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祖虽一介武夫,但却不迷信武力,甚至排斥武力,而更喜欢金钱至圣论.
艺祖认为只要攒钱,将来一个契丹族人头十万钱,肯定能把契丹人杀光
)《宋史•食货志》又有“艺祖尝欲积缣帛二百万易敌人首,又别储于景福殿(即讲武殿)”太祖在这里似乎专门为了犒赏取敌人(即契丹)首级者。他认为以十万易一敌人首级,待二百万散尽,则敌骑已穷。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卷19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引太祖语与《群书考索》有出入。太祖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太祖在这里明确表示设立封桩库的目的有两方面,即赎取或攻取燕云诸州。
艺祖认为,钱多就行,如果契丹人不肯卖幽云十六州,那就用钱找雇佣兵,1个契丹人头10万钱,10万钱折合白银大约100两,按北宋初期购买力大约折合现在每两白银1900元人民币,也就是19万元杀个人,价格似乎不够公道.
有这种打算的皇帝,自然不会在发展军队武力上下功夫,大不了用钱摆平嘛.于是乎,宋朝就开始拼命发展经济,赚钱第一.
宋朝士兵属雇佣制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入伍宋兵都要刺字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刺字部位不符军规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于是宋代不是重文轻武,是重钱轻武.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北宋,商人们的地位就开始扶摇直上,国家支持嘛,古代对商人一直是看不起的,但宋和东汉最例外,东汉刘秀就是卖粮商人出身,自然不会歧视商人.古代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
在北宋后期,县主居然商品化了,其价格为“每五千贯一个”,也就是500万钱一个,5000两银子一个,开封的工商业者“帽子田家”靠着雄厚的资财,一买再买,娶了又娶,居然“家凡十县主”。身为太皇太后的英宗高后听到这个情况,火冒三丈,气愤地说:“国家宁要汝钱,是何门当户敌?”
如“京师富人大桶张家”便接二连三地大娶其金枝玉叶,先后娶了“三十余县主”。这对于奉行贱商抑末政策的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宋仁宗在天圣八年(1030)三月乙亥下诏“禁以财冒士族娶宗室女者”(106),规定:“敢以财冒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然而这只不过是一道堵塞性的禁令,从制度上说并不健全,从效果上讲堵塞不住。过了些年,仁宗又下诏说:“与亲之家”,“虽三代不尽食禄,但非工商之家及恶逆之族,有朝臣委保者,听之。”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禁令收效甚微,朝廷有些无可奈何了。
如此扬商重钱,国民尚武勇敢的精神自然是一扫而光,打仗时,谁也不愿意出力,整个北宋期间,除了狄青,再无大将.倒是娶几十个县主的商人出了不少.
但不可否认,北宋确实很有钱
原作者:destiny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ff261240101f52n.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