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替代不了「我妈」

  对家具而言,智能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就像人们爱逛宜家,不是因为家具,是人们想拥有家。

  想象一个场景:

  清晨,你从睡梦中醒来,身下1.8米的智能床垫通过读取脑电波判断你已睡醒,同时开启自动按摩模式,一边帮你解乏,一边告诉你昨晚的睡眠状况,并提醒你今晚要早睡。

  习惯赖床的你怎么会被床垫唤醒呢?不要紧,3分钟后,智能窗帘会像你妈那样准时打开窗帘,让阳光照射在你的脸上。与此同时,智能音箱开始播放舒缓纯音乐,并插播今日天气、路况等实时消息。

  但它们招数用尽也没有你突如其来的便意好使,于是你冲进卫生间一边蹲坑一边玩手机,与此同时,你臀下的智能马桶会根据排便情况检测肠胃是否有异常。

  但你没法玩太久手机,在蹲坑超过一定时间后,马桶会帮你自动冲洗,催促你赶紧起身以免得痔疮。

  起身后你开始洗漱,刷牙的同时,面前的智能家居镜或智能电动牙刷能自动监测你的口腔健康状况,并结合马桶传过来的肠胃数据,及时报告给智能集成灶,让它迅速搭配出适合你的早餐。

  在解决就餐问题后,你把餐具往洗碗机里一丢,从智能鞋柜里抽出运动鞋准备出门,尽管昨晚你刚穿这双鞋去打球,但经过鞋柜一夜的消毒除湿,这款鞋就像刚买回来一样干净无味。

  最后你锁上门,智能门锁立刻开启离家模式,关掉灯和空调,摄像头开始代替你巡视家内外的情况;路上的你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洗地机、扫地机器人等清洁家电开始一天的清洁。

  ……

  上述场景便是这一代智能家居给消费者描摹的美好生活范本,既解决了家务,还关照了健康。感谢智能家居,让我们获得了人生第二个“妈”,它比原装的妈更细心,能耐更大,脾气还好。

  但它唯一的缺点是,要钱,对了,还得有房,真正的妈是反向输出这两样。

  没有白嫖来的“妈”,啥也没有的年轻人,拥有的只是一个“科技梦”。

  智能家居,解放劳动?

  尽管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更便捷、更安全、更健康几乎成为所有智能家居的宗旨,但很难说这批新时代的机器对家务劳动的解放程度有多高。

  先来看智能冰箱。除去杀菌、降噪、去味、脱霜等基础配置,如今的智能冰箱最惹眼的莫过于嵌在表层、既能当电视屏又能当手机屏的大屏幕。

  我觉得能想出这个创意的未必是格子间里的产品经理,更有可能是个家庭主夫/妇。

  不然他怎么能感受到切菜时没有剧追的百无聊赖,做饭时想念家人以至于必须打个视频电话的寂寞孤独,他甚至还体察到了有些人根本不会做饭的痛点,要让冰箱教做饭。

  暖暖的,很贴心,一台冰箱比烤箱还温暖。

  但这个“发明家”唯一没考虑到的是厨房格局,正常家庭的冰箱不会放在灶台的对面,也就是说,你切菜、做饭时得扭过身子才能享受到冰箱的智能服务,大概就是小时候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的样子。长大了,又没完全长大。

  比起智能冰箱的鸡肋,马桶的智能化方向相对合理。传统马桶只能冲水,高级一点的可以加热,再高级一点,能实现无接触翻盖、妇洗、臀洗、紫外线消毒烘干等功能。

  但这些就够了吗?不,马桶有它自己的想法,它不想只做人类的排泄管,它要成为健康管家。

  于是我们能看到,智能马桶座圈的周围会分布传感器,以几乎无感的方式对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比如能针对三高人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身体状况,及时发出预警。

  这个操作逻辑和我们日常佩戴的智能手表、手环类似,如此一想,智能马桶也算是新时代可穿戴设备的延伸,只是不能带出门。

  管理健康需求还不够,马桶还想管理你的情绪,于是“音乐马桶”问世了。它可以播放音乐、讲故事、播报天气。不知道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大概是觉得不能让人感到寂寞,所以要在厕所里放个天猫精灵。

  还有智能窗帘,和普通窗帘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自动拉,一个手动拉,高级一点的可以定时拉,让清晨的阳光把人唤醒。除了极致懒人,估计只有房子大到走到窗边都需要3分钟的高净值用户用得上。

