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一条个税新闻瞬间刷爆微信朋友圈以及各个社交平台。工薪阶层精神振奋,今后两年里年终奖仍然可以少交一些个税。国家1100亿元的减税名单里,有自己的名字。
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全年一次性奖金(俗称年终奖)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继续对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
上述三项政策,预计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我要交多少个税?
收入日益多元,税制日趋复杂,国家最近几年连续面向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降费。工薪阶层最关心:我要交多少个税,减税名单里有没有我?
2018年8月,我国对个税法进行修改,开启了从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把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
年终奖属于工资薪金。税改之前,实施单独计税——总体上较为优惠的个税政策。个税改革后,年终奖该怎样征税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个税改革的当年,财政部、税务总局2018年12月27日印发《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一纸公文,立即让许多工薪阶层节省了不少税金。他们可以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作出选择:如果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会提高个税税率,就可以选择年终奖单独计税。
但优惠期即将结束。2018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的通知说,自2022年1月1日起,年终奖要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临近年底,工薪阶层又开始盘算,优惠期结束后,年终奖要交多少税?
此时,中央宣布,优惠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即,2022年、2023年的年终奖也可以选择单独计税或者合并计税。
之前一直呼吁延期上述优惠政策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年底要发年终奖的时候,工薪阶层收到喜讯,税收负担降低!他们会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对于刺激消费、提振市场信心都十分有利。
刺激消费信心
我国对包括工资、年终奖在内的综合所得,实施3%到45%的超额累进税率。按照收入的高低,分成七档,收入越高,适用的税率就越高。相邻两档税率,相差5到10个百分点。
如果年终奖计入综合所得、一并缴纳个税,有的人就要适用更高档的个税税率。李旭红说,如果年终奖单独计税,工薪阶层的应税收入就可以继续拆分成两部分,工资和年终奖,然后按照综合所得和年终奖分别计税。拆分后,因为收入没有累进到更高的税率级次,就可以按照更低的税率交税。
税率适用20%-30%的纳税人,是我国中等收入的主要人群。李旭红说,延续年终奖单独计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中等收入而言是最为敏感的。政策的延续,对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税负、扩大中等人群规模都是利好。
这相当于增加了许多人的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分析,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根本因素之一。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个人税收负担,尤其对中低收入群体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收入预期,提高消费意愿。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是我国消费的主要力量,在预期转弱的压力之下,将起到明显的刺激效果,提升我国的整体消费力和消费倾向,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提振科研预期
跟年终奖一样,股权激励也可单独计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2018年12月27日印发《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如果符合条件,2021年12月31日前,也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2022年1月1日之后的股权激励政策另行明确。
政策即将到期,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并宣布,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的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分析,相关政策的延续可以助力稳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从而稳定经济增长;还可以稳定以股权激励为主的科创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要稳增长,就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消费最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罗志恒说,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的延续可以稳定相应人员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提振消费。此外,股权激励是主要针对贡献比较大的员工实行的长期性激励,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运用相对较多。延续股权激励个税优惠政策,可以稳定员工们的预期,助力企业更好地科研创新。(赵建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