个城市已经开始稳步推行“新城建”试点工作。
总体来看,“新城建”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智能感知系统和智慧城市基础操作平台建设,推进城市体检、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与应用;
第二、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
第三、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聪明的车、智能的路、智慧的城”;
第四、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监管平台,整合城市体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房屋建筑施工和使用安全等信息资源,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
第五、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运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对社区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
第六、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第七、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雷泽在其代表作《城市的胜利》中,曾将城市称作“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在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之时,城市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城建”与“新基建”一样,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都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不过,“新城建”更多地强调,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和更新改造,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城市建设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作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
“新城建”将成稳增长重要抓手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国内疫情散发影响仍在持续,且还存在若干结构性因素,导致国内经济恢复仍存在一些不稳固不均衡,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制约。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仍不牢固,投资、消费等方面增长动能的企稳修复仍需时日,疫情对消费和服务业仍有结构性影响和疤痕效应,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恢复缓慢,同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和调控在短期内预计不会发生显著转向。
在宏观调控政策转向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将成为今年我国稳预期、稳增长最重要、最可控的抓手,着重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基建投资仍有较为充足的项目储备、资金来源和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潜在增长空间。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说,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才能稳住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夯实数字经济和中国智造发展基础,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
特别地,考虑到传统基建投资盘子较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逐步削弱,新基建对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拉动作用较大但对基建的贡献基本保持平稳,新城建对各方面的带动效应较强并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在部署与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做到新城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经济新动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的基本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速。今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写入了新基建的内容,并明确了新基建适度超前布局的重点、方向和规划。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城建在为城市带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之外,更可以、而且应当为城市带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智慧动能、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已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4%并有望稳步实现“十四五”期间提高到65%的目标,各类要素、资源、禀赋向城市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上提质改造和增量上结构调整并重,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及城市安全、交通运行、环境保护等具体领域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要求,亟待通过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倚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多样性、安全性,持续推动城市和谐共生、包容发展。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城建不仅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质量、发展内涵,更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切身体验。新城建以城市安全、社区建设、市政服务等民生领域为聚焦点和出发点,立足于应用新技术、结合新智造、撬动新服务、提升新消费、集聚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安全、更舒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在“新城建”中纳入更多市场主体
目前,部分市场主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成本压力和经营困难风险。要解决这些压力和困难,政府有关部门除了要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深化“放管服”改革、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减负松绑政策落地之外,也应当通过降低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式,帮助市场主体增强投资经营发展的信心和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社区改造等领域,应推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和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运营和商业化应用。
如何撬动更多的增量资金参与建设和运营,是关系到新城建的投资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应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强调投资的有效性、适度性、可行性、持续性,合理设计盈利模式,精细安排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力量,探索社会资金与民间资本平等参与新城建的模式,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城建,在新城建中纳入更多市场主体,集合更多金融元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
最为重要的,是应以新城建为契机,建立起有利于创新、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与制度化优势。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通过政府加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和用户搭建创新平台,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创新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注重项目投建营一体化,降低项目风险,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城建既是推进科技创新、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并创建城市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从根本上说,通过新城建的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动能释放、增长空间拓展与发展机遇探索,可以推进城市依法管理与政府科学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完善。
(编辑:陆跃玲)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