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政策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被许多投资者视作当前政策“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基建”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宽信用”和“稳增长”的落地呢?本报告针对2022年“新基建”投资的体量和增速进行了详细测算,以期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新基建概念与分类:“三大类别”是主流
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迭代和延展的进程当中,其边界仍然不甚明确。1)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2)2019年3月央视新闻将新基建划分为“七大领域”;3)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划分为“三大类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应注意,新基建投资并不是基建投资的子集,相当一部分新基建投资被纳入制造业投资的统计口径内。
新基建测算方法:基于“三大类别”的多方法测算
新基建的测算存在三大难点:边界模糊、相互耦合、数据短缺。
本文测算范围:在发改委“三大类别”基础上的重新界定。1)细化融合基础设施中的各个分项;2)剔除创新基础设施及其他智慧基础设施等难以量化的新基建细分领域;3)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与智能计算中心进行合并计算。
测算方法:量价测算法、基建系数测算法、总量均摊测算法。
新基建测算结果: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1.74万亿元,同比增速约11.54%
其中,通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6517亿元,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306亿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4550亿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4595亿元,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1433亿元。
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0.16-0.53个百分点
上述测算的局限性大概率会导致对于新基建投资规模和同比增速的低估。1)未测算创新基础设施及其他智慧基础设施等细分领域;2)基于政策规划的投资规模测算结果可能较为保守;3)未考虑2022年政策对于“稳增长”的强烈诉求。
基准情境下,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0.16个百分点。若考虑测算的低估效应,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在0.19-0.53个百分点之间。
风险提示: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误差、稳增长力度超预期、能源政策超预期、地缘冲突对国内经济影响超预期。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政策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被许多投资者视作当前政策“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基建”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宽信用”和“稳增长”的落地呢?本报告针对2022年“新基建”投资的体量和增速进行了详细测算,以期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
1
新基建概念与分类:“三大类别”是主流
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迭代和延展的进程当中,其边界仍然不甚明确。自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以来,新基建投资便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但随着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仍在不断迭代和延展,其定义和边界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新基建概念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主要包括:
1)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之中。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被明确纳入新基建范畴。
2)2019年3月央视新闻将新基建划分为“七大领域”。2019年3月2日的央视新闻报道将新基建定义为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细分领域。这是对于新基建范围的较早官方界定。
3)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划分为“三大类别”。2021年4月20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对新基建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其中新基建的定义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又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三大类别”是目前市场认可度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新基建界定方式。
应注意,新基建投资并不是基建投资的子集,相当一部分新基建投资被纳入制造业投资的统计口径内。认为新基建投资是基建投资的一部分是对于新基建的一个常见理解误区,然而事实上新基建投资并不是基建投资的子集。传统意义上的基建投资主要包括面向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然而,从“七大领域”的视角来看,新基建中仅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的投资可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基建投资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可能将被纳入制造业投资以及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范畴。新基建投资与基建投资之间存在一部分重叠,但新基建投资并不是基建投资的子集。
2
新基建测算方法:基于“三大类别”的多方法测算
新基建的测算存在三大难点:边界模糊、相互耦合、数据短缺。新基建投资是推动今年“稳增长”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之一,其投资体量大小和增速水平是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新基建的测算存在三大难点:
1)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仍在不断迭代和延展,导致其边界仍然较为模糊。虽然发改委对于新基建“三大类别”的划分已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新基建的范围,但从测算的角度来看,这一界定仍略显粗糙。如融合基础设施中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包罗万象,其涵盖的具体投资项目难以枚举。这无疑对于新基建投资体量的测算造成了一定困难。
2)新基建中各领域往往呈现相互耦合的格局,易导致多算、重算。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中的物联网与其他新基建领域(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互,而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叠。忽略新基建各领域之间相互耦合的问题容易导致对于新基建投资体量的估计偏差。
3)新基建部分领域数据可得性较差,且存在数据口径不一的问题。大部分新基建领域数据可得性较差,且数据披露机构各异,可能存在口径不一致的问题。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基建投资体量测算的偏差。
在发改委“三大类别”基础上,本文对新基建测算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
基于央视新闻“七大领域”的测算会显著低估新基建投资的体量。目前基于央视新闻“七大领域”进行新基建投资测算的文献较多。基于“七大领域”进行新基建投资测算的优点在于这一划分方法边界较为清晰,测算难度较低。但考虑到“七大领域”并未囊括卫星互联网、云计算、车联网等与新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领域,基于“七大领域”的测算大概率将大幅低估新基建投资规模。因此本报告并未采用这一方法。
