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处在深度调整期,需求低迷、成本高企的压力不断加剧。12月5日—7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与会嘉宾指出,中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发展时代,面对2025年钢价大概率继续承压下行的走势,行业企业要努力夯实自身发展基础,以自身的确定性努力适应和迎接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挑战有哪些?
随着工艺流程的进步,中国高性能钢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带动并支撑了下游用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此外,钢铁行业对国际标准化的贡献率位居全国各行业前列,国际标准人才队伍建设亦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同质化竞争由普通产品蔓延至高端产品,硅钢、中厚板、热轧板卷、锌铝镁产品产能持续大幅增长。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威表示,钢铁企业要避免以价换量的行业“内卷”,通过找准市场定位,结合自身综合能力,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实现效益的持续改善。
对于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特别强调了钢铁行业与上下游创新链割裂的问题。姜维指出,钢铁行业与下游用户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研发、共同创新的体系不健全。下游行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应用反馈断链。钢铁行业工业软件产品对外依赖度高。钢铁行业对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创新支持不够。中国钢铁行业的研发强度与国际上的钢铁创新型强国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较低。
展望2025年的钢材市场,上海钢联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分析指出,在宏观层面,全球经济仍会处于相对低迷的发展态势,美国关税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也将扰动市场。出口方面,国外频发的反倾销措施、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国内外钢铁价差缩小以及海外钢铁供给能力提升等或对中国钢铁出口产生拖累。行业面临风险管理转型迫在眉睫、节能降碳压力任重道远、结构性调整压力重重、过剩产能出清之路漫长等挑战,要在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先进制造业发展中谋机遇。
困局如何破?
钢铁行业要如何摆脱产能过剩困境?
对此,姜维指出,中国钢铁行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行业的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高附加值。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行业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这三大痛点,尤其是自律控产能。国际化是中国钢铁行业由弱变强的关键,要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红表示,可借鉴上世纪欧洲和日本的经验,实施减量发展政策,并强调解决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供给侧调整,而不能寄希望于需求侧的突然回升。他建议,钢铁企业主动减产,建立区域产销协调机制协同减产,推动产销一体化,通过碳排放配额机制等加大产能调控力度,迫使高排放、低效率的产能退出。
“面对挑战,产业链企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形成合力,构建推动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2024年度轮值会长、华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刚表示,要搭建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数据共享,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效率,促进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要携手开拓新市场,共享政策发展红利,通过区域协作、抱团出海等措施,共同提升搏击市场的能力。钢贸企业必须积极转变思维,全方面提升竞争力,尤其是服务能力。
余威提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需求侧的增长中抓住新机遇。从市场需求看,在以旧换新、出口强劲等因素拉动下的汽车、家电行业, “双碳”目标下的绿钢需求,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都将拉动钢材消费增量,船舶行业也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用钢需求。
年会期间还发布了“中国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EDIS)”2023—2024年度评价结果,以及“2023—2024年度钢铁行业低碳践行者”榜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