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精神,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更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大产业建设,围绕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强化综合性工作措施,使五大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9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4%,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22%。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优势产业区域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品种优势逐渐减弱;结构层次和质量效益不高,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出口产品遭受价格和技术壁垒双重压力没有从根本上改观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规划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大户“五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努力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质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内生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城乡统筹,立足市场导向,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产品。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达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
  三、突出推进五大产业振兴的重点
  (一)蔬菜业。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主要措施: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规模化日光温室为重点,尽快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补充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建设一批面向国外和大城市高端市场的优质蔬菜生产园区。二是加大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科研、技术推广及蔬菜生产单位要改进当地特色品种,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不断提高特色蔬菜品质,增强蔬菜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仁兆大蒜等为重点,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不断放大品牌效应。四是积极推进蔬菜出口。鼓励企业加强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
  (二)渔业。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25万吨,水产品产值1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主要措施:一是调整海洋渔业养殖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对虾、海参、鲍鱼、鲆鲽类等主导品种养殖生产,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加快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池塘规模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五年内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基地,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10处,千亩以上的规模化藻类养殖示范区5处。三是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扩大增殖放流规模,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建成5处增殖型和3处公益型人工鱼礁。四是加快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建设。发挥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的带动作用,开展水产良种研究开发和培育,打造一流的水产良种研发基地。五是加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比重。六是加快海洋捕捞“走出去”步伐,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7000吨。
  (三)畜牧业。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4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45亿元,主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5%以上。主要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产业,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产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规模养殖场区为重点,在五市构建奶牛生态养殖区、优质肉牛生产区、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优质猪生产加工区和肉兔生产加工区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突出抓好“十强、十新、千场、百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发挥六和、九联、康大、正大、万福等10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开开家、新希望、六和万福、宏盛琴豪、绿丰牧业等10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强做大。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10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引导畜禽养殖专业村及家庭养殖户“退户进区”,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100个,“十二五”末力争全市90%的散养奶牛、80%的散养生猪入区集中养殖。
  (四)果茶业。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50万吨,水果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干果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42万吨,产值10亿元;茶叶生产面积发展到12万亩,绿茶产量4500吨,产值达到6亿元。主要措施:一是做强优势果品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构建以平度、莱西为重点的苹果,以平度为重点的葡萄,以胶南为重点的蓝莓和以城阳、崂山为重点的小杂果等一批优势果品生产区。扩大香味梨、水蜜桃、特色葡萄以及樱桃、草莓、蓝莓等新品种生产面积,突出特色,改良品种,扩大营销,提高效益。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扩大优质薄壳核桃种植面积,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突出果品技术改造。重点推广苹果、桃子新品种模式化建园技术,苹果、桃老果园密植郁闭园改造技术等9大新技术,带动全市果品生产技术的全面提升。三是做精特色茶叶产业。大力推进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标准茶园和茶园越冬防护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自动化和发展产业化,力争用5年时间建起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突出的集节本增效、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滨海茶叶产业带。
  (五)苗木花卉业。到2015年,全市苗木面积保持在1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设施栽培率达80%,苗木花卉总产值达到25亿元。主要措施:一是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珍稀、乡土树种花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二是提高苗木花卉生产水平。建设完善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大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苗木花卉设施化栽培及深加工产业开发能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崂山枯桃、胶州杜村等一批苗木花卉特色镇(街道),开发休闲旅游功能,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全市苗木花卉社会化活动中心功能区,完善市级和区(市)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建设。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市苗木花卉网上交易平台。
