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时期,德州市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布局?
第一,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一区一轴两翼四廊”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即打造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京沪高铁-京台高速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轴、东翼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西翼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及黄河绿色生态廊道、运河—漳卫新河绿色生态廊道、马颊河绿色生态廊道和徒骇河绿色生态廊道。
第二,综合考虑德州市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等因素,依据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按照山东省乡村振兴分类推进有关标准,明确德城区为率先发展类,禹城市、齐河县确定为加快发展类,陵城区、乐陵市、宁津县、庆云县、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等为赶超发展类。
二、“十四五”时期,如何打造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
以提升优质食品供给能力为核心,以食品科技创新为抓手,全面围绕“传统与新兴融合”“生产与服务融合”“产业与科技融合”,探索产业集聚、服务集成、智慧集约的农业食品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聚焦“高”品质、“深”加工、“新”业态,重点打造国人厨房、国人休闲、国人健康3大核心产业,积极培育中央厨房、食品电商、文旅体验3大新兴业态,搭建国际农业食品智慧供应链平台、农业食品检验检测平台、农业食品研发共享平台、国际农业食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食品会展交易平台5大关键平台,实施全球资源链接工程、百强企业引进工程、“双创”共同体搭建工程、“555”人才培养工程、“德州味”品牌塑造工程5大重点任务,打造我国北方农业食品精深加工引领区、农业食品科技创新引领区、农业食品品牌特色引领区、京津冀鲁超级“中央厨房”,最终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德州)国际食品谷”。
三、“十四五”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巩固产业优势;丰富产业类型,创新产业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优化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持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建全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经营服务模式,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四、“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一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二是加快城乡融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加强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治理水平。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统领,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五、“十四五”时期,如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以争创“中国食品名市”为契机,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地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建设百亿级、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大新兴高端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带动型区域产业发展内核,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十四五”时期,德州市如何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依托现有种业基础,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争取种业强镇项目,加快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等种业发展,支持企业参与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建设协同创新育种中心,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育种机制、培育种业龙头、加强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科企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持续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源动力。
七、“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围绕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闭环管理、从餐桌到农田溯源倒查、农产品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目标,健全完善从田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溯源体系。
一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慧共享平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平台一体化建设力度,完善监管、监测、追溯、信用评价、合格证签发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共享、基地查询、追溯监管、农产品抽检和绿色食品用标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完善农产品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健全完善“德州味”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使用制度,提高农产品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提高监管检测队伍整体素质。定期开展监管人员和相关行政执法人员集中培训,持续规范优化执法流程,进一步提升监管员、检测员、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管水平、检验检测能力和案件办理能力。
四是统筹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社会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农贸(批)市场及大中型商超快检室托管等形式,满足农产品各环节和市场主体对检验检测技术的服务需求。
八、“十四五”时期,如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整合资源、组织群众方面的优势,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是做好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强化服务合同监管、价格指导、质量监测,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名录库制度和奖优罚劣动态调整机制,遴选推介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三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面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支持“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大豆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适当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托管服务倾斜。
四是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衔接融合、优势互补,大力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模式,探索构建集生产性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主体、服务组织在推广新技术新机械降本增效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协调衔接、监督服务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大产业主体协同力度,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五是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加强跟踪指导和运行监测,适时开展创新试点观摩交流,积极探索和总结创新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构建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创新试点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九、“十四五”时期,如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
一是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源、同质;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同步提高生产、生活用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继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加快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仓储物流网络体系;巩固提升农村住房安全,不断满足农村群众住房质量安全和品质需求。
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稳步提高生活污水清洁化处理行政村占比;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争创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持续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整体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厕所设施设备;稳步推进农村清洁供暖,全面提升农村供暖洁净化水平;美化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不断提高国家森林乡村、省森林乡镇、省森林村居占比。
十、“十四五”时期,如何扛起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旗?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以“三块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中心镇、特色小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做好德州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向全市乡村延伸工作,加快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科室:发展规划科
联系人:张彤
联系电话:2569906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