基于修正后的发改委“三大类别”方法测算新基建投资可能更优。与央视新闻“七大领域”相比,发改委“三大类别”的分类方法更加全面细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但“三大类别”分类方法在某些领域的分类仍然不够具体,部分领域之间也有所重叠。为了进行更有效的测算,本报告在发改委“三大类别”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修正,进而对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进行测算,我们认为这可能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基建测算过程中边界模糊、相互耦合的问题(数据短缺的客观约束尚难解决)。具体修正内容包括:
细化融合基础设施中的各个分项。发改委“三大类别”将融合基础设施划分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细分领域。为便于测算,我们结合央视新闻“七大领域”和《“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解读稿》等相关来源,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细化为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车联网等领域,将智慧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细化为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
剔除创新基础设施及其他智慧基础设施等难以量化的新基建细分领域。创新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其边界较为模糊,投资规模的相关数据可得性较差,测算难度较大;融合基础设施领域中除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之外的其他智慧基础设施,如智慧民生、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等,与其他新基建板块的耦合度较高,单独测算其投资规模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报告暂不测算上述两个领域,并将其统一纳入其他基础设施口径。
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与智能计算中心进行合并计算。云计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组成部分,与算力基础设施领域中的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重叠度较高。因此,本报告将云计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与智能计算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合并计算,统一纳入算力基础设施口径。
综合量价测算法、基建系数测算法、总量均摊测算法等不同方法,本文针对新基建各领域的投资规模进行详细测算。考虑到新基建各领域数据披露机构各异、口径不一,我们结合新基建各领域的数据特点,采用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领域进行测算。具体包括:
量价测算法:数量×单价。针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新基建细分领域,可以采用量价测算法对其投资规模进行估计。举例来说,在测算5G基站投资规模时,可采用“计划投资基站数量×单个基站建设费用”的方法进行估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规模的估计亦可采用类似方法)。
基建系数测算法:基建系数×行业规模。部分新基建细分领域的内部差异化较强、复杂性较高(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难以通过量价测算法进行投资规模测算。针对这部分新基建细分领域,可采用基建系数测算法对其投资规模进行估计。通过测算某领域基建投资规模占行业总规模的比例(基建系数),再将其与行业总规模相乘,即可估测出该领域的投资规模。这种测算方法的关键在于两点:
测算基建系数。计算新基建相关领域上市公司“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无形资产增加值”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并按市值对该领域的所有上市公司进行加权平均,即可估计出该新基建细分领域的基建系数。
确定行业规模。采用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权威媒体对部分新基建细分领域的行业规模的估算数据。
总量均摊测算法:未来几年计划投资总规模÷年数。对于某些新基建细分领域来说(如特高压等),设备造价和行业规模数据均不可得,但却有官方机构或相关政策文件对该领域若干年内基建总投资规模的规划数据。针对这一类新基建细分领域,可采用总量均摊测算法对其投资规模进行估计。
3
新基建测算结果: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1.74万亿元,同比增速约11.54%
根据上述方法测算,预计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1.54%。其中,通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6517亿元,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306亿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4550亿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4595亿元,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1433亿元。具体的测算方法如下:
1、2022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1.14万亿元
2022年通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6517亿元。其中5G基建投资规模约1701亿元,物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607亿元,工业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3140亿元,卫星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69亿元。
2022年5G基建投资规模约1701亿元(量价测算法:5G新增基站数量约51.5万个×每万个基站建设费用约33.03亿元)。
2022年计划新建5G基站数量可能超过51.5万个。2021年12月23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年度深度观察报告会中,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预计到2022年底,我国5G基站数将超过200万个”。考虑到2021年底我国5G基站数量约为148.5万个,2022年新增5G基站数量可能会超过51.5万个。
每万个5G基站建设费用约33.03亿元。由相关上市公司财报可知,2020年全年中国移动投资建设了34万个5G基站,总投资额约为1025亿元;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共投资建设了33万个5G基站,总投资额约为1188亿元。综合来看,每万个5G基站平均建设费用约为33.03亿元。
由量价测算法可得,2022年5G基建投资规模约1701亿元。
2022年物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607亿元(基建系数测算法:基建系数7.65%×202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2.1万亿元)。
物联网领域基建系数约为7.65%。第一,参考Wind物联网概念指数,选取海尔智家、紫光国微、中兴通讯等60支物联网概念成分股;第二,计算上述60支成分股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与“无形资产增加值”的差值,再计算该差值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可得出每个上市公司的基建系数;第三,将上述60支成分股的基建系数根据其市值加权平均,可估算出物联网领域的基建系数约为7.65%。
202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1万亿元。2021年7月1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预测202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约2.1万亿元,和2021年相比或将多增约2500亿元。
由基建系数测算法可得,2022年物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607亿元。
2022年工业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3140亿元(基建系数测算法:工业互联网基建系数25.53%×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1.23万亿元)。
