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体育强市和推动两江新区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统一部署,紧扣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建设重庆智慧之城“两大定位”。
二、发展目标
全力实施两江新区“1525”体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建设“两高”“两区”目标提供体育新动能。
“1525”体育发展战略内涵:
——锚定“1个定位”:打造高品质体育生活示范区,努力建成特色体育强区。
——聚焦5大重点领域。聚焦“全民健身”,构建惠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聚焦“人才引育”,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聚焦“体教融合”,共建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体系;聚焦“体育消费”,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智慧体育”,优化升级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落实25项特色工程。按照“体育发展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的思路,依据“固根本、补短板、扬优势、抓特色、出实效”的原则,从体育发展的5个重点领域中,各遴选出5项体育特色工程,共计25项工程,作为打造高品质体育生活示范区,努力建成特色体育强区的主要抓手。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群众体育健康发展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2.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
3.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4.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5.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供给。
(二)聚焦人才引育,提升竞技体育实力
1.完善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
2.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建好龙兴足球场。
4.引进国内外品牌赛事。
(三)践行体教融合,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
1.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2.落实体育特色学校全覆盖。
3.探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
4.构建青少年体育“家、校、社”联动体系。
(四)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刺激体育消费规模增长。
2.做大做强体育制造业。
3.深化体育产业跨界融合。
4.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五)完善场地配置,实现体育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整体规划布局。
2.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建设。
4.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水平。
两江新区体育发展“十四五”及2035指标体系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 | 2025 | 2035 | 指标属性 |
1 |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名) | 1.5 | 2.8 | 约束性 | |
2 | 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 | 52 | 57 | 约束性 | |
3 | 城市社区健身圈(分钟) | 15 | 10 | 预期性 | |
4 | 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次) | 362 | 500 | 约束性 | |
5 |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 | 94 | 95 | 约束性 | |
6 | 具有全国影响力全民健身赛事(个) | - | 2 | 6 | 预期性 |
7 | 体卫融合示范社区(个) | - | 8 | 预期性 | |
8 | 体卫合作医院(所) | - | 1 | 3 | 预期性 |
9 | 体育特色学校覆盖率(%) | 60 | 100 | 预期性 | |
10 | 健将以上高水平体育人才引进(名) | - | 5 | 约束性 | |
11 | 竞技体育复合型保障团队引进(个) | - | 2 | 预期性 | |
12 | 体育运动学校(个) | - | 1 | 预期性 | |
13 | 引入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个) | - | 1 | 3 | 预期性 |
14 | 引入国内体育品牌赛事(个) | - | 2 | 5 | 预期性 |
15 | 体育服务业/体育产业增加值(%) | - | 50 | 65 | 预期性 |
16 | 体育产业年营业收入(亿) | - | 50 | 150 | 预期性 |
17 | 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 2.0 | 2.2 | 2.5 | 约束性 |
18 | 区级一场两馆 | - | 建成 | 预期性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快体育科技创新
(四)落实体育资金投入
(五)扩大体育人才规模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