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多重困难叠加的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656.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91亿元,比上年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6.6%。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粮食播种面积469.1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单产425.2公斤/亩,增长0.8%;粮食总产量199.4万吨,增长1.6%。全年油料总产量28.1万吨,增长7.5%;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54.6万吨,增长3.1%。猪肉产量19.6万吨,增长17.1%。生猪出栏270.4万头,增长14.1%。2021年末,生猪存栏163.4万头,增长6.6%。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6%。
从主导产业看,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医药食品产业增长13.8%,通用航空产业增长13.8%,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增长11.4%,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0.4%,先进材料产业增长7.0%。
从大类行业看,全市涉及的34个行业中有24个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7.0%,金属制品业增长18.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8.0%。
从高技术(制造)产业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比上年增长14.0%。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5.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1.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3.9%,医药制造业增长10.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6%。
从产品产量看,电站用汽轮机223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0%;发电设备3649.9万千瓦,增长46.7%;精制食用植物油95.9万吨,增长28.2%;白酒23.8万千升,增长13.0%。
从企业效益看,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97.6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利润总额209.8亿元,同比增长47.6%。
三、服务业持续向好
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3%,金融业增长4.0%,房地产业增长5.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3.6%。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健扩大
202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2%。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8.0%。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17.7%,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98.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0.0%。
五、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6.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4.9亿元,增长18.6%。
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商品零售843.9亿元,增长17.3%。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98.6亿元,增长22.2%。
从热点商品看,化妆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2.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8.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6.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1.3%,中西药品类增长2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6%,汽车类增长19.0%。
六、财政金融稳健运行
2021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税收收入95.4亿元,增长16.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6.4亿元,增长5.4%。
12月末,全市实现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13.3亿元,增长15.2%。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2764元,比上年增加3404元,增长8.6%;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1858元,比上年增加2068元,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1.99:1缩小为1.9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八、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
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1%。八个大类呈“五升三降”态势,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9%,医疗保健类上涨2.1%,居住类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1%,衣着类下降2.4%,食品烟酒类下降2.6%。
九、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比上年增长2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较好完成了年初预期目标,为“十四五”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1年德阳市主要统计数据
单位:亿元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 |
一、地区生产总值 (GDP) | 2656.56 | 8.7 |
第一产业 | 281.33 | 7.3 |
第二产业 | 1283.32 | 8.3 |
第三产业 | 1091.91 | 9.5 |
二、农业 |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199.4 | 1.6 |
油料总产量(万吨) | 28.1 | 7.5 |
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万吨) | 254.6 | 3.1 |
三、工业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 | 10.4 |
五大主导产业(工业部分) | — | 10.6 |
装备制造产业 | — | 10.4 |
医药食品产业 | — | 13.8 |
先进材料产业 | — | 7.0 |
通用航空产业 | — | 13.8 |
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 | — | 11.4 |
主要产品产量 | ||
磷矿石(万吨) | 75.5 | -15.6 |
发电设备(万千瓦) | 3649.9 | 46.7 |
钢材(万吨) | 341.2 | 6.3 |
化肥(万吨) | 77.9 | -12.8 |
粗钢(万吨) | 68.8 | -0.2 |
水泥(万吨) | 815.0 | -9.8 |
中成药(万吨) | 7.1 | -15.9 |
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 | 95.9 | 28.2 |
小麦粉(万吨) | 45.3 | 11.5 |
电站用汽轮机(万千瓦) | 2234.4 | 56.0 |
白酒(万千升) | 23.8 | 13.0 |
四、固定资产投资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 | 11.7 |
其中:民间投资 | — | 12.9 |
房地产开发投资 | — | 18.0 |
建安工程投资(不含农户) | — | 20.6 |
按产业分 | ||
第一产业投资 | — | 25.2 |
第二产业投资 | — | 21.1 |
其中:工业投资 | — | 20.1 |
第三产业投资 | — | 6.2 |
五、贸易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10.1 | 18.7 |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 | 272.3 | 23.3 |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 | ||
城镇 | 655.2 | 18.7 |
乡村 | 354.9 | 18.6 |
按消费形态分 | ||
餐饮收入 | 166.2 | 26.3 |
商品零售 | 843.9 | 17.3 |
六、财政收支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148.7 | 12.6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326.4 | 5.4 |
七、金融 | ||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 3612.5 | 9.4 |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 2213.3 | 15.2 |
八、居民收入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42764 | 8.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1858 | 10.4 |
九、物价与就业 | ||
居民消费价格(%) | — | 0.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6 |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5.1 | 20.6 |
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万人) | 119.3 | 0.5 |
回流人员再就业人数(万人) | 0.4 | 14.9 |
注:
1.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2.地区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等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3.物价、收入、粮食、畜牧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德阳调查队提供,财政数据由市财政局提供,金融数据由人行德阳市中心支行提供,就业数据由市人社局(就业局)提供。
4.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