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电子扎根荆楚:小修配厂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企业

9月30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电子”)数字城市网信配套电池项目车间内洁净亮堂,生产井然有序。

这是今年年初,中原电子在汉投资布局的新能源电池项目,日前刚刚完成试生产。

这家与共和国同岁的企业,72年筚路蓝缕,从黄浦江畔到长江之滨,从修理装配到自行设计制造,紧随新中国前进的步伐,成长为主打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产品、年产值超过35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于沪,长于汉

秋高气爽的国庆假期,毗邻光谷金融港的一座600亩园区内,现代化的生产厂房、研发基地整齐排列,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里是中原电子产业园所在地、中原电子第二次迁址后的总部所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有关部门决定筹建空军第二十三厂,修配改装航空无线电通信设备。1949年8月,在杨浦区一座废弃的面粉加工厂旧址,47名筹建人员自己动手,仅花700多元就完成了全部筹建工作。不久,第二十三厂改名国营第七一〇厂。

1957年,为支援华中地区电子工业建设,国营第七一〇厂从上海内迁武汉胜利街,并有了新的名字——国营汉口无线电厂,之后先后改名国营中原机械厂、中原无线电厂、中原电子。

风从海上来,潮涌又一春。随着国营第七一〇厂的内迁,电子工业的大批人才和新技术、新工艺进入武汉,中原电子成为我国中部无线电工业发展的“孵化器”。

进入21世纪,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竞争的重点产业之一,胜利街50亩地的地盘已无法让中原电子大展拳脚。2011年,中原电子从胜利街老厂区迁至光谷。那时,新厂区周边多是尚未开垦的空地,员工每天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

“大家毫无怨言,一心服从发展大局。”中原电子董事长、党委书记蒋开勤回忆。64年前,1200多名员工怀着同样的信念,从黄浦江畔来到江城武汉。

回顾两次迁址,中原电子总经理严忠感触颇深:“在我国通信建设的征程上,中原电子始终与新中国同行。可以说,只要国家有召唤,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自豪的“中原贡献”

眼下,中原电子已发展成拥有高新电子、应用电子、电池能源业务板块的综合型集团公司,在通信系统与设备、智能电网、汽车电子及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颇有建树,先后有20多种自主研发产品被30多家工厂转产,向全国200多家企业输送1200多名技术、管理骨干,在中国电子工业界展现出“中原贡献”。

扎根武汉,中原电子已经根深叶茂——拥有8家二级企业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校准和测试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员工超过3600人。

硕果盈枝源于不断攻坚闯关。近年来,中原电子在电力电子领域,完成用电自动化终端、配电自动化终端等产品的研发;在汽车电子领域,推进动力控制和车联网技术研究;在电力自控产品领域、汽车电控领域,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在电池能源领域,已成为水中装备、救生装备配套锂电池主供应商。中原电子的电子设计开发与制造工艺、数据与网络交换研发、信息网络系统研发等平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注入中国电子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长城(000066)后,中原电子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72年来,中原电子先后研制成功各类电子产品300余项,其中100余项产品分别荣获国家发明奖、质量银质奖、全国科技大会奖等奖项。

72年不变的传统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中原电子营业收入35.7亿元,较2019年增长26.3%。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严忠认为,受益于中原电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一大批干部员工在疫情中勇担重任,打赢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的硬仗。

在中原电子采访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被办公楼电梯口一块“工匠精神”主题的黑板报所吸引。蒋开勤介绍,每个季度,集团都要举行黑板报比赛,这是从建厂起保留至今的传统。

“以前,从上海过来的老师傅们,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着白手套检查机器是否清洁到位,这个习惯也被传承下来。”蒋开勤告诉记者,随着传帮带一起流传下来的是精益求精、创先争优的精神。

作为与新中国同岁的企业,中原电子有不少难忘的“庆生”时刻。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以及国庆7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都有“中原制造”和“中原人”参与通信保障的身影。

尽吾之力,与国同行。蒋开勤和严忠表示,中原电子将紧随国家发展的步伐,坚持创新驱动,使规模实力、核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