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19 年 12 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 7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5月19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胡春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了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就实施《纲要》做了动员部署。
2022年8月2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鲁政发〔2022〕13号),市政府要求市气象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印发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于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件起草过程及依据
(一)起草过程
市气象局组织专班认真梳理近两年来市政府出台涉及气象服务工作的38份文件和24项应急预案对气象保障服务的要求,对照《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要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需求,结合我市气象工作实际起草形成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初稿。
(二)依据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基础上,结合了《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提供坚强气象支撑。
三、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并发,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影响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精细,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与新发展阶段气象肩负的使命任务相比,我市气象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加快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和紧迫。
对标对表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鲁政发〔2022〕13号)和《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以及市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坚持服务大局,提出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明确了到2025年的近期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建成系统完备、开放融合、协同创新、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0%,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2%,公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吨半粮”产能创建气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德州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五、主要内容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共3部分,6大任务:
(一)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优化和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气象监测站网全覆盖,填补高空气象探测盲区。加强突发灾害预报预警以及气象影响和风险预报能力建设,加快建立无缝隙、智能化现代预报业务体系。推动气象预警融入应急广播体系,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强化数据共享服务,提升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规范暴雨、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叫应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将气象预警信息融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对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光伏发电、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安全性能提升行动,面向农业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有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建设“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基地,创建省级“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市。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源保供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城市环境气象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评估工作。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安全城市和智慧城市气象监测评估,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推进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为我市重点工程、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提供保障服务。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主要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完善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将气象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市科研立项计划,加强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协同发展,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培养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气象预报服务首席专家和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
六、保障措施和下一阶段工作
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对气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三是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下一阶段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优化和健全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在两要素区域自动站全部升级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四要素区域站核心部件更新换代,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气象监测站网全覆盖。积极争取S波段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尽早落地,适时增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空探测设备,填补高空气象探测盲区。二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安全性能提升行动,推进高炮自动化改造。三是编制《德州市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试点方案》,打造德州“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基地,争创省级“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市。
七、与上级政策的异同
(一)相同点
1.发展目标相同: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0%,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2%,公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2.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将气象预警信息融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
3.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应对能力方面,开展农业、交通、能源、旅游、物流等重点行业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对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光伏发电、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二)异同点
1.工作任务更加本地化,如在建设智能精密的综合监测系统中明确提出“在两要素区域自动站全部升级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四要素区域站核心部件更新换代,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气象监测站网全覆盖。积极争取S波段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尽早落地,适时增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空探测设备,填补高空气象探测盲区。提升气象计量检定能力,升级改造德州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健全智能化综合气象装备保障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2.本级服务指标更加细化,如在构建无缝精准的预报预测系统中提出“加快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努力构建无缝隙、智能化现代预报业务体系,不断提高预报精准度。”
3.突出本地气象服务重点工作,如在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部分提出要“优化“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农业监测站网布局,分类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推进作物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研发、卫星遥感应用、人工增雨(雪)防雹。建设“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平台,精准靶向提供精细化预报预警及农业生产建议。强化气象服务品牌赋能,与我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相结合,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建设“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基地,创建省级“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市。”
八、名词解释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市、县(市、区)政府、区域管委会或相应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区域管理机构)对各类园区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产业布局,组织开展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整体性分析、评估活动。
九、政策创新举措
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是《通知》中具有鲜明德州特色的举措,围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以趋利避害为主线,积极融入省气象局“云+端”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形成支撑有力的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技术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效益优先的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体系;聚集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保障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到2025年,形成技术先进、机制完善、支撑有力、融合共创、共建共享的保障粮食安全高质量气象服务体系。
十、规划的主要指标和数据
(一)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方面,提出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龙卷除外)提前30分钟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它灾害性天气提前6小时至12小时预报预警。
(二)在构建无缝精准的预报预测系统方面,提出要加快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努力构建无缝隙、智能化现代预报业务体系,不断提高预报精准度。
十一、政策解读联系方式
解读联系单位:德州市气象局业务科技科
联系人:张青 联系电话:0534-2586626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