  四、强化五大产业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召集,市农委牵头,发展改革、财政、海洋与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监、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区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各自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成效。
  (二)突出科技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镇建设活动,发展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快推广优良主导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整合农业科研资源,依托驻青涉农高校、院所,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推进农科院综合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循环节约等技术的实施规模,形成一批集成配套技术。加快市、区(市)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建设,推广气候资源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以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三)强化质量安全。把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追溯制度。加快推进猪肉、蔬菜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力争2-3年时间建成运行。加强市、区(市)和重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强化金融支持。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金融服务向农村倾斜;各级涉农银行和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纳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并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五大产业振兴;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鼓励专业涉农保险公司积极开展设施大棚、海精品养殖等农业保险试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贷业务体系,创新贷款模式,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规模;探索建立以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市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区市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和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支持五大产业振兴。
  (五)健全市场体系。围绕五大产业振兴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奖补等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主的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填补市场发展空白,提升市场辐射带动力。重点抓好10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力争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均交易额保持在15%以上增幅。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健全“菜篮子”产销体系,推进“农超对接”,畅通“菜篮子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资经营服务体系,降低农资流通成本。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提升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

  附件:1青岛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2青岛市渔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3青岛市畜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4青岛市果茶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5青岛市苗木花卉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

青岛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振兴我市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蔬菜耕地面积110万亩,全年基本菜田复种指数为22。2009年,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2317万亩,总产量8793万吨,总产值932亿元;年出口量70万吨,创汇额10亿美元,占全省60%。目前,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65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77万亩,塑料大棚蔬菜面积238万亩,中小棚蔬菜34万亩。全市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基本实现了全年市场均衡供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先后涌现出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一批特色蔬菜品牌。同时,加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搭建了蔬菜流通平台,畅通了优质品牌蔬菜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渠道,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看,我市蔬菜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灌能力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壤盐渍化、连作障碍及季节性病虫害日渐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蔬菜处理加工技术落后,加上进口国贸易保护壁垒、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效、高质”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为标志的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质量、产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蔬菜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70%以上;建设3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3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
  三、发展重点
  (一)调整结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规模化日光温室为重点,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补充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的莱西、胶南两市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提升质量,挖掘培育地方名产蔬菜。以青岛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仁兆大蒜、蟠桃大姜、白庙芋头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
  (三)发挥优势,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巩固我市出口企业现有优势产品,拓宽产品范围,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对企业升级改造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强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的胶州、莱西、平度、胶南和即墨五市为重点实施区域。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通过加强菜田排灌设施和保护地设施规范化升级改造,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区域化水、电、路建设,提高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水平;通过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种苗集约化供应能力;通过加强菜田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系统等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装备,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用工;通过加强防虫网、杀虫灯、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绿色防控和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提高保鲜能力,降低损耗,扩大产品销售区域。