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需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设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且成本高:纺织企业拥有大量纺织机械,如纺纱机、织布机等,多数设备服役时间较长,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需更换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成本高昂。例如,为每台织布机安装高精度张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单台设备改造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对于拥有数千台设备的大型纺织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投资。改造过程还面临
机械制造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积极探索,但也面临一系列独特问题与难点,亟待有效解决。(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产品定制化与生产柔性化挑战: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机械制造企业需具备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的能力。然而,传统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多为大规模批量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布局相对固定,难以快速切换生产不同规格和型号产品。实现生产柔性化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可重构制造系统和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但这涉及高昂投资成本和复杂技术改造工程。同时,定制化产品设计变更频繁,对企业
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充满挑战,诸多问题与难点亟待解决。(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设备与系统兼容性问题:钢铁生产流程复杂,涉及众多大型设备,如高炉、转炉、轧机等,这些设备服役时间长,由不同厂家制造,控制系统多样且接口标准不一。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以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难度极大,导致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严重制约生产效率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数据质量与安全困境: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海量数据,但数据准确性和完
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大增会对企业发展信心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如下:对未来经营状况的乐观预期扩张业务信心:利润大增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范围、增加产品线等。企业管理者会更有信心制定扩张战略,例如开设新的工厂或门店、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等。应对风险底气:充足的利润储备使企业在面对可能的经济下行、市场波动或突发危机时,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企业领导者相信即使未来出现不利情况,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维持运营,从而保持对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心。对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推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端化:技术创新与突破: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提高我国在全球制造业高端领域的话语权。产品升级与附加值提升: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品质和性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品牌。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普及: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和客户的全面互联,促进生产过
近日,多个国家级名单公布、公示,成都连续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名单,成都3个项目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名单,成都1个案例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名单正在公示,其中,成都5个项目入选。刚刚过去的上月底,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其中成都市上榜“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8位,比去年上升1位。频繁入选国家级名单,是成都以科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转型正为城市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城市更加智慧、高效和宜居。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数字化的洗礼。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路况,优化信号灯控制,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环保部门利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对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进行精准监测和治理,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在公共服务方面,数字化转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轻松办理各类政务服务,如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减少了办事的时间
在低空经济的各类应用中,载人飞行可以说是未来最令人期待的场景之一。无论是从低空俯瞰美景,还是短距离的低空出行,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那目前我国低空载人领域的发展究竟如何?打“飞的”出行还要多久才能实现?来看报道。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处直升机场,记者体验乘坐直升机飞往罗湖区的一处最新启用的楼顶停机坪。记者介绍,原本地面上30公里的路程,开车过去在高峰期可能需要近一个小时,但现在飞过去只需要10分钟左右。另外,在300米的高度俯瞰深圳市的市景,非常漂亮、非常不同。10分钟后,记者
工业是氢能应用的重点领域。近日,为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实施《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氢冶金可实现规模化应用,全球年用氢需求达到660万—1400万吨;绿色甲醇、绿氨的年用氢需求超过4800万吨。从中国情况来看,氢气生产平稳增长,可再生能源制氢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