  除此之外,所谓的智能洗衣机、智能电饭煲、智能晾衣架、智能鞋柜……几乎所有智能化了的传统家具,都只是在遵循家具传统使用方式的基础上,做了一点锦上添花的增值。

  更何况这些主打智能的产品时不时还会因质量问题出现“智障”反应:反应迟钝、听不懂方言;断网时几乎全部瘫痪;还有最麻烦的,无法互联互通,只能不停下载APP。

  说穿了,智能家居的便捷、安全、健康解决的只是程度问题,没有真正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没有洗衣机,没法活;没有智能洗衣机,没怎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尽管诸多鸡肋,但过去几年,智能家居还是以改造者的姿态驾临了消费者的生活。

  随着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叠加政策端频频释放红利,中国的智能家居产业已经跨越1.0的智能单品和2.0的互联互通阶段,正在迈向3.0时代的全面智能。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亿欧智库曾预测,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到2025年有望突破8000亿元。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形成了以下几大流派:

  第一派以小米为代表。小米的布局思路是投资+孵化,早在2013年,小米便着手布局IOT市场,从手机延伸到家居,构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家居生态网。

  2013年推出小米路由器,2014年小米电视问世,之后智能冰箱、智能插座、智能照明设备、空气净化器等一众家居用品纷纷涌现,它们的幕后缔造者——追觅、石头、纯米、云米、绿米等一众小米生态链企业——也诞生于微时。

  凭借造手机时积累下的渠道、供应链、资本等多方面优势,小米实现了对旗下生态链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一条龙、全方位赋能,在十年内孵化出上百家生态链企业。

  这些生态链企业和小米一样,走性价比路线,这一方面迅速打开了销路,但另一方面也损失了利润,无论是生产商还是经销商,在赚不到钱的情况下都很难维持动力。

  故而“去小米化”成为不少小米生态链企业的选择,石头、绿米、云米等企业纷纷开始扶持自主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给小米制造竞争对手。

  第二个流派以华为为代表,尽管华为和小米都是手机巨头,但两者的模式差异巨大,小米入局早,基本是“以点带面”,即从单品入手,逐渐覆盖到全屋。

  而华为恰恰相反。华为入局智能家居是在2018年,作为通信技术厂商,华为的强项在于链接,即利用鸿蒙互联实现智能家电之间的互联互动,换句话说,华为的思路是全屋智能,以面覆点。

  不同于小米,华为承担的是技术输出的角色,并不涉及家电生产,与生态链企业不存在直接竞争,据华为最新披露的数据,目前鸿蒙智联合作伙伴超2400家,SKU超过6400个。

  但不利在于,全屋智能的造价太高,这无疑抬高了华为智能家居的布局难度。

  第三个流派以海尔智家为代表。如果说小米、华为是用科技赋能生活,那么作为家电巨头的海尔则是给生活加点科技。

  海尔智家于2020年推出行业首个智慧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通过“智家大脑”,把所有海尔智家产品、智能硬件,以及生态伙伴的智能硬件互联互通的连接起来。

  海尔的优势在于浸淫家电行业多年,无论是品牌资产还是客群基础都领先同行,截至目前,海尔37000家门店已有约1700家转型成三翼鸟体验店。

  但相比于前两个科技巨头,从传统家电走出来的海尔无疑在技术上稍逊一筹,尽管顶着“智家”的名头,但在多数消费者眼中,海尔提供的依然是传统家电。

  家居智能化给巨头们提供了无限的掘金空间,他们找准了最适合的姿态浩浩荡荡冲进新战场,却也在几年后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颈,当然,更大的瓶颈不来自于自身,而来自行业。

  智能家居的风,吹不动了

  过去几年,消费行业剧变,智能家居的疾风也有渐缓之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精装修市场智能家居系统配套项目个数322个,同比下降8.3%;配套规模为19.87万套,同比下降27.9%;配置率为13.6%,同比增长4.0%。

  2023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IDC报告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继续下降,同比下降5.6%,达到1.86亿台。受制于消费者需求疲软和经济波动继续给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IDC预计,2023年智能家居市场整体将下降1.8%。

  品类间的分化也持续扩大。IDC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智能音箱和网络视频娱乐设备下滑最明显,同比分别下降15.4%和7.8%。

