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王坚:以“精准控能”推进碳达峰工作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将成为常态导向。当前,各地都陆续启动碳达峰前期工作,但基层落实中出现了精准化、精细化控能不足,甚至‘一刀切’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王坚带来了一份关于推进碳达峰工作的提案。针对推进碳达峰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王坚建议,要通过建设现代化智慧电网推进数字控能等方式,科学部署设计“精准控能”机制,扎实推进碳达峰工作。


“集中停、集中开”导致总体能耗浪费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体消费量65%左右,是节能降碳的主要领域之一。近年来,各地区积极采取控能减排措施,大力推动碳达峰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地区的控能减排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控能对象略显片面。当前,部分地区的控能减排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工业专变用电的监管上,以“一刀切”的A、B、C、D分级控能标准实行停开电。根据基层调研,使用工业专变且达到用电上限的企业往往属于产品受欢迎、发展前景好的规上企业,而能效较低的低、小、散企业则因多数处于公变范围内或位于整体出租厂区内而较少受影响。这种控能方式虽实现用能总量下降,却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初衷背离,易导致“劣币淘汰良币”。


第二个问题是控能办法略显粗放。目前一些地区的控能办法主要是7天为一周期的“集中停、集中开”,不仅导致出现“半夜开工”用足一天电能等现象,也与企业设备实际用电状况不符,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总体能耗浪费现象,如电锅炉等大型设备断电后重启需12小时~24小时预热过程,这一过程的能量损耗比平稳运行状态下要大得多,某新材料企业反映在上述“断电重启”的情况下,为保证同样的产能须多耗费1倍的能源。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链保供略显不足。地方在控能减排过程中,往往对地方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给予供能保障的倾斜,但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仍然实行一般控能政策。终端产品常常因上下游产能供应不上而难以按期交货,对重点产业的供能保障也因此“事倍功半”。


“算力+”“5G+”“技术+”助力数字控能


“精准控能”是推进碳达峰工作的重要举措。针对如何实现“精准控能”,王坚建议,要建设现代化智慧电网推进数字控能,要加快搭建符合产业升级、生产需要的“双控”体系,还要强化全产业链主体用能保障。


在建设现代化智慧电网推进数字控能方面,一是以“算力+”支撑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以数据模型算法赋能电力供应,形成强大的“电力+算力”,驱动企业的风能、屋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基本全额消纳。二是以“5G+”提升能源配置效率。大力实施“5G+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打造覆盖电网全过程、生产全环节的数字孪生电网,实现能源配置全景看、全息判,特别是重点加大对“公变”终端用户的智能电表改造力度,通过智能终端甄别一般居民户与低小散企业用户,实现电网海量终端设备的“全程控”。三是以“技术+”助推能源消费革命。创新推动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能源交易机制,促进能源消费从“单一、被动、通用化”向“融合多种需求、主动参与、定制化”转变。


在加快搭建符合产业升级、生产需要的“双控”体系方面,一是注重与产业升级政策相统筹。协同工业用地综合整治、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等改革部署,使“双控”与“质量为先”的工业发展导向衔接,加速落后产能清退。二是构建企业控能减排研判机制。依托产业大脑、“亩均论英雄”等体系,形成更精准的企业画像和产业链图谱,建立综合考量标准,为科学研判碳达峰推进情况提供依据。三是提供面向市场主体的灵活控能方案。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产销淡旺季、停启损耗、专变容量等情况,提供以月度或季度为单位的控能减排方案,由企业相对自主选择,合理安排产能输出,减少因电力停启产生的损失。


在强化全产业链主体用能保障方面,一是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情况。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排摸产业链龙头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情况,制定“一企一策”“一链一策”的控能计划。二是科学指导重点产业配套企业用能管理。通过重点产品电价补贴、产业联盟奖励等方式,鼓励相关配套企业加大对重点产业生产订单的保障力度,形成产业链共同体,确保全产业链运行通畅。三是协调跨区域用能保障。要及时掌握因区域外“双控”导致产业链分流或断裂的情况,统筹协调好区域间的用能保障,及时对重点产业链“断点”企业给予用能倾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