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设计的数字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新迪数字,作为国产三维CAD软件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环节的无纸化、数字化,让数据沉淀上网,提升设计效率,保障数据安全。一、研发设计数字化的必要性提高设计效率:传统的纸质设计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信息传递慢、易丢失、不易修改等。通过数字化设计,可以实现快速设计、修改和分享,大大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无纸化设计可以节省大量的纸张、打印和存储成
在全球化竞争愈发内卷的今天,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从智能工厂到数字化车间,从精益生产到智能制造,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制造业中新兴技术的趋势,如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和物联网(IoT),并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促进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我们还将聚焦一家在三维CAD技术领域深耕二十年的国产工业软件厂商——上海新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迪数字”),看看它是如何在这场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工业制造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作为关键环节,在数字化赋能下经历着深刻变革,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传统工业制造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往往依赖纸质文档、人工经验传递,各个环节相对割裂。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开始,工程师们手绘图纸、手工计算参数,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易因沟通不畅出现设计失误。进入生产制造环节,车间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机械加工,若遇到设计变更,信息传递迟缓,常导致生产停滞、物料浪费。售后阶段更是难题重重,产品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4.0技术日益成熟,为工业生产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实施物联网、机械视觉、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等先进科技,以及MES、CAD、ERP等软件系统,企业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智能制造与工业4.0技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1.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使得设备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在生产线各环节安装传感器和智能设备
中央财政已预下达首批资金810亿元——今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国新办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相关情况。据了解,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经测算,这批资金能够充分保障“两新”政策顺利接续实施,特别是能够充分保障好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补贴需求。2024年“两新”工作实施成效显著。一方面,激发消费活力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0日下午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释放哪些信号?一起来看——财政部: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是非常积极的2025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这方面大家很关心,可以告诉大家,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大家很关心具体数据,因为还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题: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部详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华社记者申铖、王雨萧国新办10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综合司司长林泽昌、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发布会上,围绕2024年财政运行和政策阶段性进展情况、2025年财政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介绍。2024年财政运行可实现收支平衡廖岷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目
近年来,传统产业蝶变升级,钢铁、纺织、机械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崛起;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新捷报频传……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制造业升级步伐加快。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2024年以来其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紧锣密鼓加快政策部署,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激活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业内研究预计,伴随数实融合制度不断完善和产业实践更加深入,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 从部委到地方近期部署来看,数实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关键词。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挑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瞄准全方位扩大内需持续发力,内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记者6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力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部日前发布通知称,对于2024年3月7日前签订贷款合同、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服务采购合同,3月7日后发放的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贷款,纳入财政贴息政策支持范围;延长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至中国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额度用完为止。202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根据通知,经营主体按照相关要求实施设备更新
贵研功能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5亿元授信设备更新再贷款额度,云南建投钢结构等8家企业的10个项目入围工业领域第二批再贷款项目清单…… 装备制造业作为昆明制造业的关键领域,正在加快“换新”升级,不断夯实全市工业基本盘。来自昆明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7%,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一批批先进制造企业,先后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一个个先行先试的初创企业和团队,加快创新突破;一件件利企实事,帮助“小苗”长成“大树”。行走在昆明市各产业园区,一个个大干快上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近年来,昆明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孕育出化工、冶金、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信息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起产业高地。2023年,昆明市19个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省89个开发区营业收入的49.57%。昆明以全省1/5的园区数量,集聚了1/3的规上工业企业,
1月8日,2025年昆明市两会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会堂举行。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2025年1月12日至15日召开,正式会期3天半。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定于2025年1月11日至14日召开,正式会期3天半。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庆平介绍,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继续组织全体市人大代表对市人民政府2024年“10件惠民实事”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2025年惠民实事项目进行票决,票决确定的惠民实事项目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同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召开后,会议精神在全市开发(度假)区、经济职能部门中迅速引发热烈反响。成绩是干出来的,发展是拼出来的。全市开发(度假)区、经济职能部门干部职工表示,将按照会议安排部署,围绕主业主责,在战略上保持自信和坚定,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攻产业 培育发展新动能全会结束后,高新区管委会及时准确传达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争取取得2025年经济“开门红”。20
在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的基础瓶颈,制约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一、技术研发瓶颈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精密机床、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及技术上严重依赖进口。以芯片为例,我国每年进口芯片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国内智能手机、电脑等众多产业的芯片供应受制于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供应链受阻,产业发展便陷入困境。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更在关键时刻危及产业安全。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