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新建10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新增35万亩设施蔬菜,改造陈旧栽培设施20万亩;重点培育3个年育苗能力达到30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大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力度,尽快实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需求。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开展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利用五年时间,建设50个蔬菜标准园,筛选出50个蔬菜新品种、集成10大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市重点蔬菜示范镇进行普及应用。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安全生产过程就是标准化实施过程。当前,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加快制订完善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3个国家级标准园区建设的同时,市和区市再建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蔬菜标准园区。二是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三是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四是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重点是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四)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是现代蔬菜商品生产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改良品种着手,推广外观形状好、整齐一致、耐贮运、货架期长的鲜食和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出口专用品种,并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其次,要加强蔬菜采后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贮运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再次,要加强蔬菜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研究与推广,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深化产业化经营与品牌创建,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和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纽带和桥梁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我市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引导和培育蔬菜合作社,实施土地转移经营,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区批发、零售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蔬菜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交易拉动和信息引导功能。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力争5年时间,新建1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建设和改造3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重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六)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蔬菜产业的保障能力。制定我市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实施蔬菜建设与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振兴行动,构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附件2:

青岛市渔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提升我市渔业整体素质,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努力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200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01万吨,占全省的15%;水产品产值89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2%;水产品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的40%和10%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8%。渔业作为青岛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我市渔业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是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保障体系不相适应,等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围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渔业、循环渔业、低碳渔业、高效渔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逐步建立起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九大工程”为支撑,以“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努力把青岛建成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一是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科技进步,促进渔业技术、经营、管理全面升级,提升产业素质。二是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发展方式。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高效、品牌、优质渔业,实现渔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挖掘资源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布局,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发展健康养殖与资源修复养护相结合,利用海外渔业资源和开发国内宜渔资源相结合,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四是加强安全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创造渔业发展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年均增长21%;渔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0%,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8%;水产品产值130亿元,水产品出口量40万吨,创汇15亿美元;通过渔业的提升发展,使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77%以上,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三、发展重点
  (一)构建五大产业体系
  1、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深入调整海洋渔业养殖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对虾、海参、鲍鱼等主导品种,力争打造几个产值过5亿、10亿的优势品种。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
  2、发展渔业增殖业。依法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加大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力度,推进以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区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逐步改善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和质量,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3、发展名优水产种苗业。发挥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水产良种研究开发和培育,重点抓好海参、对虾、鲍鱼、鲆鲽类等主导品种。积极培育特色品种,做大做强当家品种,着力打造青岛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和供应基地。
  4、发展水产加工业。稳步发展进料来料加工,努力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比重,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把青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和全国重要水产加工贸易基地。
  5、发展海洋捕捞业。加快海洋捕捞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和船主“并小建大,拆旧建新”,改善渔船装备,提高人员素质。扩大海洋捕捞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全市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与竞争的整体水平。
