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2021年7月,音乐行业解除独家版权,彼时,行业巨震,有些言论认为,作为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头部玩家,腾讯音乐从此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护城河,在线音乐市场即将迎来洗牌。
昨天,腾讯音乐发布2021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从中可以看到,影响余波仍在。腾讯音乐在第四季度收入76.1亿元,同比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8.7%,在线音乐月活跃用户6.15亿,也比去年第四季度微降了1.1%。但在线音乐付费业务总体还是稳住了一贯的态势。
余波仍在,但行业重新洗牌却称不上。
也意味着两件事情,先入为主的偏见并不能准确的预见行业走向,以及,腾讯音乐一定做出了更深层次的改变。
1
服务力塑造竞争力
这种出乎意料的发展方向,倒是引出了一个覆盖广泛的误解,那就是独家版权本质上是一个行业内卷的产物,它建立在「人有我无」的恐惧之上,而与商业价值关系不大。
所以,看上去腾讯音乐是损失最大的那一个,但实际上,当全行业都不再依赖独家版权圈地的时候,所有的玩家都被松绑了。
考虑到呈现燎原之势的独家音乐人生态,产业历史的转折,可能正是起于这样的青萍之末。
和中国的在线视频平台都争先恐后的想要成为Netflix不同,海外的在线音乐巨头Spotify并非是一个绕不开的效仿对象。
Spotify超过70%的营收上缴给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版权成本高企下,Spotify多年仍未实现盈利。
Spotify不是没有过改变,在2018年,它就设计过撇开唱片公司、驱动音乐人自己来上传歌曲的双边市场,并许诺会将作品创造的一半流媒体收入直接分给音乐人。
不过,如此激进且明显的意图,很快就被作为「供应商」的唱片公司们发现并阻止了,Spotify的革命火种就此胎死腹中。
相比之下,腾讯音乐的做法就怀柔得多,它在尊重中国音乐行业现有版权机制的前提下,把服务能力当成了重塑音乐市场的一块敲门砖。
比如已经运营了2年时间的TME live,就在新冠疫情接近摧毁了线下演唱会的岁月里,大量的音乐人、演职人员缺少工作机会,个人状态也转为「赋闲」,是腾讯音乐找到他们,逐个量身定制演唱方案,让他们在数以亿计的手机屏幕上重新接触听众。
如果拉出一份清单,可以看到横跨两岸三地的主流音乐人几乎都造访过TME live,每次腾讯音乐都会把流量池全都打开,由密不透风的弹幕,陪伴着歌手和听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焦虑不安的周末。
2
干累活、干重活
TME live是一个典型的「Case By Case」模式,诸多方案细节的敲定,都仰仗于连绵不断的项目谈判,加上QQ音乐、酷我、酷狗和全民K歌四款App的细分赛道不同,所以横向来看,腾讯音乐在市值尚且不及Spotify的阶段,员工人数就已经和全球化运作的Spotify相差无几。
这就是干苦活的代价。
Spotify或是Apple Music通常不会做这种双手沾染尘泥的事情,虽然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因为线上产品和线下运营之间有着明确的工作界限,要深挖,要盘活就得干重活儿,累活儿。
这又反过来映衬出了腾讯音乐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很难说它只是一个听歌的平台。
事实上,根据腾讯音乐自己总结出来的「听、看、唱、玩」四大音乐娱乐体验,才能概括这家公司的所有业务,而这也意味着四倍以上的多元化投入。
就像短视频对于音乐流媒体的冲击人尽皆知,正常的应对方法多是唯恐避之不及,腾讯音乐尊重所有用户的喜好,主动在App里划分音乐类短视频的专区。2021年第四季度,QQ音乐平台上的视频内容在独立访客数(UV)和视频播放次数(VV)均获得了持续的超100%的同比增长。
如此「不务正业」,当然可能得罪一些「就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听歌」的原教旨用户,但也正是因为有了用户习惯的拓展,腾讯音乐才能把线上演唱会在App里常态化的筹办下去,没有人会感到突兀、认为这不是它该做的事情。
至于音乐人们,商业机会的增加会对内容创造形成正向循环。
下场做事,而非离场重开,这是中西互联网的宏观分野,落下来也就决定了两边音乐流媒体在商业模式上的合而不同。
上市以来,腾讯音乐不曾免于资本市场对于其独特性的拷问,业务的多元化固然不坏,不过流媒体的根本逻辑还是建立在标准化交付的内容商品上,付费订阅才是理论上的基本盘。
巴菲特说好的投资标的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占据足够长的雪道,另一个上面有足够湿的雪,意思就是滚起雪球可以越来越大,同时停不下来。
