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智能化生产:挑战与突破并存

在高端装备智能化生产的征程中,虽然成果丰硕,但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企业与科研人员正不断探索突破之道,推动行业持续前行。

高端装备生产制造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产品品类繁多、结构复杂,这对智能化改造提出了极高要求。其中,定制化需求与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高端装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领域,这些产品往往根据客户特定需求进行高度定制,每个产品规格可能大相径庭。企业通常借助协作机器人、自动导向车等手段来实现产线的动态调整,但在大件柔性化生产方面,仍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例如,大型航空零部件的生产,由于其形状、尺寸的独特性,难以通过现有自动化设备实现高效、灵活的生产,往往还需依赖大量人工干预,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成本与质量控制的难度。

高端装备高精度与高可靠性的工艺要求,同样是智能化改造路上的 “拦路虎”。许多高端装备的加工精度需达到微米级,传统自动化设备难以企及这一精度标准。复杂的工艺参数,更是为智能化改造增添了重重困难。以 CR450 动车组样车生产为例,转向架焊接是一大关键难题。样车转向架采用全新轻量化结构设计,型材焊接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扭曲变形,且一旦变形便难以修复,直接影响整车质量安全。为攻克这一难题,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谢元立带领团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研发全新机械手自动化焊接操作程序。对机器人焊枪姿态、焊接层数、时间等参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终确定最佳参数,成功实现焊缝美观、探伤合格、焊接无变形、焊后 “零” 调修的理想效果,机械手焊接率大幅提升至 90%。

尽管面临挑战,但行业发展态势依然向好。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4.2%,达到 55.6 万套,再创历史新高。这表明智能制造装备在高端装备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正不断拓展。众多企业负责人满怀期待,随着智能制造装备的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工厂的智能化改造能够持续取得突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秘书长刘前军建议,充分发挥国资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其在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方面先行先试,为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积累经验、提供借鉴。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采用多种融资模式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为高端装备智能化生产注入更多资金 “活水”,助力行业跨越重重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