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 “大国重器”亮点纷呈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2-2021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始终保持中高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率先回升,拉动制造业较快恢复。至2021年底,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0%;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3、26.47和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2.97%、47.76%、28.84%。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造船三大指标保持领先,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1亿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大国重器”亮点纷呈。C919试飞、“蛟龙”潜海、双龙探极。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
“整体看,装备制造业处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产业发展环境尚需改善等问题。”王卫明强调。
王卫明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紧扣“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瞄准核心技术 提升工业母机自主能力
作为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中国的工业母机起步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尤其是共性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当前,行业整体能力如何?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从何处着力推动行业成长?未来集中何处发力?
对此,王卫明表示,工业母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十多年来,工信部以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引领,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目前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卫明表示,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突破了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卧式双五轴镜像铣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为典型代表的一批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间隔(MTBF)实现了从600小时到2000小时的跨越,精度指标提升20%。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王卫明表示,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实现从无到有,在国产机床中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实施前的不足1%提高到31.9%;五轴摆角铣头等功能部件的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数字化刀具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0%发展到45%。
王卫明表示,满足了国内重点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飞机结构件生产装备实现自主可控,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叶片等制造装备从无到有;支撑了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主要结构件的加工生产;汽车冲压生产线国内和全球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40%;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实现了由进口为主到走向出口的转变;研制成功船用重型曲轴所需的车铣加工中心,掌握了自主制造船舶大型零部件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统筹产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专项接续,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王卫明说。
支撑经济建设 发展新一代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王振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领域建设需要。
王振表示,我国已形成22大类工程机械产品,成为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工程机械国内市场满足率从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王振介绍,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一批重大装备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2米及以上大型全液压旋挖钻机实现批量生产。掘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王振表示,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有10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其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进入前10。在江苏、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形成了一批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此外,国际化发展提速。王振表示,企业发展实现从研发生产国际化到品牌和管理体系国际化的转变,产品出口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377.5亿美元,贸易顺差303亿美元。
王振表示,工程机械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也适合按照市场化方式发展。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作用,着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补短板、锻长板,推进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省级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跨领域合作建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构建梯次布局合理、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卡脖子”瓶颈,加强关键核心和基础前沿技术研制。
二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地方建设主导产品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生态体系完善的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工程机械。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把握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融合机遇,把握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工程机械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发展智能装备 加快推动装备数字化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王卫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信部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布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在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握技术话语权,将我国建设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王卫明介绍,近年来,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其数字化转型成为牢牢掌握装备制造主导权、开辟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的必然选择,以及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的迫切要求。国务院2021年底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动装备数字化发展已刻不容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制定发布专项政策文件,加快推动装备数字化发展。”王卫明表示。
一是补齐发展短板。突破装备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基础零部件、关键软件短板弱项,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是发展智能装备。聚焦重点领域数字化需求,加快智能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装备,升级换代一批新型装备,原创发展一批前沿装备。
三是加强应用推广。面向数字中国建设场景,开展装备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形成成熟经验和模式,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
四是构建发展生态。统筹推进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壮大市场供给主体,打造特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