  相较之下,智能照明、智能锁等更具实用主义的智能家居设备依然保持增势。IDC预测,2023年智能门锁和智能照明设备市场将同比增长18.6%和20.7%。

  智能家居作为房地产后市场,景气程度首先要看房地产的气数。

  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精装修开盘楼盘项目个数2015个,同比下降42.2%;精装套数145.83万套,同比下降49.0%。

  2023年1-9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7.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5%。买房的人少了,买家具的自然少了,更不用说高端的智能家居。

  除了新房购买者,另一大需求来源是置换家具的有房人群。

  传统家具换了也就换了,除了考虑新家具自身的性能,最多需要考虑和家庭装修风格是否匹配,但智能家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新智能设备能否融入原来的智能系统。

  如今不少智能家居选择「Wi-Fi」作为传输协议,优势在于高速、高带宽和高效率,但缺点在于大多数仅支持「Wi-Fi」协议的智能家居,都需要用户安装独立APP,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不同品牌的不同家电,APP就会源源不断地挤占手机内存。

  为了少折腾,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同一品牌的家电生态,但智能家居涵盖的产品太多、太杂,从小家电到大电器,很难保证单一品牌旗下的每个家电质量都能达标。

  换句话说,市面上的智能家居设备看似繁复多样,但实际上却因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之间各自为营导致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

  2022年,科技巨头联合家居巨擘打造出了“Matter”协议,试图在智能家居圈一举缔造“秦王扫六合”的神话,也得到了不少从业者的欢迎,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指出,到2030年,或有50%-60%的企业支持“Matter”协议。

  但即便支持,依然免不了各怀鬼胎。有的品牌宣布延期支持“Matter”协议,有的是宣布有限支持,即支持“Matter”协议,但自家的APP还得保留。总之,在这些已经建立成熟壁垒的玩家眼中,“拆墙”无异于自毁长城。

  而即便没有兼容问题,不少智能家电依然难以融入家居环境,从智能家电出现以来,“智能还是智障”的争议便不绝于耳,5GAI产业研习社针对智能家居产品中用户不满意原因的调研报告显示,操作复杂占比达52%,系统兼容性差达23%。

  更何况,智能化家电远比传统家电价格更高,对于买房掏空六张存折的年轻人来说,高客单价和不确定的产品质量成为他们选择智能家电的拦路虎。

  而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是,智能家电的真正使用者往往是来给年轻人带孩子的父母或保姆,对这两类人群来说,智能设备的使用门槛偏高,原本是为了方便,最后却成了累赘。

  事实上,尽管智能家电近年来在中国风起云涌,但实际上渗透率依然有限,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仅为4.9%,而同期美国智能家居渗透率达32%。

  在地产行业不明朗、购买力下降、产品诸多症结仍待解决的当下,智能家居过往高速发展的荣光短期内或许难以复现。

  结语

  仅从智能家居的实际表现来看,很难想象它最初的slogan是“科技改变生活”。可能也有,但不多。

  更匹配这个slogan的是传统家具,尤其是家电系列,对比两代家电便能察觉,何谓雪中送炭,何谓添砖加瓦。

  113年前,第一台电动洗衣机问世,成为家庭劳务自动化的开端;100年前,第一台电冰箱的出现,改变了即烹即食的饮食习惯;99年前,第一台电视机将人类送入了视觉影像时代……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电力取代蒸汽,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由此诞生的新发明不计其数,尽管并非所有发明在当时都熠熠生辉,但它们的的确确将人类生活带向了新的时代。

  而这代智能家居看似给人类勾勒了一个美好生活的景观,却很少关照到生活中的具体难题,它们试图让我们更懒一点,但却没法根除家务带来的麻烦。

  再直接一点,一个妈和一堆智能家居,谁更贴心,不言自明,前者是主动关怀,后者是被动受命,前者懂我的需求,后者只能做到听我的安排。

  说到底,消费者对家居的智能化升级始终抱有期待,就如同他们过去接受了洗地机、冰箱、彩电的存在一样,只是供给端的升级还未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从当下来看,一个较好的势头是全屋智能的兴起。全屋智能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个智能家居单品,而是建立一整套互联互通的智能家居生态,辅助人类生活、工作、生产和教育,让家居变得“智慧”而不仅是“智能”。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近两年有过新装修或者购买过智能家电的人群中,选择全套系家电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2%。

  对家具而言,智能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就像人们爱逛宜家,不是因为家具,是人们想拥有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