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实施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要求,“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加强水利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网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山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建设作出安排部署。今年1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作为山东水网的重要组成,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具有德州特色的现代水网,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省重大决策部署的责任担当。
二、文件起草过程及依据
今年6月,委托中国水科院与山东新汇集团联合编制规划,先后到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及县市区调研,形成《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10月23日,邀请省内水利专家进行评审。10月24日—28日,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等11个部门进行会签,对各部门提出的意见积极吸收采纳。9月29日—10月28日,通过市政府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1月2日,完成风险评估。11月23日,通过了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今年1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7月,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要求各市编制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三、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德州的发展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随着步入新发展阶段,德州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德州水网肩负着以水兴城,塑造新时代“德之州,水之韵”的重要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具有德州特色的现代水网,全面提高优质水资源供给能力、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滨水空间服务价值转化能力,全方位支撑德州高质量发展,满足德州人民对优质水资源、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特色水文化和先进水产业的美好期盼。
四、政策创新举措
《规划》以“三通六带”为主线。
实施“三通”:一是河河畅通。实践“提闸为河、落闸为库”河库一体化模式,实现一河有水、多河共享,一河有洪、多河分流,解决“有水留不住、无雨就买水”和防洪排涝标准偏低问题。二是河库专通。分为东西两片,分别铺设水库供水专用管道,东片解决临邑、宁津、乐陵、庆云水库供水问题,西片解决武城、夏津、平原供水问题,实现洪水走河道、灌溉走渠道、饮用水走管道,各行其道,改变河道“挤兑使用”局面,提升雨洪水利用能力。三是库库连通。实现引江水、引黄水互补互济,大幅增加引江水消纳能力。
构建“六带”:一是水资源保障带,正常年份实现供需平衡。二是防洪除涝带,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等骨干河流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三是生态宜居带,打造“五横两纵”骨干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四是水陆畅行带,实现骨干河流滨水道路全贯通,推动大运河、徒骇河通航。五是文化产业带,打造“黄河、运河、大禹”三大水文化品牌。六是数字赋能带,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实现治水智慧化。
五、工作目标
近期2023—2025年,集中打造“水系连通、城乡供水现代化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三个样板,德州现代水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远期2026—2035年,实现“缺水城市不缺水、五十年一遇(洪水)无大灾、‘三通六带’成品牌”三大目标,全面建成具有德州特色的现代水网。
六、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要求、规划布局、主要建设任务、现代水网管理体系、示范引领行动、资金需求、实施效果、环境影响评价、保障措施等。为突出德州水系连通特点,制定《水系连通专项规划》,作为《规划》的一个附件,共规划实施河河畅通工程、河库专通工程、库库连通工程等3大类水系连通工程。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阶段工作
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德州市现代水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通过水利、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沟通衔接,加大在资金、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合力推动德州现代水网建设;加强要素保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强化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强科技保障,积极开展现代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成效评价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评估;加强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现代水网建设。下一步,将制定现代水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行清单化管理,加强督导调度,确保规划项目及时落地实施。
八、需公众广泛知晓的事项
德州是一座因河而生、乘运而兴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优良的治水文化。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向新时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德州现代水网建设已具备良好基础,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九、名词解释
防洪标准:各种防洪保护对象或工程本身要求达到的防御洪水的标准。通常以频率法计算的某一重现期的设计洪水位防洪标准,或以某一实际洪水(或将其适当放大)作为防洪标准。
数字孪生水网:是指物理水网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水网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实现与物理水网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
十、规划的主要指标和数据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资源 配置 |
1* |
用水总量控制 |
亿m3 |
19.72 |
≤21.17 |
≤23.83** |
2* |
新增供水能力 |
亿m3 |
/ |
≥2.0 |
≥3.46 |
|
3* |
非常规水利用量 |
亿m3 |
0.48 |
≥1.0 |
≥2.30 |
|
4* |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 |
37 |
≥55 |
≥65 |
|
5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
% |
/ |
≥22 |
完成省级 分解任务 |
|
6* |
城乡供水一体化率 |
% |
99 |
全覆盖 |
全覆盖 |
|
防洪 排涝 |
7* |
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 |
% |
75 |
≥80 |
≥85 |
8 |
主城区内涝防治标准 |
|
不足10年一遇 |
10年一遇 |
30年一遇 |
|
9 |
骨干河道防洪标准 |
|
不足“61雨型”防洪 |
“61雨型”防洪 |
50年一遇 |
|
生态 景观 |
10*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16.7(国控) 5.9(省控及以上) |
33(国控) 11.8(省控及以上) |
/ |
11* |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水量达标率 |
% |
/ |
/ |
完成省级 分解任务 |
|
12* |
水土保持率 |
% |
96.9 |
≥97.4 |
≥98 |
|
13 |
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长度 |
km |
/ |
≥166 |
≥538 |
|
滨水 交通 |
14 |
“五横两纵”滨水道路贯通硬化率 |
% |
42 |
≥70 |
100 |
文化 产业 |
15 |
水文化载体创建 |
个 |
/ |
≥30 |
≥100 |
智慧 水网 |
16* |
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 |
% |
/ |
≥85 |
≥95 |
*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明确的规划指标,其他为德州特色指标
**为暂定指标,最终以山东省批准下达指标为准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德州市水利局发展规划科
联 系 人:赵建伟
联系电话:0534-6073022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