  (二)实施现代海洋渔业九大工程
  1、实施池塘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池塘规模化养殖,加快推进鳌山湾、龙湾和胶州湾北部三大池塘养殖区建设,完善养殖区内沟、渠、水、电、路、涵、闸等基础设施及废水处理系统配套。到2015年,连片改造养殖池塘20000亩,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
  2、实施生态养殖工程。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建设,发展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10处、网箱(HDPE材料)300个以上。以循环水设备利用为重点,推广封闭式循环养殖、液态氧充氧、太阳能供热等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产出和效益。2015年,规模以上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企业采用封闭式循环养殖新技术达到50%以上。发展浅海大型藻类规模化养殖,规划藻类养殖示范区5处,每处连片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实施浅海底播标准化增养殖,鼓励轮滩养殖、立体养殖,50%以上的区域达到标准化健康养殖。
  3、推进渔港建设工程。编制全市标准渔港建设规划,将渔港建设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渔区城镇经济。到2015年,建成4处国家级中心渔港、4处一级渔港、10处渔业码头,形成以国家中心渔港为龙头,一级渔港为骨干,渔业码头为基础,天然避风港口为补充、大中小配置合理、布局科学、产权清晰、主体明确、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标准渔港体系。拓展渔港功能,以胶南积米崖、崂山沙子口、城阳红岛三处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规划建设成集文化、休闲、娱乐、餐饮、商业于一体的“渔人码头”。
  4、开展资源养护工程。加大对虾、梭子蟹、牙鲆、梭鱼等“恋家”品种增殖放流规模,开展近海渔业资源修复,到2015年,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积极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建成5处增殖型和3处公益型人工鱼礁,每处礁区规划面积200-300公顷,投放礁体15万空方。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加大渔船报废力度,新型渔具渔法普及率30%以上。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持现有文昌鱼资源的数量和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建成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5、实施水产养殖种业优化工程。推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到2015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使其成为集海洋科学研究、渔业科技培训、水产种苗繁育、海洋药物及海洋食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基地。加快完善水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即墨中国对虾、崂山贝类等6处国家级良种场和胶南刺参、胶州三疣梭子蟹等10处省级良种场,制定水产良种养殖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实施新兴产业推进工程。着力提升地产品加工能力,加快推进养殖鱼类、海参、贝类三大地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地产品加工量达到4万吨,加工产值32亿元,出口创汇额2亿美元。发展休闲渔业,重点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以渔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渔家乐”休闲渔区、以海上观光及海岛旅游为主的休闲渔业和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渔业节庆活动,培育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0处。积极创建渔业品牌,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的水产养殖和加工品牌,打造一批像田横“祭海节”、红岛“蛤蜊节”等民俗文化品牌。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发展社员数量多、管理规范、影响力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
  7、实施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开展木质渔船、玻璃钢渔船船型标准化制定工作,设计50个标准船型。实施木质渔船玻璃钢化更新改造,推广玻璃钢渔船的研制、开发和建造,逐步淘汰小型、老旧木质渔船以及高油耗、经济效益差的渔船。到2015年,改造150马力以上渔船100艘,新建及更新10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15艘,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7000吨。
  8、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及渔民培训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支持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或申报国家和省科技研究开发、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社会力量设立渔业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到2015年,建设20处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400个,推广示范优良品种20个,推广健康养殖技术30项,示范养殖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养殖面积40万亩。开展渔民科技培训5000人次以上,提高渔民科学养殖水平。
  9、开展平安渔业创建工程。加强渔业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对40马力以上海洋捕捞渔船实现全面监管和监控。建设10处渔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渔业安全管理人员、船主、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建立统一的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设立灾害预警专用发布平台。加强渔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救援、通信等资源,构建起各级政府属地为主组织救援,海事、交通、救助等相关部门和部队协助施救,辐射全市沿海的海洋渔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渔民自愿和政府组织以及专业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保险经营体系,渔民、60马力以上渔船入保率100%,在部分区(市)试点渔业养殖、渔船修造业、水产加工业、渔业基础设施、渔用产品保险。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振兴渔业发展年度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保障措施,健全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振兴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专家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沿海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全力推进振兴渔业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科技支撑。结合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挥驻青院所的科技优势,努力构建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在良种繁育和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创新,鼓励开展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合理布局机构设置,加强乡镇及区域站建设。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科技下乡、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加大资金支持。制定振兴渔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池塘改造、工厂化集约养殖、水产良种繁育、标准化藻类养殖、深海网箱养殖、水产品加工、渔业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渔业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渔业信贷扶持,探索开展海域承包权、海产品订单等质押贷款,解决贷款难问题。

附件3:

青岛市畜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再创我市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畜牧业产值、肉蛋奶总产量、畜产品出口创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9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102万吨,畜牧业产值1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饲料加工企业120家,工业饲料产量143万吨,产值42亿元。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全市年畜产品加工总能力100余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750多亿元,畜产品年均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一是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初级加工制品居多,带动能力不强;除家禽、生猪、肉兔外,其他畜禽的规模化水平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二是动物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三是畜牧业发展面临土地、资金、环保因素制约严重。用地不足,一些养殖、加工项目融资难问题突出,特别是中小养殖户筹措资金难度较大;畜牧养殖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污水和温室气体,治理畜牧业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面临机遇。今后几年是我市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一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较为完善,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我市已初步具备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二是国内外需求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国内大中城市畜产品需求强劲,农村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市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畜牧业,就没有现代农业。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畜牧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更加明显,畜牧业自身积蓄的优势和潜力也在加速释放,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改善品质、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走内涵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路子,在产业和区域布局上突出重点、有进有退,着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升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市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
  (二)基本原则。一是转变增长方式。按照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三是完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社和各种中介组织,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注重生态保护。在全面考虑动物防疫、环境保护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发展与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4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3;大力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生猪、禽类、奶牛、肉牛、肉兔标准化规模养殖分别达到85%、95%、80%、70%和95%;加强生产源头治理和质量控制,培育出一批市级以上名牌畜产品,主要养殖和初加工畜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以上产品质量认证;完善产业化经营,将85%的养殖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调整畜产品出口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出口类型多元化,畜产品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建立健全市、区(市)、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和覆盖饲料、兽药、养殖等所有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网络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区域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通过畜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
  三、产业和区域布局
  今后五年,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市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进有退,重点支持“七大产业”、“五大区域”及“十强、十新、千场、百区”重点项目建设。
  (一)提升七大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产业,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产业。
  1、生猪产业。以构建完整的生猪产业链为重点,支持正大、万福等生猪产业链项目建设;以市场开发为重点,支持胶州市7万头里岔黑猪产业化开发项目。发展适度规模饲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发酵床生态养猪。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建设一级以上种猪场6个、二级种猪场(扩繁场)70个,基本普及三元杂交和配套系优质猪。2015年,全市年出栏优质生猪400万头。
  2、奶牛产业。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为重点,建设100处规模大、档次高、生产能力强的规范化奶牛养殖场和小区,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奶牛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奶牛养殖优化升级。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年改良奶牛10万头。推广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加快饲料饲草基地建设,增加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改善奶牛营养品质。2015年,全市存栏奶牛13万头,奶产量40万吨。
  3、肉鸡产业。以生产加工无公害、无药残高档肉鸡产品,扩大出口创汇为重点,支持九联、正大等龙头企业建设自有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的经营模式。从事肉禽饲养、加工与销售的龙头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起禽肉制品生产的HACCP质量管理体系。2015年,出栏肉鸡25亿只,无公害、无药残肉鸡占90%以上。
  4、蛋鸡产业。优化饲养品种,推广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稳定蛋鸡产量,确保市场供应。到2015年,蛋鸡存栏2000万只,蛋产量20万吨,标准化饲养率达到95%。
  5、高档肉牛产业。以提高肉牛加工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开拓名特优牛肉制品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为重点,建设10处年出栏50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扶持琴豪、绿丰牧业养殖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肉牛产业。建立健全肉牛改良体系,不断改善肉牛品质,提高肉牛制品产量。2015年,出栏高档肉牛10万头。
  6、肉兔产业。以扩大养殖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肉兔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年出栏3万只以上的肉兔养殖示范场达到10家。加强种良种引进、选育、繁育、推广,培育完善康大肉兔配套系,提高肉兔良种水平。支持加工企业建设肉兔养殖加工出口基地,鼓励发展合同养殖,提高肉兔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出栏肉兔1300万只,兔肉产量2万吨,肉兔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90%以上。
  7、肉鸭产业。以扩大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肉鸭养殖示范场达到20家。支持加工企业建设肉鸭养殖加工基地,鼓励发展合同养殖,提高肉鸭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养殖效益。2015年,出栏肉鸭1500万只,肉鸭27万吨,肉鸭产品精深加工率90%以上。
  (二)优化五大区域布局