那些受益于网络效应的公司或许适合这种描述,但是所有订阅制平台大概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意并非如滑雪般轻松,而是爬坡,招揽用户(流量)是一码事儿,让用户(流量)愿意付费则是另一码事儿了。
作为全球流媒体第一股,Netflix的股价起落就很典型,但凡会员净增的季度,投资者便纷纷看好买入,只要数字出现回调,券商就会出来吹风大限将至,价值判断的见风使舵,莫过于此。
截至2021年Q4,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付费订阅用户达7620万,付费率突破12%,这和几乎一半用户都交了钱的Spotify相比,固然仍有差距,但是考虑到数字音乐在中国市场的起步之晚,每一寸进步都实属来之不易。
在这个举步维艰的过程里,下沉就是重中之重,想要撬动价格敏感型的用户群体,必然需要许以重诺。
这个重诺,就是内容和平台的交叉收益。
若是以往,内容往往意味着版权,但在独家版权时代结束之后,头部平台的曲库差异变得更小了,竞争力也就演变为更为深入的运营层面,包括音乐人的入驻、新歌的宣发等等,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
而平台则能更多的体现出付费用户的增值收益,以QQ音乐会员为例,用户除了可以享受到会员曲库、无损音质、下载特权等权益之外,还有VIP音效、弹幕气泡、首唱会的免费抢票这些社交化的权益。
复杂细致的权益设计,显然源自腾讯历史上的会员体系开发经验,它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对于人性洞悉最深的一家公司,从早期的QQ秀开始,如何打动用户为虚拟商品付费,就是腾讯最为紧迫的商业使命。
都说鹅厂是片流量丰饶之地,插根树枝下去就能收获柳树成荫,但是真金白银的直接收入,从来都不是灌注流量就能换来的结果,用钱投票只会出现在服务本身的兑现时分。
尤其对于拆分出来的腾讯音乐而言,因为有了持续的战略布局、投入与培育,才能将自己送上了全球屈指可数的盈利流媒体宝座。
3
更实、更深
在内容和平台两端同时下注的做法,被腾讯音乐自己总结称为「一体两翼」的战略,顺着气流扶摇直上。
在供给端,深入服务版权方和音乐人,让数字化的内容在产品矩阵里无缝流通,挖掘每一次消费的经济价值。在需求端,保持平台生态的健康活力,让身为衣食父母的用户感知到付费的物有所值。
或者说,腾讯音乐从立足之始,就已经将自己的未来想得很透彻:自己和产业都要做实,做深。
在平台战略里,音乐内容是具备流动性的,它不是在收了用户的订阅费之后交付过去就完成了,对于内容商品的反复开发,往往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
无论是主打年轻化的QQ音乐还是主打下沉市场的酷狗/酷我,听歌都只是产品的核心功能之一,播客、有声书、才艺直播、线上演唱会等业务板块的数据都在急剧上涨。
以听歌为原点,每一条分支业务所需要的服务力都是迥异的,甚至都可以支撑一家独立公司或是一个细分市场,而腾讯音乐硬生生的摸着石头过河,把自己逼成了样样俱到的多面手。
这样的案例,在互联网商业史上是不多见的。
也不难理解,腾讯音乐的长期价值,正是基于它的责任感拉满,对行业长期投入。
如果趋势顺其自然的发展,腾讯音乐的付费会员将在2023年超过1亿,相当于中国顶流视频平台的付费规模,实现错位超车。
20年前,乔布斯还在苦口婆心的劝说用户不要选择盗版音乐,他掰着指头给他们算账,说在iPod里以99美分售卖的歌曲,下载盗版需要15分钟,若是换成时薪,这门工作低贱得令人发指,「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选择不再偷窃。」
时至今日,数字音乐的产业已经超出了所有先见者的预期,连iTunes商店都被流媒体取代,听歌这门生意,也从商品变成了服务。
在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刚刚发布的《2022全球音乐报告》,中国音乐市场在全球的排名再次提升一位,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六,30.4%的增速更是全球区域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如果把数据拆解深入分析,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以腾讯音乐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平台带动的。
这是一个没有输家的局面,平台可以将付费用户规模带来的盈利空间投入到创新技术与业态,用户付费享受更多元音乐内容,音乐人也能挺起腰杆尝试更多可能。
这样的正循环,才是一个产业长期向好的关键密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阑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