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今日头条”终结算法时代,字节“搅动”互联网深水区


在一潭死水的互联网市场中,疯狂的字节跳动又丢下一颗小石子,企图再次复制今日头条的奇迹。它可以吗?


字节跳动推出新版“今日头条”


没错,字节跳动又出新产品了!


目前这把火还只是在小圈子内部燃烧,没烧到大众面前。不少互联网圈的人都在追寻一个神秘的邀请码,据说这是通往字节跳动新产品的必经之路。


这款名为“识区”的APP,早在今年一月份,就已经引起部分媒体注意,先行者们给它的定位是智能阅读工具APP,甚至有人称呼它为新版“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要知道今日的万亿字节帝国,最初便是兴起于移动新闻资讯“一哥”今日头条。


彼时的今日头条,依靠高效的算法分发机制打败一众对手,并且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内容分发模式。就连“千人千面”的电商平台,都散发着一股“头条味”。


并且还帮助字节奠定了“算法编辑+智能分发” 的模式,轻松实现“内容”找“人”,为后来的抖音短视频矩阵打下基础,早期的字节跳动的各大产品线,也一直被冠以“头条系”的称号。


但时移世易,日子久了,更贴合时代需求的抖音逐渐崛起,带领头条系大杀四方的同时,甚至从“老师父”今日头条的手中抢夺流量。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的月活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72亿,而推出接近10年的今日头条,仅有3.33亿月活用户。


单从用户数量来看,今日头条几乎被抖音碾压,这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故事在互联网战场上并不鲜见。


但是作为曾经的资讯分发王者,今日头条也在寻找着新的出路,此次推出的识区APP,就倾注了字节不少心血。


目前,识区APP还处于邀请内测阶段,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体验,已经获得邀请码的人可以拥有额外三个邀请码。这种古早的邀请机制,让人不经想起了早期的知乎。


进入APP之后,我们能够发现,APP整体结构比较简洁,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是:识区(小组)、推荐、点亮。


其中,核心功能识区,和豆瓣小组十分类似,用户可以自行创建或加入感兴趣的内容圈子,营造一个同类人群汇聚的精神角落,在享受优质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与小伙伴一同交流,增强粘性。


并且除了用户自行生产内容之外,识区还支持各样外部链接导入,背靠今日头条的庞大内容库,为识区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


总体来说,识区APP的功能目前看来很小,并不是今日头条式的大而全APP,可以说是一个“兴趣小组版”的今日头条。


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伙伴和粉丝,圈子内部的交流可以弥补今日头条私域流量沉淀的缺点。


作为一个还处于内测阶段的内容平台,识区上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来自于今日头条,这同样也继承了优质内容占比较低的缺点。


而在微信强推视频号,公众号遇冷以及豆瓣审核加强的背景下,字节跳动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码字平台。


如何吸引这群优质创作者前来,需要字节下更多的工夫,而现在台已搭好,只差用户登台唱戏了。


功能设计一览:功能不多,想法不少


因为识区目前是邀请制,没有邀请码的同学在应用市场下载了也不能体验,所以在展开老衬个人观点之前,先简单普及下“识区”这款产品的功能设计。


1、识区的核心功能是一个类似微信群或者贴吧一样的公开讨论区,用户可以自己创建识区,也可以加入或者浏览别人创建的识区,没有加入识区前只可以浏览不能发言。


2、加入识区内所有用户都可以发贴和发链接,区长(创建者)可以设置一个机器人bot自定义从订阅源(今日头条)发贴。


3、交互设计很怪异。左边是个典型的安卓式抽屉,而且这个抽屉的功能权重巨高,创建和发现识区都在这儿;头部下拉有个负一屏,这个设计如果不是像老衬这样的有心人,普通用户很难发现,而且负一屏的功能权重也很高,能看到识区成员和订阅源设置,类似常规产品的“设置”栏目。


