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议题解读

一、起草背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市域城镇化与城乡融合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及《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德州市实际,编制《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二、起草依据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及《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市有关部署要求。

三、起草目的

通过编制《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市城镇化发展目标、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提升全市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

四、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增强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七个方面。

一是包容开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全周期、全方位需求,加快建设开放包容的新德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二是均衡协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借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德州处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省会经济圈交接的黄金区位优势,以“均衡城镇化”为方向,实施“差异化”“倒虹吸”策略,推进北接南融、西联东达,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全力建设天衢新区,深入实施双镇百村工程,促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均衡高质发展。三是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围绕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等“五个走在前”,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化市域产业功能布局,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打造城乡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智慧创新,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聚焦人民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深入实施城镇建设智慧化、绿色化行动,加快建设创新、智慧、韧性、人文的新型城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五是共建共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规划引领和导向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城市空间、社会、资金等领域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绿色低碳,深化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德州和京津冀南部、黄河流域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目标,加快建立健全德州生态文明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与京津冀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集约紧凑低碳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七是双向互促,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突破,推进城乡要素融合、设施融合、服务融合、经济融合和科技融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