  1、以莱西、胶州、即墨市为中心的奶牛生态养殖区。以雀巢、琴牌、光明、迎春乐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奥特、福仕、绿源、榕昕、佳顺、东盛泰等奶牛养殖企业为带动,打造以莱西市西北部和南部,胶州市西南部,即墨市中西部等为重点区域的10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区。区域内大力发展奶牛生态、健康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提高奶牛单产和养殖效益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到2015年,该区域奶牛存栏达到10万头以上,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以上,奶牛单产达到7500公斤,奶牛数字化管理普及率达到45%,建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2、以平度、莱西为中心的优质肉牛生产区。以琴豪、琴鑫、绿丰等企业为龙头,创建以平度市蓼兰、云山、兰底镇,莱西市夏格庄、日庄、南墅镇为重点区域的年出栏10万头的优质肉牛生产区。到2015年,该区域肉牛出栏量达到10万头以上,肉牛标准化饲养率达70%以上。重点培育琴豪、琴鑫、绿丰等特色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肉牛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3、五市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构建以九联、正大、三统万福、康大、田润等企业为龙头,以莱西、即墨、平度、胶南等部分乡镇为重点区域的年出栏2亿只无公害肉鸡养殖加工基地,以平度店子、胶州李哥庄镇等为重点区域的肉鸭、肉鹅养殖加工基地。到2015年,该区域禽肉产量达到30万吨,肉禽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60%,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95%。
  4、五市优质猪生产加工区。以万福、正大等企业为龙头、以规模养殖场区为重点,夯实五市优质猪生产加工区,发展壮大以胶州西南部,莱西西北部,即墨西北部,平度南部以及胶南西南部为重点区域的优质猪养殖加工基地。区域内以推广环保生态养猪、人工授精技术和三元杂交猪为重点,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肉质量和生产效率。到2015年,该区域生猪出栏400万头,良种覆盖率达95%,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5%以上。
  5、以胶南、胶州市为中心的肉兔生产加工区。以康大集团为龙头,发展以胶南张家楼、胶州张应等乡镇为重点区域的肉兔生产加工区。区域内大力发展肉兔标准化规模饲养加工、名牌兔肉产品出口创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到2015年,该区域肉兔标准化饲养率达95%,年加工1000万只。
  (三)突出“十强、十新、千场、百区”重点项目建设
  1、壮大十强骨干龙头企业。着力发挥六和、九联、康大、正大、万福、雀巢、田润食品、迎春乐、三统万福、波尼亚食品等10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立自有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政府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龙头企业向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完善良种、饲料、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
  2、培育十新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开开家、新希望、六和万福、宏盛琴豪、波尔旺肉业、百度食品、鑫盛联、田瑞、里岔黑猪繁育基地、绿丰牧业等10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企业扩大养殖加工规模、开拓市场、创立品牌,在规划、用地、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
  3、创建千处标准化养殖场。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结合国家、省、市三级创建标准和技术规范,创建10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每年创建200处标准化示范场(其中,奶牛场20个,生猪场50个,蛋鸡(鸭、鹅)场60个,肉鸡场60个,肉牛、肉兔、肉鸭、肉羊养殖场共10个)。千处标准化养殖场的规模标准为:奶牛场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生猪场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场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羊场年出栏300只以上,肉禽场年出栏5万只以上,蛋禽场存栏1万只以上,肉兔场年出栏1万只以上。
  4、建设百个规范化养殖小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畜牧养殖专业村及家庭养殖户“退户进区”,新建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100个,每年发展20个,采取合作社托管、代管等形式,将全市90%的散养奶牛、80%的散养生猪迁入集中养殖小区。规范化养殖小区标准是:山地小区内养殖户6户以上,平原地区为10户以上;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生猪年出栏30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1000只以上,肉禽年出栏50万只以上,蛋禽存栏5万只以上,肉兔年出栏5万只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常性贷款贴息制度。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十强”、“十新”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二是养殖场标准化补贴。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先购后补等方式,按一定比例,每年对全市新建、改建的200处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给予补贴。三是退户进区补贴。对新发展的养殖小区给予补贴,重点建设完善小区防疫隔离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四是玉米秸秆青贮补贴。对全市专业青贮或使用秸秆饲料养牛、养羊的养殖户,按青贮玉米秸秆的数量给予补贴。
  (二)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集中力量在畜禽品种、疫病防控、规模饲养、兽医技术、生物兽药、饲料加工、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等主要领域实现突破。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加快畜牧业重点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高标准养殖场建设,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加大畜牧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三)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加强以市疫控中心为龙头、五市疫控中心为支撑、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为骨干、村级防疫员为基础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快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在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病原学快速检测实验室。加强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规范化建设和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开展重要动物疫病监测、评估、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五市监督检测机构为骨干、企业和养殖基地自检机构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提高监督检测能力。建立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落实饲养场备案制度,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登记管理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五)规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加强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建设管理,逐步开展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建设探索,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支持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示范项目,加强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兽药、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为执法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不断强化兽药、饲料质量监管水平,提高兽药、饲料质量,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六)加强对畜牧业的组织领导。各级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研究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要贯彻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切实解决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建立畜牧业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附件4:

