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看他们怎么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农工党中央常委李朋德

感到自豪也充满期待

听了报告,我感到自豪,有压力,也充满期待。自豪的是资源勘探工作得到褒扬,压力在于对能源保障的要求。期待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力度,加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未来,必须深化矿业监管改革,提高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通顺畅能源资源的全球供应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为安全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报告谈及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作出安排。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要突出科技在安全生产中的逻辑起点地位,聚焦煤矿等重点领域,围绕智慧矿山、井下“空气革命”、城市生命线等场景,强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等“多链协同”,支持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集聚多元创新资源,疏“堵”攻“卡”,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

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这是对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是充分肯定。

我深感,过去一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强化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感受特别深的有以下四点:一是全面强化了“十四五”顶层设计和能力建设,二是完善了制度,理顺了机制,三是全面强化了立法工作,四是探索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便于实施易有成效的工作范例。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

更坚定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报告强调惠企利民,重点工作也围绕这一主线开展,这汇聚了民心,给予了市场主体信心。国家对经济发展做了立体式布局,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去年的提案提到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地位,今年的提案又围绕企业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当看到报告中提及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时,更加坚定了我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信心。现在政策充足且保有调整空间,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聚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凸显,这一系列利好让我坚信,2022年会更有奔头,更有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

以科技支撑“双碳”目标

克服疫情影响,去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得很好,这得益于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报告对今年的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包括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在能源及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描述和安排,与我的本职工作关系比较密切。前一阶段,我在积极协助中科院、科技部编制相关规划,其中中科院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已经发布。在本次全国政协会上,我也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提出对国家和地方发展有益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矿业集团煤电技师学院高级工程师杨杰

要紧盯生产新课题

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煤炭清洁利用、安全生产等内容,都与我的工作相契合。

随着煤炭产业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工艺等相继涌现,煤矿职工的技术技能必须动态同步重塑,才能实现职工与岗位的真正匹配。现阶段,煤矿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但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作为淮北矿业集团“工匠大师工作室”的一员,我要紧盯生产新课题,对接智慧矿井建设,瞄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紧贴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杜儿坪矿掘进一队副队长董林

走智能化和绿色发展之路

对煤炭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才能更好地改善井下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企业更好地发展。

煤炭企业如何推动转型?一方面要走智能化发展之路,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要加大先进技术设备的投入,确保矿井安全高效有序生产;另一方面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煤炭的绿色开采。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人机匹配”的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

高校担责任有动力

报告提出“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这是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重要的手段和载体,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而言,技能人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报告提出的“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等内容让我特别触动。在“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特别是强调了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这些对于煤炭行业高校来说,是责任也是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重视企业困难和转型发展

报告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我觉得煤炭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主要是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煤炭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的生存发展问题。随着煤矿的关闭退出,矿区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如有些矿区一业衰退、百业萧条,经费缺口严重,且面临水资源流失、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加快建立煤矿退出投入长效机制,加快研究提出产业转型发展费用计提标准,同时产业转型发展费用由煤炭生产企业自行提取,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

发挥煤化工产业链优势

报告在定基调的同时,很多安排非常细化、实化,且对未来政策可知、可感,对企业来说,可预期才能行稳致远。

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我认为除了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早日实现从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角色转换外,还需要逐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立足煤炭发展的前提下,持续推进传统化石能源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并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煤化工循环产业链优势,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效率。我们将持续深挖煤化工循环产业链减碳降碳潜力,推进产业内纵向革新,同时进一步加大、加深、加快高碳产业与新能源产业横向耦合,借力新能源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

培育更多行业技能人才

我读到报告中“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时,非常激动。

作为煤炭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带头人,我要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人才优势、制度优势和创新优势,培育出更多煤炭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和有利于企业提质增效的创新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推动各领域节能减排

报告明确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认为要加强低碳冶炼技术攻关,推动各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有序减量替代;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生态,打造新能源补给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源网荷储用一体化的良好生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版权声明: 转载本网站原创作品,需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标题。若违反本声明,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张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