2022年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约为1.23万亿元。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披露,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约为1.09万亿元,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2.94%。假设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增速与此前5年复合增速持平,则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约为1.23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领域基建系数约为25.53%。由于以上测算数据为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基建系数的分母也需要据此进行相应调整。“白皮书”对直接产业增加值的定义为投入产出表中相关细分行业净产出的相关系数加权求和,而净产出则为该行业总投入和中间总投入之差。将这一概念对应至投入产出表中的细分项,可得直接产业增加值即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分别对应财务报表中的工资薪酬、营业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因此,工业互联网基建系数中的分母也随之调整为工资薪酬、营业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据此,可求得工业互联网领域基建系数约为25.53%(采用Wind工业互联网指数中42个成分股2016-2020年平均基建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由基建系数测算法可得,2022年工业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3140亿元。
2022年卫星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69亿元(基建系数测算法:卫星互联网基建系数6.9%×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1000亿元)。作为发改委“三大分类”中新增的项目之一,目前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即使卫星互联网基建投资规模尚小,但我们认为仍具有测算的必要。根据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公司的测算,2019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接近700亿元,2020年预计超过800亿元。2021年底由国资委注资的中国星网集团成立,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统筹发展。鉴于此,如果我们保守估计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每年将至少多增100亿元,则2022年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基于Wind卫星互联网指数中的26个成分股,可测算出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基建系数约为6.9%,则2022年卫星互联网新增基建投资规模约为69亿元。
2022年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306亿元。其中人工智能基建投资规模约306亿元;区块链行业基建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数据可得性差,暂不纳入统计。
2022年人工智能基建投资规模约306亿元(基建系数测算法:人工智能基建系数7.64%×人工智能产业规模4009亿元)。中国信通院在2021年7月发布的《可信人工智能白皮书》中指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031亿元,同比增长15%。假设维持该同比增速不变,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为4009亿元。此外,基于Wind人工智能指数中的36个成分股,可测算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建系数约为7.64%,进而求得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基建投资规模约为306亿元。
区块链行业基建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数据可得性差,暂不统计其基建投资规模。根据国际数据集团(IDC)发布的《2021年V1全球区块链支出指南》,我国区块链行业市场支出规模增长较快,但硬件支出体量较小(2022年区块链行业硬件支出可能不及10亿元)。考虑到区块链行业基建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数据可得性较差,本文暂不统计其基建投资规模。
2022年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云计算)建设投资规模约4550亿元(量价测算法:新增数据中心机架约65万架×单机架基建投资约70万元)。
2022年新增机架数量约为65万架。根据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公司测算,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为227万架;此外,根据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1-2023年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若假设这一增速保持基本稳定,则可以推算出2021年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为327万架,2022年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为392万架,2022年全年新增机架数量约为65万架。投资单个机架的价格约为70万元。工信部下属赛迪智库在《“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中估测,单机架成本约70万元。
由量价测算法可得,2022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约为4550亿元。
2、2022年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6028亿元
2022年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4595亿元。其中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基建投资规模约4251亿元,车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344亿元。
2022年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基建投资规模约4251亿元。其中城际高铁基建投资约495亿元(量价测算+总量均摊法:“十四五”规划年新增城际高铁运营里程约330公里×造价1.5亿元/公里)。城际轨交基建投资约3756亿元(量价测算+总量均摊法:“十四五”规划年新增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600公里×造价6.26亿元/公里)。
2022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约600公里,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600公里。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表述,“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按照总量均摊法测算,2022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和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均为600公里。
2022年城际高铁基建投资约495亿元。2022年预计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约600公里,但其中有多大比重属于城际高速铁路并不清晰。根据2022年1月公布的《长三角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建设实施合作协议(2022-2025)项目清单》来看,20项省级铁路建设项目中有11项为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鉴于此,我们假设城际铁路中高铁比重为55%,即2022年新增城际高铁运营里程约330公里。考虑城际高铁造价约为1.5亿元/公里(工信部下属赛迪智库测算),2022年城际高铁基建投资约495亿元。
城际轨交基建投资约375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更侧重于“城际”轨交而非“城市”轨交,因此直接采用“城市”轨交投资规模进行测算存在高估的可能性。“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表示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但该表述属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此处提及的“城市轨道交通”可能更侧重于“城际”的概念。鉴于此,我们认为预估2022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600公里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每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约为6.26亿元。假设2022年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保持稳定,则2022年城际轨交基建投资约3756亿元。
