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图片/新华
在2021年之前,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热度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在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了全球竞逐的热点产业,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投融资活跃度更是达到高峰位置,当年全球融资规模达到了835.5亿美元。
但随着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医疗健康企业投融资增长步伐放缓,相较过去几年,2022年投资方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势。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整理,2022年全球共发生3,20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量为52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在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分别同比下降了16.3%和36.6%。
这也是由于2022年,创新药行业迎来了“挤泡沫”的阶段,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变得愈发困难,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活下去”、如何在资本“寒冬”中融到资金、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撑公司研发及运转,成为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命题。如此,也让业内人士对于2023年如何发展这一话题报以担忧。
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审计及鉴证主管合伙人虞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资本的寒冬是由于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低迷造成了一级融资市场的不景气。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证券市场的表现也有望恢复。但是一级市场走出寒冬依赖于证券二级市场可持续的复苏和交易价格的稳定,所以目前的资本“寒冬” 解冻还是需要一段时间。2023年在产业并购方面的可能性会比以往年度增加。
“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受到国际经济景气周期、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影响较大,所以出现IPO融资窗口的机会时,窗口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准备在2023年或者近年上市的医药创新企业,应当积极做好上市准备包括财务和法律方面,在上市窗口期来临时争取快速上市。”虞扬说道。
创新、先进疗法将迎发展良机
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21年是我国医疗健康领域资本活跃的一年,投融资热度空前,2021年全国共发生1,357起融资事件,披露的总额达到200.6亿美元。2022年国内发生1,218起融资事件,披露的总额约93.1亿美元,代表性的领投方包括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启明创投、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相较于2021年的繁荣景象,2022年融资事件的数量同比减少了10.2%,融资总量的回调幅度较为明显,达到了53.4%。
相比2021年火热的景象,2022年IPO项目在项目融资金额和项目数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回调。港股IPO数量和募集资金均同比下滑幅度较大,数量上缩减了三分之一而募集资金的规模为去年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A股的表现相对更为平稳。2022年,A股板块的IPO发行数量为53家,与2021年相比呈小幅度下滑趋势,下滑幅度为13.1%,募集资金为783.9亿人民币,规模相对去年减少了约12.3%。
进入2022年,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不少创新企业开始调整准备“过冬”。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指出,2022年年底至2023年年初,市场紧张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回温的迹象,医疗健康领域的上市企业估值调整到合理水平,投融资活跃度在回升,行业各方参与者开始收获信心。
实际上,从行业分析报告来看,资本寒冬也即将过去,春天终将会来临。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的《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22年回顾与2023年前景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前景将会更趋明朗,并将会能够募集更多资金。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预计,2022年全年A股市场将会录得413只新股融资5,818亿元,相比去年为492只新股融资额为5,372亿元,代表新股数量下跌16%,但新股融资总额增加8%。按照目前的趋势,上海科创板将以融资总额取胜(2,508亿元),而深圳创业板则以新股数量(146只)领先。
资本市场服务部对于A股新股市场在2023年的前景感到乐观,预期在上海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推动下,整个市场将能募集更多资金,而北京证券交易所则会于年内推动整个市场的新股数量增长。
此外,从创新药企的市场布局情况来看,伴随加快药品审评审批、加强医保控费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鼓励创新药发展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对创新药需求的逐步增加,国产创新逐渐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米内网数据显示,预计到2029年,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占据院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巨大的市场空间叠加政策红利的推动,TIGIT、ADC、双抗等创新药潜力赛道吸引了众多资本争相涌入。
“眼下,投资者应当观察目标公司的研发管线的相关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临床试验的表现或者美国药监局批准的情况,国际药企最近收购主要创新企业的管线或者企业的技术方向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从市场整体表现趋势看,先进疗法,特别是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管线发展前景要比传统的小分子管线更具吸引力,投资者可以关注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虞扬说。
避免同质化程度高的“低创新”
一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是非常典型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产出确定性风险较高的产业。在过去的5-10年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经历了高峰和低谷。当前由于医药市场政策环境复杂、创新药的竞争不断加剧,资本市场的融资难度也不断增加。
2022年对于中国的创新药行业是尤其艰难的一年,很多小型Biotech遇到了现金流紧张的问题,甚至有声音呼吁Biotech需要江湖救急。因此,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之际,也不得不思考一个话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实现创新?又该怎样合理地完成市场转化?如何应对因创新随即带来的市场挑战?
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肖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近年来,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调整阶段,这是医保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一方面,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药企为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转向具有更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产品,部分企业将难以避免的经历阵痛,创新药标的投资回报也将出现分化。
同时,打造市场价值较高的FIC (First in class)/BIC (Best in class)创新产品也并非易事,特别在当前我国药企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除了集中化、同质化的竞争,在研发投入上和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破局也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作为创新药企业,从初级阶段发展为成熟的Biotech乃至Pharma实属不易,其风险一方面包括药物本身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另一方面还包括不断进行研发投入能否保障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肖琨说,从药品研发的角度而言,建议企业要充分做好管线组合优化和早期临床前转化研究,从市场潜力、竞争性、成药和临床开发可能性,以及内部的技术优势和资金资源禀赋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尽可能聚焦优势项目。与此同时,临床开发策略和注册路径的选择和执行也对资源的优化至关重要,一些药企需要积极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来赋能。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而言,Biotech常常会因为现金流吃紧、融资困难导致难以为继,可考虑通过授权合作,同时缩减一部分不必要的研发或销售开支实现开源节流;而对于头部的药企,仍应当重视自主创新并积极考虑收购优质管线,同时平衡好销售团队的开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此外,从疾病领域的角度而言,肿瘤治疗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未满足需求,其他一些疾病领域(如神经系统、眼科)虽已非常拥挤,但尚存一些疾病机制复杂、开发难度大,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细分领域,也具备持续的研发价值。
“拥有明星产品、善于持续创新且运营层面精于开源节流的药企才能够在当下复杂的环境活得更好。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讲,应当避免同质化程度高的 ‘低创新’,而应当聚焦市场价值较高的FIC (First in class)/BIC (Best in class)产品,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技术/平台优势,拓展布局新的技术领域。从现金流的角度,谨慎平衡布局商业化团队和授权转让的利弊,让企业获得持续的造血能力。”肖琨强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