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个人养老金账户制落地

   为何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我国目前沿用世界银行于1994年提出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职业养老保险计划+个人储蓄计划”概念,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支柱,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其中第一支柱覆盖面广,达10.3亿人,但替代率较低,仅为40%左右,发展增速动力不足;第二支柱规模稳健增长,但覆盖面有限,目前参与人数仅7200万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养老保障,需持续唤醒企业职工的参与意识。

  多方合力构建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在上述一二支柱的基础上,保险、银行与公募基金也在积极参与第三支柱体系构建。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定期寿险、长期储蓄险等类养老险种提升客户保障渗透率,也在监管政策引导下积极推出税延型养老险,但目前由于税收优惠力度较小,试点效果不及预期;不过去年推出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取得初步成效,目前试点已扩至全国;此外,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将银行与保险的关系进一步拉进,未来将聚焦创新型养老金融服务。银行自去年推出养老理财以来正加速扩容,业绩比较基准较为可观。养老目标基金已实现千亿规模,长期资金的穿越周期优势突出。

  个人养老金制度:传承中创新,第三支柱新起点。我们归纳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六大特征:1)顶层设计再拔高度,战略落地更具全局观;2)个人缴费自主决策,账户制落到实处;3)年缴费上限12000元,但具一定上调弹性;4)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后续关注重点;5)投资范围大幅放开,提升产品吸引力;6)到龄时领取,引导长期储蓄。此外,借鉴美国经验,我们认为未来扩容提质有四条发展路径:1)税收优惠是关键,提升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2)账户制为核心,加速推动账户转存机制落地;3)开放性为原则,扩大市场参与主体促进良性竞争;4)市场化为导向,以风险收益竞争力提升参与度。

  万亿市场空间,多元主体百花齐放。假设2022年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从2023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正式实施,按照人均每年缴费12000元上限,按享受边际税收优惠居民的参与基数测算,至2030年我国个人养老金有望累计实现约一万亿元的增量市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中,商业银行客户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账户优势;保险产品优势突出,需以保障独特性和投资回报提升巩固竞争力;基金投资体系成熟,以创新产品与优异回报为发力重点。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个人养老金市场为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持续推进的超长期广阔市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一二支柱保障力度欠缺的背景下,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发力点,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推荐坚定寿险改革,将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协同深化的中国平安(601318,买入);建议关注康养产业初显成效,“长航合伙人”打造优质代理人队伍的中国太保(601601,未评级);以及寿险价值标杆、深化亚太多区域布局的友邦保险(01299,未评级)。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