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重构互联网生态与人类角色的技术革命

当人工智能从“判别式AI”“生成式AI”迈向“智能体AI”阶段,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AI智能体成为最受关注的技术焦点。从技术架构到产业变革,从人机协作到创业机遇,与会专家围绕智能体的定义、价值与未来展开深度讨论。这场关于“数字生产力革命”的思辨,不仅揭示了互联网技术的演进方向,更勾勒出人类社会与AI共生的新图景。

从工具到“数字员工”

什么是智能体?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演讲中明确提出,智能体是“大模型+记忆系统+工具调用+规划能力”构成的闭环系统。与传统AI工具不同,智能体具备任务执行、结果反馈与自主优化的完整能力链。“‘智能体即服务’正成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邬贺铨强调,“用户主导操作将转向‘智能体自主执行+人类监督决策’,人将从操作者转型为AI行为决策者。”

这一观点在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发言中也得到了呼应。“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由AI智能体组成的数字团队,你的工作就是管理这些数字员工。”他以“数字团队”比喻未来的智能体生态。周鸿祎认为,智能体的普及不仅将对互联网产生影响,还将推动人类角色的深刻转变。“未来每个人、每个团队都可能拥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智能体组成的数字团队。”在周鸿祎的设想中,智能体将推动社会分工的质变——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转而专注于创造性决策与价值判断。

根据德勤预测,到2025年,将有25%的企业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可以看到,未来AI智能体将更多地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与人类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推动人机关系进一步融合。

重构互联网范式

专家普遍认为,智能体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双向变革。邬贺铨提出“AI for Internet”与“Internet for AI”两大方向:前者要求互联网基础设施适应智能体带来的大流量、高隐私和边缘计算需求;后者则强调通过AI技术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要求。中关村实验室主任吴建平进一步指出,未来“互联网运维大模型”可自动诊断修复网络问题,替代传统人工运维,实现局部互联网的自我优化。

智能体带来的生产力解放,正在重塑商业组织形态。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提出“超级个体”概念,他表示,通过组建AI智能体团队,单人即可运营复杂业务链,实现“一人公司”。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则从创业视角分析:“AI技术大幅降低创新门槛,一个小团队借助智能体,可能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从技术闭环到组织变革,智能体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交互方式。周鸿祎强调,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未来两年为技术落地关键期,企业从简单场景切入即可抢占先机。

热潮下也需要“冷”思考

智能体热潮之下,专家们也提出了关键警示。邬贺铨指出,AI Agent和Agentic AI虽然已经在2C和2B的场景中起到提质、生智、增效作用,但目前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还有待创新。

周鸿祎同样提到,虽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体的成本和技术问题能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程度解决,但智能体在商业模式上可能难以复制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模式,用户付费等模式是否可行也仍需验证。谈及安全挑战,周鸿祎强调需警惕三大风险:关键领域的“幻觉”输出、低门槛指令注入攻击,以及“智能体黑客”带来的攻防形势颠覆。

奇安信副总裁韩永刚也提到了保障智能体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智能体数据越权事件,攻击者通过在邮件中添加指令,使智能体在阅读邮件中被感染,进而越权访问并外传数据。在不同环境中游走的智能体如果不能保障安全问题,未来会产生更严重的威胁。

对于未来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陈家春提出三点呼吁:一是搭建“技术开源、标准互通”的产业协同生态,构建互联互通互访互用的标准体系,让不同的智能体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无缝协作,共同释放赋能价值;二是打造“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需求对接平台,让好的技术加速赋能对的场景需求,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千行百业、千家万户;三是凝聚“以人为本”可信可控的智能体发展理念,强化安全规范、伦理准则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和行业治理,让智能体成为更值得信赖的生产力伙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