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政策解读2019年01月02日

(一)出台背景和意义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真正把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但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市科技部门认为全市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高端平台不足、政策导向不完善、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鉴于此,市科技部门认真研究了上级出台的相关政策精神和部署要求,充分借鉴南方先进地区建设创新平台成功经验,深入开展调研论证,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北京化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充分探讨当前我市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和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多次征求了各区市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反复进行修改完善。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日前,《实施意见》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二)主要内容和重点创新举措

《意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突出共享,体现特色、服务重点的原则,既支持现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又重点引导区市、高校院所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这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提出建设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中心)-双创平台四级平台体系,即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统领,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带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若干专业研究所(中心),搭建好各类双创平台作为重要支撑。目的是从市级层面加强统筹设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建立健全支撑全市科技创新的平台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用。着重突出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是集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参考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在公司化基础上增加事业单位属性,丰富其内涵,完善其运行机制,解决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达到做实1、做强3、做活N的总体目标,使之成为“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的龙头平台。

二是引导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从南方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看,近些年重点发展了一批“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引导建设好这样的机构是未来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市去年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工作,目前已有26家备案,但是多数还存在理念不新、机制不活、成效不彰等问题。因此,《意见》提出建设一批组建模式多样,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并择优给予支持。

三是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这是一项新生事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是高校院所、企业联合打造的产业全链条创新载体,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最高端的平台,具有行业内唯一性的特点。目前,我市已有碳纤维和高端医疗器械2个技术创新中心进入省级行列,占全省五分之一,且都在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储备资源,建立上下联动的平台体系,《意见》提出开展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到2020年,试点筹建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在海洋生物、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领域培育储备一批省级中心,支持碳纤维、高端医疗器械2个省级中心争创国家级,并按照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打造各类技术创新和人才载体。我市现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800余家,其中省级平台302家,国家级平台25家,分布在我市近400家企事业单位,为全市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也存在重申报、重牌子、轻管理、轻实效的问题,因此要用“优奖劣汰”的方式加以引导。在以往相关部门分头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基础上,重点提出要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业一技术中心”等平台上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争创和管理,对绩效突出的,按照全市人才政策给予支持。吸引世界知名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

五是积极壮大升级版的双创服务平台,突出公益性服务。国家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载体是关键,对培育“四新”主体有重要承载作用。我市近几年大力实施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涌现出迪尚集团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等一批专业化孵化组织,全市孵化器总面积增至180多万平米,各类孵化机构增至100余家,经认定或备案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省级19家、国家级7家,省级众创空间37家、国家级13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孵企业达到1650家。但现有的孵化器也存在机制不灵活、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产出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因此,《意见》提出引导高校、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特色专业化孵化平台,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作为配套体系,加快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持续引进高校院所来我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分支机构),实现高层次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技术市场登记和服务机构在县域的全覆盖,到2020年培育100家服务机构、培养1000名经纪人队伍。以威海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快“科技云平台”建设,与重点创新园区(基地)、科技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等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在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基础上,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大学科技园。

(三)下步重点工作

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市科技部门将加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扣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为统领,加快建设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带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若干专业研究所(中心),搭建各类双创平台,为建设千里海岸创新链提供核心支撑。一是要提高认识,结合南方先进地区经验,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机制,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平台,实现共赢。二是要加大协同促进,加强全市各个单位之间沟通交流,及时共享信息,才能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价,建立优奖劣汰机制,以此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平台不只是“牌子”。


相关政策: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