青岛市果茶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果茶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再创发展新优势,根据《山东省果业振兴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果茶业是我市重要的传统高效特色产业,竞争优势强,综合效益好。我市是国家苹果优势产区,以苹果、桃、梨、葡萄四大树种为主的水果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全市果品总面积10524万亩、果品产量10674万吨、果品产值2423亿元;干果总面积174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55亿元;茶叶种植面积1018万亩、毛茶总产371802吨、总产值452亿元。果茶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地看,我市果茶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果业基础生产条件不够完善,栽培模式落后,品种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特别是苹果郁闭较重的果园占到30%以上,20年生以上果园占到20%,幼龄园不足10%。茶业也面临着品种老化、管理粗放、设施化水平低、防寒能力差等问题。二是产业化水平不高。果茶业仍以分散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果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品种资源储备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层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支持力量缺乏明显。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果茶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创新、优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节本增效、技术展示、旅游观光功能的现代果树、茶叶精品示范园,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产业化水平高的现代果茶业生产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布局、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优势产区。二是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发展以苹果、葡萄、桃、梨为重点的大宗水果,以设施大樱桃、草莓为重点的特色设施水果,以名优绿茶为重点的特色茶业,不断优化树种、品种结构。三是增加投入,注入活力。实施百万亩优质果茶建设项目带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转变方式,提质增效。创新模式,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用药、用肥,推动果茶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果茶业的整体素质。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保持在10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50万吨,其中苹果50万亩以上,产量80万吨以上,外省销售量和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75%以上,水果产业年产值达到40亿元。干果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42万吨,年产值10亿元;茶叶面积发展到12万亩,绿茶产量4500吨,产值达到6亿元。通过果茶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优势果品。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以平度、莱西、胶南、胶州为主的苹果优势产区,以胶南、莱西为主的梨优势产区,以平度为主的葡萄优势产区,以胶州、城阳、崂山为主的桃优势产区,以平度云山、城阳夏庄、惜福镇、崂山北宅为主的樱桃优势产区,以胶南张家楼为主的蓝莓优势产区。以大泽山、大小珠山、大青山为主的优质核桃、板栗产区。以岙山为主的优质柿子产区。大力推广优良果品品种,重点推广早实核桃、优质板栗、苹果、桃子新品种模式化建园,苹果、桃老果园密植郁闭园改造和葡萄、桃、大樱桃、草莓、蓝莓保护地栽培等9项实用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使苹果、梨、桃等大宗水果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以葡萄、樱桃等优势果品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园区。大力发展大泽山葡萄、胶南蓝莓、北宅樱桃等特色水果产区,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挖掘生产潜力,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市场份额,形成区域主导产业。
  (二)做大特色茶叶。优化茶叶生产布局,以沿滨海大道山丘区为重点,加快构建起规模适度、布局科学、效益突出、特色鲜明的集节本增效、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茶叶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建园、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批品种优良、技术集约、管理先进的茶叶精品示范园,重点推广茶园越冬防护、良种苗木建园、节水灌溉等5项实用技术,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自动化和发展产业化。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大对农民的直接扶持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自己的品牌。
  四、政策措施
  (一)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争取国家良种苗木繁育、标准果园创建等项目投资。加大百万亩果茶项目实施力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对果茶业的投入,重点支持果茶园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覆盖主产区的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和检测检验站等建设。各项资金要重点支持果茶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项目建设。
  (二)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民培训等力度,完善服务网络,充实基层专业人员,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创新推广机制,以标准化示范果园、精品茶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
  (三)加大政策扶持与投入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对重点生产环节予以补助,包括苹果、桃密植园改造和模式化栽培,茶叶越冬防护设施建设和品种更新等。实行名牌创建奖励政策,对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果品贮藏和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合不同产业品种的保险制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果茶业振兴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部门牵头,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参加的果茶业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果茶业振兴发展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各相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5:

青岛市苗木花卉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振兴我市苗木花卉业,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苗木花卉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09年,全市苗木花卉总生产面积1325万亩,总产量28亿株,总产值10亿元人民币,其中,苗木面积127万亩,花卉面积5500亩,花卉设施栽培面积达80%。雪松、樱花、耐冬等成为青岛苗木的特色树种,鲜切花、蝴蝶兰和三色堇种子等作为青岛花卉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分别在全省和全国位居前列。现有苗圃1831处,大型鲜花交易市场4处、零售店300多处,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部分苗木花卉企业已成为我省该行业龙头企业。以苗木花卉为载体的各类展会,带动了相关旅游项目和园区建设,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落户青岛市李沧区。目前,我市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消费城市,苗木花卉业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经济增长点和带动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同时必须看到,苗木花卉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滞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技术体系不规范,产品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及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产业链还不完善,专业性分工协作水平落后;政策保障与监督力度还不够强等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坚持以满足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苗木花卉多样化、高档化、精品化要求为发展方向,坚持以苗木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苗木花卉良种的选育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和设施栽培水平为重点,坚持市场带动、政府推动、科技拉动、社会联动,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大力发展优良特色苗木花卉,推进苗木花卉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实施“十绿”工程,加快绿色青岛建设步伐,推动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龙头带动与规模生产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坚持完善产业链条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坚持强化监督与完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促进农民快速持续增收相结合。