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民营企业,最新部署!

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事关民营企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重磅发声,有哪些最新部署?带你划重点↓↓

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我国将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的障碍,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提升至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经济的规模实力、创新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接下来将继续坚决破除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的障碍,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

●细化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两新”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

将精准施策助企纾困

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协同各部门认真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精准施策、真帮实帮,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打击抹黑诋毁企业形象声誉、炮制散布虚假不实信息等涉企网络行为,加强高素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加力推动解决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重大共性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已收集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2266项,办结1097项。接下来,将与有关方面一道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此外,继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按法定程序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民营经济促进法已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做好出台实施的相关准备。同时,加快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积极参与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多项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公开发布,涵盖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扶持、法治保障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了31条具体的实施措施。此后不久,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早见效。2024年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共9章78条,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公平竞争、投融资环境、科技创新、规范引导、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于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个“赋能”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那么作为这些中小企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接下来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从生态赋能、创新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和服务赋能五个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诚信经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出台更多普惠性针对性政策举措。健全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家人才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协同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6000万户,其中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万家,已培育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未来将健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6年重点累计支持5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到2026年完成100个城市4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更多的中试验证服务平台,以高质量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