4、目前识区区长的权限反而很有限,既不能踢除成员,也删不掉成员的发帖,只能举报。


5、底部有3个菜单。第1个也是打开App默认的落地页是进入识区;第2个是推荐,类似微信看一看,里面的内容主要由官方的算法推荐;第3个是点亮,功能目前类似收藏,主要就是查看自己点亮过的帖子。


6、没有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交互区别,都是抽屉和负一屏,电脑网页版设计也类似,只不过顶部多了“展开”和“设置识区”两个按钮提示。


这基本是目前识区的全部功能,一目了然,就是一款看起来功能很少、想法却很多的产品。


感受:像是回到了早期的即刻


说到这里,识区 app 的玩法基本变得清晰起来:RSS + 兴趣。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指的是简易资讯聚合,在 web 2.0 时期,人们精心挑选信息源进行订阅,快速方便地获得推送和聚合。而今天,有各种社交网络占据眼球,通过 RSS 获取资讯已经成了一种小众的、复古的、甚至被时代遗忘的行为。


跟 RSS 相比,识区 app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订阅信息源的操作门槛。而跟今日头条相比,它又显得更有人情味一点,起码内容的筛选背后有人工参与(区长),而不只是算法粗暴直接的「猜你喜欢」「为你推荐」。


早期的即刻,也是相似的模式。即刻产品经理 Kyth 曾在一篇文章《RSS 二十年》中分享称,即刻从第一天就很清楚 RSS 的精神内核和局限性,以及即刻的优势在哪:


传统 RSS 只是机械地订阅一个信息源(即相信一个信息源、人或者机构,能稳定持续地生产出符合自己预期的内容)。但比信息源更原始、更本质的需求,是想订阅一个信息,对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兴趣。


「利物浦输球提醒」、「现在 Twitter 上在流行什么」、「Kindle 降价提醒」,这些东西在公开的、老旧的互联网和 RSS 的基础目录里,是缺失的,或者说至少是分散的。以及更多主题,是没有人想到过的。这些都需要技术、品味、灵感和洞察。


而即刻用户 @郭阳振 Kongsen 对识区的观察认为,算法推荐信息流的下一步,可能会是基于用户生成的人工推荐信息流(UGRI)。


一个个去中心化或不那么强中心化的 KOL、KOC 们在自己创建的页面/圈子/入口处推荐自己觉得优质,有用,有趣,有料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是互联网或者任何一个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已经存在的,核心用户或推荐人只是经由自己的品味,喜好,对内容的敏感度,以及媒介素养对信息进行主动的筛选过滤和推荐。


在这样的语境下,你可以将大大小小的识区视作一张张主题不同的阅读清单;也可以加一点号召力,将它变成兴趣相仿的同好聚集地;甚至加一点想象力,让它成为展现个人趣味的「电子杂志」或「赛博展览」。


这种模式不是冷冰冰和生硬的,它可能带着一些恶趣味,一些粗糙的观察,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分享的本能。


行业:绕过算法,巨头开启内容争夺战


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要求各大APP在显眼位置设置关闭个性化算法推荐按钮。


消息一出,行业震荡,允许用户关闭算法推荐,相当于斩断了内容平台的一条腿。


可以说,上个十年就是互联网平台个性化推荐的十年,“千人千面”和“去中心化”几乎席卷了每个互联网大厂,无论是电商还是内容平台。


对用户来说,APP的精准投喂,使得感兴趣的内容越刷越多,爽感倍增;对平台来说,算法在提升信息交互效率的同时,更加速了商业变现的效率。


作为国内较早实践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字节跳动,甚至借此登上资讯“一哥”的位置,后续推出的多个APP也因为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而新规之下,这条曾经的高速公路将会彻底堵塞。如何绕过新规影响,开辟新的内容分发机制,成了各大平台急需破解的难题,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尤为严重。


识区APP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用户自主标记感兴趣内容,并依靠古早的订阅机制完成内容信息投放,顺势绕开算法限制。