2022年车联网基建投资规模约344亿元(基建系数测算法:车联网基建系数约6.85%×车联网行业规模5018亿元)。
2022年车联网行业规模约5018亿元。根据亿欧智库在《2021中国车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的测算,2020年中国车联网行业规模约为212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以此为依据,若假设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每年增量相同,则2022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约为5450亿元。此外,根据艾媒咨询的测算,2022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约为4587亿元。二者之间的测算数据差距较小,说明各机构针对车联网市场规模的估测相对稳健。本文采用二者之间的平均值5018亿元作为2022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的一致预期进行测算。
车联网领域的基建系数约为6.85%。考虑到主板汽车领域上市公司中传统车企占比较大,其基建投资中车联网占比往往较小。因此,本报告基于创业版中与车联网相关的上市公司数据,测算得车联网领域的基建系数约为6.85%。
由基建系数测算法可得,2022年车联网领域基建投资规模约344亿元。
2022年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约1433亿元。其中特高压基建投资约为760亿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建投资约673亿元。
2022年特高压基建投资约为760亿元(总量均摊测算法:“十四五”规划投资3800亿元÷5年)。根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变电换流容量3.4亿千伏安,总投资3800亿元”。按总量均摊方法测算,2022年特高压基建投资约为760亿元。
2022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建投资约673亿元(量价测算法:新增新能源车公共充电桩77.5万台×公共充电桩成本5万元/台+新增私人充电桩约114.15万台×私人充电桩成本2.5万元/台)。
2022年新能源车保有量约为1308万辆。首先,我们计算2018-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中汽协数据)和保有量增量(公安部数据)之差的平均值,结果约为26万辆/年,其概念类似于年均报废车辆数量。然后,中汽协预测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为500万辆,乘联会预测为600万辆。我们取二者平均值,并减去上文所得年均报废车辆数量,可得2022年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量约为524万辆,总保有量约为1308万辆,同比增速约为66.84%。
2022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约191.65万台,其中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7.50万台,新增私人充电桩约为114.15万台。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的充电桩保有量数据推算,2021年全年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约111.56万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约132.79万台,总计共244.35万台。若假设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桩比为3:1(历年我国新能源车桩比均在3:1上下浮动),则2022年末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将增长至436万台,2022年全年将新增充电桩保有量约191.65万台。假设2022年新增公共充电桩与新增私人充电桩之间的占比与2021年类似(约2:3),可推断2022年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7.5万台,私人充电桩约114.15万台。
根据工信部下属赛迪智库在《“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中的测算,公共充电桩单台成本约5万元,私人充电桩单台成本约2.5万元。分别用单价乘以新增公共和私人充电桩数量,得2022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建投资约673亿元。
4
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0.16-0.53个百分点
新基建投资特点:增速较快,但体量较为有限。根据上文中的预测,2022年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约为11.54%,明显快于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是拉动经济上行的重要增长点。但其体量相对较小(据测算,2021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56万亿元,2022年约为1.74万亿元),2021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大约只有老口径基建投资的8.27%、制造业投资的6.33%。从体量上来看,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也较为有限。
但应当注意,上述测算的局限性大概率会导致对于新基建投资规模和同比增速的低估。本文对于新基建投资规模测算的局限性主要包括:
未测算创新基础设施及其他智慧基础设施等新基建细分领域。在边界模糊和数据可得性差等客观约束下,本文估测的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中并未包含创新基础设施及其他智慧基础设施等难以量化的新基建细分领域,这无疑将在相当程度上低估2022年新基建投资的整体规模;
基于政策规划的投资规模测算结果可能较为保守。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制定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往往提前、超额完成;另一方面,在测算过程中,我们通常取的是政策规划目标的下限值(如工信部表示“预计到2022年底,我国5G基站数将超过200万个”,本文在测算过程中取的则是2022年底我国5G基站数达到200万个这一下限值)。上述因素可能会导致本文在某些新基建细分领域的投资规模测算较为保守,这大概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2022年新基建投资的整体规模;
未考虑2022年政策对于“稳增长”的强烈诉求。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GDP预期目标设置在5.5%左右,而2021年4季度GDP增速仅为4%,要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意味着2022年政策对于“稳增长”的诉求较为强烈,政策通过在新基建投资领域发力托底经济的意愿明显增强。而本文对于新基建投资规模的测算并未考虑2022年政策对于“稳增长”的强烈诉求,在“稳增长”诉求的带动下,2022年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存在明显超预期的可能性。
基准情境下,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0.16个百分点。在基准情境下,受制于整体体量较小,虽然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较快,但其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可能较为有限。根据测算,基准情境下2022年新基建投资的增量约为1800亿元,大致可以拉动全年GDP同比增速0.16个百分点。
若考虑测算的低估效应,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在0.19-0.53个百分点之间。考虑到本文测算方法的局限性大概率会导致对于新基建投资规模和同比增速的低估,本文基于不同情境,对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和同比增速值进行了一定调整。在考虑测算低估效应的不同情境下,我们估测2022年新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在0.19-0.53个百分点之间。
风险提示: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误差、稳增长力度超预期、能源政策超预期、地缘冲突对国内经济影响超预期。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