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康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
2022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体目标,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以“专精特新”为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化服务为本位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整体向好。
2022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保链稳链提振工业经济。建立重庆市“四大家”领导定向联系重点产业链机制,组建稳工业大盘、保链稳链等工作专班和市区企“三级联动”专项小组,实施“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精准调度保链稳链。构建“清单化、责任制、销号法”闭环机制,累计发放各类通行证15.4万个,坚持“一企一策”妥善解决企业物流梗阻、疫区复工等3260个问题,分批分类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力复苏基本盘。扛牢防疫物资保障政治责任,调拨医疗物资1143万套。统筹电力、电煤、然气等要素保障,成功应对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75万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工业投资增速增长9%。
(二)加速推动先进制造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预计全年战略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0%以上。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占全市比重提高至17.7%。获批建设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手机产量占比达94.1%,提高16.6个百分点。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生根,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计划,新增软信企业35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盘活存量楼宇100万平方米。
(三)数智创新赋能转型升级。重组升级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落地化合物半导体、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32个“硬科技”企业。全年新实施140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22个智能工厂和160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加速构建“一链一网一平台”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成1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广域铭岛新入选国家“双跨”平台。持续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分别达30%、45%。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成功举办2022智博会,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
(四)着力构建企业梯度培育矩阵。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六个关键环节,推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用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中小企业,开展中小企业抵押贷款风险共担试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低至3.7%。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累计达248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255家,占全国比重2.8%;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5家,累计达58家。
(五)聚力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深化川渝重点领域产业链对接,首批20个成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序时推进,川渝汽车、电子产业链全域配套率超过80%。成渝电走廊、氢走廊和智行走廊加快建设,建成投用加氢站15座。“一区两群”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主城都市区产业极核优势持续巩固,营业收入完成2.5万亿元,占全市91.5%;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培育形成绿色建材、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新欧等开放通道优势,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值4189.5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
(六)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全市绿色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合计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1.3%。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17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条,单位GDP能耗5年下降16.1%。
(七)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服务模式,累计受理5581个“吹哨”事项,办结率达99.2%。全力推动降本减负,印发第十批重庆市减负政策措施清单,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800亿元,其中为制造业企业降成本300亿元。
2023年工作打算
我们将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增长8%。
(一)聚焦“龙头+配套”,推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企业,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能级提升,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绿色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打造特色化、现代化软信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二)聚焦“数智+绿色”,提升产业“三化”发展水平。分行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促进高端化升级。锁定“高精新”,突出“链群配”,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构建“一链一网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为抓手,新建设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加速智能化赋能。
(三)聚焦“科创+产业”,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围绕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六个环节,完善“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源源不断培育生成优质中小企业。健全“综合性+专业性”研究院矩阵,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提升产业链基础控制能力。
(四)聚焦“平台+协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协同巩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等优势产业领域,错位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与欧盟、东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持续优化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突出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深化“一区两群”产业协调联动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