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钢铁防线我国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一条水泥路从山脚的岗嘎边防连直通海拔5000多米的巴弄卓康哨所,山口处的执勤板房内温度适宜,制氧机24小时运转、氧气直通床头……曾经的“雪域孤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9月上旬,记者和哨所官兵一起踏上这条巡逻路。坐在巡逻车上,即将退役的老兵高鹏告诉记者,这条巡逻路没有修好前,他们步行上山要七八个小时,现在开车不到1小时就能到达,连队官兵巡逻效率大大提高。

边塞一域,事关天下。

1996年起,我国系统开展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上,开始筑起新的“万里长城”。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零散、单一、不配套到规模、多样、成体系的历史跨越,正向着智慧化阔步前进。

设施升级,弥补人力管控不足

从雪域高原到海岛港湾,走在祖国的边海防线上,常常能看到各式监控前端,它们如同一双双鹰眼,监视着边疆的一草一木。

广西东兴与邻国仅一河之隔,一条小船就可跨越。大湾潭码头曾一度走私偷渡猖獗,一到夜间,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过去,受技术手段限制,工作人员接到情况报告,还没赶到现场,走私偷渡人员就完成了转移。现在,有了监控前端,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指挥中心可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村民张相华自2014年起加入护边员队伍,对近几年边境一线设施升级带来的巡逻执勤变化感触颇深。

雪域云端,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官兵,实现了“重点路段24小时监控”。2019年,一条柏油路直通连部和哨所,国家电网随后入驻,重点路段的监控设备也紧跟着上山。西藏军区“里孜戍边模范连”连长薛山定说:“配上监控设备后,实现了对重点路段的全天候管控,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执勤巡逻。”

随着我国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巡逻路、监控前端、预警装置、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开始走进“无人区”“无人岛”,解决了“看不见、查不清”的问题,基本实现全时全域边海防执勤。

体系配套,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禁止非法越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记者刚走到边境线附近,耳边就传来警告声。村民玉团囡介绍:“现在只要一靠近边境线,喇叭里就开始发出警告。如果发生人员越境情况,立刻会有人赶来处理。”

云南省边防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年,边境管控模式从“人巡车跑”向“可视化、智能化”转变,减少了重复性、低效性巡逻,极大提高了边境管控效能。

伴随着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管边控边模式发生巨大变革,涉边涉海部门藩篱也日渐打破,过去各自为战的现象发生了转变。

为加强管控,海南融合军地相关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初步建成了环海南岛边海防立体管控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多目标探测、多源信息融合、区域警戒与监控、联动指挥和执法取证等多种应用功能。

军委国防动员部边防局副局长刘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建成边海防执勤道路3万余公里,监控系统数千台(套),执勤码头、直升机停机坪和瞭望塔数百座,执勤房、标志牌数千个,拦阻设施、视频监控基本覆盖重点管控地段,与地方相关基础设施融合衔接,初步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管控体系。

智慧赋能,边海防管控全覆盖

2021年9月13日凌晨5时许,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水警派出所智慧海防系统突然发出预警,值班人员视频核查发现,海鸥岛大沙尾附近水域出现多艘可疑船舶。执法人员立即赶往目标水域,对可疑目标进行现场核查,查扣涉走私6条快艇、1条油船。

“过去巡逻没有明确目标,只有到现场才可能发现‘三无’船只,投入人力大,但管控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广州市海防委员会办公室抓总开发的智慧海防预警指挥系统可自动识别可疑船只并发出预警,解放了人力,进一步提高水上查缉效率。”谈起现在的智慧海防预警指挥系统,广州市海防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贺新华满是欣喜。

2019年7月,广东省正式开展智慧边海防试点建设工作,以广州、珠海、深圳、湛江为先行试点城市,已建成9个军警民联防平台和26套海防监控站,有效融合各涉海部门和企业雷达、光电、无人机、水下声呐等各类感知设备数据,实现对广东及周边海域各类船只的常态跟踪。各涉海部门根据应对情况性质、应急响应等级、联防行动权责,可以在各个节点发挥作用,实现联防行动高效指挥协同。

“未来的智慧边海防主要依托集情报感知、数据融合、智能分析、辅助决策、指挥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联防平台,实现边海防军地力量和信息资源的聚合赋能,驱动边海防机制制度创新,形成全域感知、精准防控、高效协作、保障有力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新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研究院研究员陈志杰告诉记者。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瑞杰、郭明芝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