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9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的答复

一、突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抓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重大机遇,力促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市服务业稳步增长、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249.97亿元,同比增长19.3%,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15.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7.3%,拉动服务业增长2.8个百分点。下一步,将围绕以下重点,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质量提升。

(一)现代物流业。一是抓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培育菏泽济铁物流园区、天华物流园、传化物流园、中铂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重点打造以多式联运、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努力构筑服务中原大地、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高端高质商贸物流集聚区和鲁西南物流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二是积极整合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医药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危化品物流、大宗货物物流和干支配物流进行整合,培育配强物流市场主体,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着力形成“四大”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区。三是加快推进智慧物流现代化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5G、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等的推广应用,推动物流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构建“数字驱动、协同共享”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智慧物流加快发展。壮大菏泽共享物流市场规模。

(二)文化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着力推动菏泽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聚集、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挖掘和整合“一都四乡”文化资源,发展演艺娱乐、音像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牡丹之都、好汉之乡”等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一批以牡丹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和祖源文化等主题的旅游景区,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融合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产品和线路,二是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推动旅游与文化、养生、度假等有机融合,发展全域文化旅游,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三是聚焦创意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提升发展网络视听、移动传媒、动漫游戏、影视演艺等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互联网+”“标准+”服务龙头企业、平台及文化创意聚集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三)现代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激发创新活力为根本,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构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并举的服务体系,打造市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设立创投公司。创造条件吸引股份制银行、保险和信托公司等在菏泽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发展村镇银行,培育资金互助社、互助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推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开展土地银行业务。

(四)农村服务业。把发展农村服务业作为促进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水平。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体系,强化供销社、农资公司网络网点建设,实行农资经营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资直供农户服务。完善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扩大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范围,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储运设施,加快建设乡、村标准化超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服务业,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信息服务业。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服务优质、生态完善、可靠安全的“网、云、端”供给格局。积极构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载体,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品交易平台、软件测评中心、软件和动漫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平台、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三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府、银行、保险、证券、电信、交通、制造、零售、教育、科技、卫生、能源、旅游、房地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咨询和培训等业务发展。

(六)科技研发业。以提升设计和研发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为重点,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服务竞争力。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等科技服务业,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积极兴办各类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学术带头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化程度。

(七)商务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不断提高商务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发展租赁业。以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完善收费政策,加快发展房屋、设备、汽车等租赁业,实现融资与贸易和服务的结合,逐步把租赁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融资途径之一。二是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着力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济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大力发展会展业。以中国林展馆为依托,提高会展策划水平,培育会展承办机构,加强会展管理和支持,把牡丹文化艺术节、林交会、农资交易会等节会培育成为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会展品牌。

(八)健康养老业。积极培育“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一是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康复中心、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设施,增强公办健康养老机构保障功能;推动社会资本金融医疗康复服务领域,支持社会资本设立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完善服务网络,支持企业和养老机构运用互联网等,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护理机构等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确保医养资源真正实现充分市场化流动。二是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医养健康产业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和医疗机构。引导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拓展产业链条。

(九)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建设,整合家庭和社区服务资源,形成便利规范的体系。拓宽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家政服务,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完善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基本需求。支持各类企业进入城乡社区,从事零售、餐饮、代购、心理咨询等社会服务。规范家庭和社区服务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培育服务品牌,形成门类齐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

(十)房地产业。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和国家稳定住房消费的信贷和税收政策,进一步改进住房金融服务方式。统筹优化住房规模与结构,推进房地产片区综合开发。培育和发展房产租赁市场,健全完善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重的住房保障机制。

二、多措并举,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市级相关扶持政策,采取跟踪检查、现场督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二是帮助指导服务业企业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用足、用活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三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密集宣传,把支持服务业和惠及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优先供地政策等落实到位,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现代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统筹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突出“四区”中心城市的特点,加强产业规划、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发展以文化博览、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性服务业,体现资源比较优势。

(三)多渠道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大现代服务业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力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来致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企业。二是在继续加大制造业招商的同时,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三是用好用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引进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优质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

(四)加快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围绕服务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档次提升,突出抓好重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载体项目建设,对11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抓集聚、抓特色、抓环境,尽快将其建成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区。对100个重点服务业企业,着力抓拓展、抓膨胀、抓升级,尽快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对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完善推进机制,加大要素供给,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抓开工、抓建设、抓投运,确保项目尽快竣工达效,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五)促进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一是继续抓好现代物流建设,突出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规模较大、业态丰富、竞争力强的“智慧物流”企业集团,提升现代化水平。二是培育完善城市核心商圈。通过挖掘潜力,以打造特色商业区为载体,借力旧城改造,引进、培育有影响力的大型商业项目,通过新项目盘活老项目,实现商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六)加大多元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项目库,并围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策划论证储备一批项目,强化要件支撑,提高项目成熟度,为项目建设、政策性资金争取和对外推进提供条件。二是拓展投资渠道。按照多元化融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给予更大的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积极支持中小服务业发展。采取银企洽谈,项目推介的方式,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

(七)抓好重点服务业企业的培育。一是鼓励骨干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加快规模扩张,对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引导服务业企业创优创新,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企业。二是支持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服务方式变革和服务内涵提升。三是支持服务业企业搞好品牌培育,支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争创星级酒店、A级景区和服务业百强等。

(八)抓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牢固树立“人才兴业”思想,完善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服务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驻菏省属高校、菏泽学院、菏泽职业学院、菏泽家政学院的作用,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服务经济和服务管理专业,扩大急需人才的培养规模。实施定期对服务业管理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