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保价靠谱吗?不少商家附加各种条件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彪

“双十一”已开启,很多消费者既想早买早享受,又担心之后降价,当了“冤大头”。为此,很多商家推出“保价”策略,承诺在保价期间若价格下降,商家赔付消费者多付的钱。不过,这些“保价”真的靠谱吗?

今年10月24日,阿里、京东同一时刻公布“双十一”玩法,双方尤其强调保价服务。其中,天猫在今年“双十一”价保27天。也就是说,在10月31日付款的商品,保价最长可到11月26日。京东则表示,超过5亿商品能够享受30天的超长价保服务。拿出价保策略的不止天猫和京东,比如抖音保价时间延长到34天。

10月31日,记者浏览各大电商平台,发现多数商家均已推出保价服务。不过,商家对保价服务的范围却说法不一。记者就一款品牌卫衣询问客服。客服表示,以物流显示签收时间为准,该店铺保价7天,并非27天。另外,该商品的保价也附加各种条件:差价是指商品本身降价,使用优惠券、津贴和折扣造成的差价不予补偿;预热期间购买的商品无法补偿差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商品打出“双十一”活动的宣传语,但商家对保价政策并不清楚。记者询问一家图书店,客服表示,虽然参与“双十一”活动,但对保价活动并不了解。“现在购买就是最低价了,关于保价政策,公司还没有给出具体说明。”该店客服说。

天驰君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徐超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四百九十六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徐超律师说,从相关法律条例来看,经营者在提供保价服务时,有义务告知消费者所提供服务的范围、附加的条件,如果商品价格变动,在服务约定的范围内为消费者补偿差价。

另外,江苏省消保委表示,结合往年经验,保价也不保险。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降价了,向商家寻求补偿时被拒。客服的理由通常是,店铺和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以及赠品等均不在保价范围内。也有商家为了规避保价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只是更改商品名称。因此,江苏省消保委希望广大经营者进一步完善保价制度,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将保价的排除情况明示消费者。

徐超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心仪产品前,应与商家沟通保价内容,包括保价期限和附加条件,并保存相关证据。如果在保价期内,消费者发现购买产品出现降价,可第一时间与商家确认并申请退价;如果商家不配合退差价,可以申请平台介入。“平台会调取后台数据和你提供的证据,如果证据充足,会倾向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徐超说,如果平台还不能解决,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