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苗木花卉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以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依托,打造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崂山枯桃、城阳上马、胶州杜村等苗木花卉业中心区域基地。全市苗木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1万亩以上,其中设施栽培率稳定在80%以上,苗木花卉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个,用材林、经济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生态林容器苗率达60%以上(含控根技术);主栽花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苗木花卉科技创新、生产推广、质量监督和社会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区和产品集散交易物流中心,打造“中国花港”城市名片。通过苗木花卉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三、发展重点
  (一)突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全市种质资源清查,建立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在清查的基础上开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重点保护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名特优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建设和完善市级苗木花卉种质资源崂山原地保存库1处、区(市)级黄岛、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原地保存库5处和城阳、即墨异地保存库2处,保存苗木花卉种质资源500份。
  (二)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青岛市苗木花卉良种繁育中心,运用现代生物和传统育种技术,创造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培育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新品种;强力推进、扶持建设优良苗木花卉基地20处,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和利用价值高的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等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20个;以良种生产为重点,扶持建设和完善采穗圃、种子园、花卉制种场和种苗繁育车间4个;加快用材林、经济林品种提纯复壮、更新换代,及时培育更新替代品种3个;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树种和我市市花的繁育示范与推广应用,推进建设轻型基质容器化育苗和控根技术示范基地2处,提高优良苗木的繁育能力和水平;扩大传统优势花卉、鲜切花、冷凉花卉和高档花卉等优良品种的繁育规模,促进产品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三)注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中心的全市苗木花卉业社会化活动中心功能区,建设完善市级和区(市)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16处,配套建设现代化花卉仓储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优势互补,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苗木花卉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全市网上交易平台,拓宽与国内外信息交流渠道,不断搜集、研究、发布、预测苗木花卉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快速、稳定、大容量的交换和共享,帮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者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积极促进苗木花卉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逐步搭建起链条完整、功能完善、服务先进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切实提升产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苗木花卉业链,注重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供应等环节的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以苗木花卉传统产品生产与创新相结合,培育观光苗木花卉,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休闲娱乐功能,扩大苗木花卉出口量,做大做强崂山枯桃插花艺术节,在全市打造苗木花卉“十强”乡镇(街道)、“百佳”村庄(社区),扶持建设5-8个苗木花卉业园区,扶持培植50个苗木花卉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珍稀、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树立10个市级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2个;加强温室设施、容器育苗设备、园林机械、园艺资材的研发和生产,提高苗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加强花卉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和天然色素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企业,打造我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外向型苗木花卉业。
  (五)不断提升设施栽培水平。强化设施栽培,提高设施栽培在苗木花卉栽培中的比例,保证苗木花卉产品质量和周年化供应。改造提升原有设施结构,建设日光温室和智能温室,推广应用设施内微滴灌、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缓释肥栽培、二氧化碳补给、环境调控等技术,提升设施化栽培水平,提高苗木花卉质量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改造升级设施栽培面积150万平方米,新建300万平方米。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支持苗木花卉业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基地建设、设施栽培等。探索建立市级与区(市)级苗木花卉良种补贴制度,制订具体的良种补贴标准,对良种自主研发生产者进行直接重点补助,对良种推广使用者进行直接适当补助,促进良种的开发与使用。加强银企合作,增进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苗木花卉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苗木花卉生产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苗木花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行业监管,注重行业管理机构能力和制度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制订、完善我市地方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推行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苗木花卉业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苗木花卉质量监督检验监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为苗木花卉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重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集中力量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对苗农、花农实施知识更新和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苗木花卉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加快苗木花卉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苗木花卉管理机构,提高苗木花卉业管理能力。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等手段,建立上下联动、良性互动、职责分明、配合默契的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确保我市苗木花卉业高效、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