相比算法推荐,这种方式的效率显然更低,但与此同时换来的却是更高的用户黏性和口碑。


但这样的分发机制无疑提高了另一个方面的要求,那就是优质和深度的内容,这一点成为吸引用户留存的根本。


“2010年,是平台拥有创作者的时代;而2020 年,该轮到创作者拥有平台了。”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内容平台几乎集体陷入内容争夺战中,优质的内容和创作者,成了巨头争夺的对象。


尤其是前段时间闹得火热的豆瓣起诉事件,“不蒸馒头争口气”的豆瓣,起诉微博平台并索赔一块钱人民币。


而事件的起因很简单,新浪微博未经授权直接照搬多个豆瓣小组组名,并招募豆瓣小组管理人员打造类似业务,此外还纵容平台用户长期从豆瓣搬运内容,侵犯豆瓣平台内容产权。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再挖我的墙角了!


对此,微博平台则认为“良禽择木而栖”,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流动很正常,互联网是开放自由的,并不是不正当竞争。


除了此事之外,经常冲浪的网民能够发现,现在B站和抖音越来越像,知乎平台的文章也能在今日头条平台看到。


最出圈的还有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视频,就被爆出一整条“搬运”产业链,有视频搬运者透露,其通过搬运大量视频,并在视频中挂靠商品链接,一天就能获得3千+佣金,少的一天也有近千元佣金。


背后的本质我们都清楚,表面上是内容搬运,实际上如果非创作者的自主投放,其余的搬运行为都存在侵权的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优质内容匮乏,逐渐走向创作者主导市场。


尤其在算法新规之下,各大平台以往依赖的算法出现缺漏,对优质内容的争夺必定会越来越激烈。


存量时代来临,巨头们都亮出了口中的獠牙,血腥厮杀渐成常态。


展望:旧秩序倒下,新变革来临


“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美团王兴口中的这句戏言,在这三年的起伏中,逐渐成为现实,如果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无非就是一个经济周期结束,经济下行来临。


但作为局中人,“耳光打在脸上,寒风吹进裤裆”的感觉并不好受,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情况尤甚。


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人流动与留存调查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平台缩招和离职率上升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已连续五个季度没有出现在薪酬涨幅前五的名单中了。


为了守住护城河,扩大营收来源,各大平台几乎越做越像,他们不断延展自身体系,伸入每一个可以汲取新鲜血液的角落。


以电商平台为例,三大巨头在传统电商之外,纷纷布局直播电商、下沉市场、社区团购,新兴的抖音快手,也在入侵本地生活、快递配送等领域。


单纯的内容平台,知乎、豆瓣、B站、小红书也纷纷加入了商业化变现以及电商之路,和一群巨头开始厮杀。


可以说互联网玩家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垒高自身的城墙,然后再对城墙里的用户和流量进行收割。”


前文所述的内容大战,仅仅是存量时代的一个缩影,在更广阔的战场上,这群巨头们炮火连天。以往的旧秩序渐渐倒塌,新的变革来临,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在人人都叫难的情况下,字节依旧在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企图绕过算法高墙,探索新的内容分发模式。


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圈子、兴趣社交,其实是“旧瓶装新酒”,但是在看似陈旧的模式背后,展现的是字节跳动不断探索的决心。


图片


除了字节之外,互联网巨头纷纷挺进深水区,认清现实,脚踏实地,用5-10年的计量单位布局新产业。


比如阿里巴巴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自研芯片等领域的持续深耕,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百亿投入,京东在物流领域的一体化供应链打造等等


现在的竞争早已不是一个新模式,一个idea就可以巧取百万雄兵的格局了,比起一时的得失,未来的输赢和长期的价值更加重要。


对于内容平台来说也是如此,新颖的并不是模式,而是扎根平台,持续生产的优质内容,因为平台是皮,内容才是里,修炼内功的时候到了。


在资源稀缺的市场中,玩家要用尽千方百计地让用户留在自家平台,走长期主义路线是相对靠谱的一个方案。


互联网终局的那张邀请函上,少不了长期主义者的席位。


来源:电商报,爱范儿,老衬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