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企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9 月底,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 2025 年第七次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谐波电流限值不达标”再次成为问题集中点,同时,抽检不合格的 6 批次灯具全部来自广东。“谐波电流”这一技术指标,本应是现代照明产品的“基本功”,但却问题频发,这折射出的是照明产业的痛点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根据公开的科普资料,谐波电流限值是衡量电器设备与电网兼容性的重要指标。依据国家标准GB17625.1-2022,灯具作为 C 类照明设备,需根据有功输入功率划分限值标准。该项目不合格可能导致线路损耗增加、电网容量浪费,进而影响相关设备运行稳定性。

  从多地过去两年的抽检报告中不难看出,“谐波电流”问题屡屡成为“重灾区”,甚至知名企业也频繁在这个问题上“翻车”。2025 年第 1 批南京市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显示,在 9 批次护眼灯产品中,欧普照明电器(中山)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MT001CH-13.5SX”的可移式灯具,因“谐波电流限值”项目不达标被判定为不合格。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3 月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 2024 年照明产品抽查结果中,欧普照明一款可移式灯具也因“谐波电流限值”项目不达标被列入不合格名单。

  在全国范围,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对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17 批次可移式通用灯具存在不合格问题,这些不合格问题主要集中在谐波电流和防触电保护等方面,对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照明产业聚集地的广东,“谐波电流限值不达标”更是成了一个顽疾——中国轻工业信息网转发的一篇文章中称,广东省市场监管局 2024 年抽查显示,该省内近 400 款照明产品中,谐波电流问题占比超 60%,且多集中于珠三角中小型代工企业。

  “谐波电流限值不达标”在业内似乎成了普遍现象,或许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在行业专家看来,问题并不复杂: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低价劣质电容、电感元件,或干脆简化滤波电路设计,以求节约几元甚至几角钱的生产成本,结果却是产品稳定性下降、电网兼容性变差。

  “谐波电流限值不达标”的背后是照明产业结构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广东是全球最重要的照明制造基地之一,特别是广东的中山、佛山、江门等地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照明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超万家。过去二十年,凭借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势,广东灯企让“中国灯”走向世界。然而,随着 LED、智能照明等技术迭代,照明产品正由“低门槛制造”转向“高技术集成”。此时,原有以代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却显露出结构性疲态。

  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信号。要走出“低价陷阱”“抽检危机”,照明产业必须转变思路。

  可喜的是,有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广东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照明+物联网”路径,如通过云平台远程调光、智能场景识别、健康光谱设计等方式,为学校、医院、家庭提供整体光环境解决方案。这种服务型制造模式,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中山、佛山、江门等地从“灯具制造基地”升级为“光环境创新高地”,吸引设计、芯片、控制系统等高端环节企业落地。政府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并通过品牌认证、绿色设计评价提升其市场信任度。

  “谐波电流”只是一个技术指标,但它折射出中国照明产业的结构性转型焦虑。广东灯企从未缺少产能,却急需补上“标准意识”“技术积累”和“品牌信任”这三课。未来照明业的竞争,不在于灯泡功率和价格,而在于“光”的体验和智能化控制,从“卖灯具”向“卖光环境”转型。

  未来的照明产业,不应只是让灯“亮起来”,而要让光“更智慧、更安全、更节能、更健康”。

  唯有如此,中国照明业才能真正从“制造大国”走向“照明强国”,让“点亮世界”的光,更加稳定而长久。(肖睿平)

  转自:消费日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