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工业是德阳的荣光;现在,工业是德阳的脊梁;未来,工业是德阳的希望。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重返前三,支撑在产业,主要靠工业。
明年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我们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起步之年。12月21日召开的德阳市2022年第四季度“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大会明确提出,德阳将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大力实施制造强省”决策部署,坚定扛起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的使命担当,锚定“工业强市”战略,做好做实“构建产业矩阵”“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动力活力”“汇聚推进合力”四篇“文章”,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总量重返全省前三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优势 构建德阳工业发展产业矩阵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德阳市2022年第四季度“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大会提出,德阳将大力发展“3+1”现代产业,打造世界级万亿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全国一流材料化工产业示范区、中国美酒名城、中国雪茄文化名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先行区5张工业名片。
突出装备制造基础优势,坚持把机械装备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建成清洁能源装备小镇和东方电气配套产业园,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推动一汽解放竣工投产,加强与国内知名车企的对接力度,着力把德阳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持续做大做强丘区山区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推动投资50亿元的德阳中欧特色(农机)智造装备产业园项目落地。力争2023年,全市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740亿元。
发挥好德阳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基础化工、锂电材料、关键战略材料3个千亿优势产业集群。全力以赴推进省级化工园区扩区,确保明年全省第一批次获批。积极推进存量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质扩能,高效推进一批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把德阳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材料化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光电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力争2023年,全市材料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650亿元,两个省级化工园区招引落地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
抓好食品饮料产业,构建以剑南春为龙头的“1+N”白酒产业体系和品牌矩阵,联合省白酒酿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我市白酒学院,联合京东集团、蜀道集团组建四川京蜀酒业集团,提升德阳在全国白酒版图中的竞争力。加快推动什邡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新型烟草项目早日落地和长城雪茄厂独立核算。依托什邡高职院校设立雪茄学院,建设长城优品生活馆,办好“中国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活动”。依托龙头企业,在中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广汉火锅产业。力争2023年,全市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构建“一核、两带”数字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推动四川省传感器产业孵化中心和四川省传感器创新中心分中心、省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打造5个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全市116家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力争2023年,数字经济总规模达到1450亿元、核心产业总产值达到385亿元。
找准问题 补齐德阳工业发展短板弱项
德阳因工业立市兴市,经过近40年的发展,孕育了东电、东汽、国机重装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制造业41个行业大类中,涵盖了34个门类。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项目不多、大企业不强、配套率不高等一些制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德阳市2022年第四季度“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大会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德阳工业发展短板弱项。
大力实施招大引强行动,让招商引资成为工业强市的“新引擎”。聚焦高端装备、锂电材料、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锁定各类“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力争明年引进百亿及以上项目10个。围绕清洁能源装备、材料化工、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等细分领域,举办各种产业对接和投资推介活动,实现“季度有活动、场场见成效”。瞄准日韩、欧美等外资引进重点合作区域,扩大德阳国际影响力,吸引新的外商投资,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力争FDI到资1亿美元以上。用好新出台的基金招商合作办法,优选一批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发榜”“揭榜”机制,定期发布德阳重点产业招引方向、产业链配套机会清单和产业投资项目配资需求,实现“以需定招、以投代补、投补结合”。
大力实施蓝鲸倍增行动,重点聚焦倍增企业,对存量企业增资扩产的新项目,同等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企业倍增奖,出台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批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用电、能耗、环境容量等方面对重点倍增企业予以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打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全力推动大企业实现大发展、大发展实现大倍增,力争到2023年,新增1户百亿企业,打造一批“珠峰攀登”“贡嘎培优”企业,实现50户重点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着眼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实施配套引育行动。引进和培育一批配套专家,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通过“链长+链主”的方式,鼓励“链主”企业进行精益供应链管理升级,为供应链提供技术、质量、管理等拓展服务。聚焦能源装备、锂电材料、白酒等11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配套企业能力提升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在产品迭代、产线升级、节能降碳等重点领域实施技术改造,从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品牌培育、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提档升级,力争2023年新增配套专家100个。政府牵线做“红娘”,搭建平台筑“鹊桥”,通过多种方式着力解决“供需协同不够”问题,推进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的有效合作,提高本地配套率,争取2023年本地配套率达到40%。
做实服务 增强德阳工业发展动力活力
德阳市2022年第四季度“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大会提出,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指引,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千方百计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做好做实服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当前需求遇冷、市场低迷,部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不足的现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全力帮助企业拓展本地市场,通过举办“重大工程项目+本地产品”对接等活动,畅通德阳各大产业上下游供需信息渠道。支持市内企业采购德阳造工业产品,对每年采购总额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按采购金额的5‰给予补助,单户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同时通过“企业自荐+协会实施+政府补贴”等模式,组织本土企业外出拓展市场,帮助企业推介、交流、宣传,提高德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德阳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重大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中国装备科技城,形成创新集聚区。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3+1”主导产业,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形成集产业发展研究、技术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人才引进培养于一体的德阳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规划建设德阳大学科技园,引入一批高校院所落地布局科研机构,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引领区、创新资源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取新创建2家国省重点实验室、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家国省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发挥好四川省先进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打造全省先进极限制造联盟,用好四川省先进水电装备创新联合体,开展大型变转速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13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对标一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家为重心,尊商重商亲商扶商,落实好头雁企业家关爱激励行动20条措施,定期倾听企业家建议,为企业家提供专属服务,建立满意度测评、服务回访工作机制。以企业服务中心为桥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辟专门服务网站等举措,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及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千人千企为抓手,坚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统筹督查检查、监管执法,坚决克服政出多门、轮番检查,做到“事不两执”,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生产、抓发展。
勠力同心 汇聚德阳工业发展强大合力
推动工业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德阳市2022年第四季度“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重大项目拉练现场会暨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大会明确指出,要实现工业强市助力“重返前三”的目标,必须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以超常的付出、超常的奉献、超常的举措,跑出德阳工业发展“加速度”。
这次大会提出,全市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要加强专业学习,提升抓工业的专业素养,掌握产业攻坚、破解难题的专业方法,做到懂经济、懂产业、懂工业,争做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要强化专业思维,围绕企业培育、延链补链、集群建设等,涵养专业思维、拓展专业视野,以专业水准做决策、抓落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要提升专业本领,注重在招商引资一线、服务企业一线、矛盾化解一线,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提升谋划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的专业本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空谈误事、实干兴业。这次大会要求,全市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要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在工作理念、工作标准等方面向宜宾、绵阳看齐,坚决破除畏难不前、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凡是对工业发展有利的,就要毫不犹豫地干、满怀激情地干、只争朝夕地干,开辟工业发展新局面。要敢于拼搏抓落实,弘扬攻坚精神,增强担当勇气,主动想事、主动谋事、主动干事,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绝不能“友情出演”,而要“领衔主演”。要强化责任抓落实,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为发展助力,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企业家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实实在在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快速落实、快速见效。
要重点从定期调度、考核督查、协调联动等方面发力,建立完善专班调度机制,对各地各部门工业强市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促进各项工作快马加鞭、强力推进。要建立完善考核督查机制,用好“红黑榜”和“末位约谈”,倒逼工业强市工作加快推进,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记者 张嵘 实习生 谢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