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新闻发布会

  原标题:四川举行《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新闻发布会

  1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新闻发布会。请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凯,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作安,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卢攀登,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熊义堋,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世贵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黄怡主持。

  四川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黄怡: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为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建立健全我省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我省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凯先生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副厅长戴作安先生,民政厅副厅长卢攀登先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机关党委书记熊义堋先生,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樊晟先生,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先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宋世贵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提问。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央和省、市级有关媒体。首先请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凯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凯: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按照国家有关部署要求,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四川标准2021》)已于近日印发实施。这里,我先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

  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兜底性、基础性民生保障,“十三五”以来,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强化协同配合,加大投入力度,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成型,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服务项目和指导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逐步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统一、区域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二是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已经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基本消除“大班额”。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84张,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50.7万张。基本实现了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广播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了91.6%。

  三是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7.12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了每人每月622元和442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

  四是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和卫生十年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惠及学生6.03万人。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并轨运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建立。

  二、《四川标准2021》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省发展改革委会同20个省级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开展财政评估,全面衔接国家标准,制定出台了《四川标准2021》,作为现阶段全省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底线标准。

  《四川标准2021》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两保障”,共9个方面、22类、83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其中,服务对象是指各项目所面向的受众人群;服务内容是政府必须提供、群众依法享有的服务具体事项;服务标准是指各项服务目前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实现程度等;支出责任是指各项目的筹资主体及承担责任;牵头负责单位是指省级层面的主要负责单位,具体落实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在具体内容上,一会儿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还要回答媒体朋友的提问,给大家作出详尽解答,我在这里先作简要说明。

  《四川标准2021》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基本保障:一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城乡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受教育、就医、养老等权益。这些服务项目是全社会发展的民生底线,必须由各级政府兜底保障。

  二是聚焦老、幼、病、残、困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政府在基本生存、居住、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特殊保障,避免其陷入生存窘境,是全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筑起了一张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三、《四川标准2021》的主要特征

  《四川标准2021》在保障领域和类别上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服务项目数量和标准略有提高,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标准。按照国家“各地区不低于国家标准执行”的要求,我们将国家标准明确的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并与各行业标准充分衔接,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

  二是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我省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各地财政支出能力存在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标准中所列项目都是各地能够执行的底线标准。

  三是适度提高底线标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分考虑现有财力状况,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新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标准符合我省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并控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

  在具体服务项目上,《四川标准2021》较国家标准80个服务项目,增加了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民族自治地区普通高中免费提供教科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院护理保险补贴3个服务项目。同时,扩大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生育保险、学前教育幼儿资助、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农村危房改造、残疾人康复9个项目的服务对象范围,提高了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观赏电影4个项目的服务标准。

  各位记者朋友,《四川标准2021》的出台,可以说是给全省各级政府出了一套“必答题”,全省各地将对标对表省级标准,对本地区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肩上有责,据此精准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人民生活最关键的环节和最需要予以保障的人群身上,确保全省城乡居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实施的监督监测,开展实施情况联合检查和效果评估,并将适时对我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行动态有序调整。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黄怡:

  谢谢陈凯先生。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在本次发布的四川标准中,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多达12项,涉及到求职人员找工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请问,下一步在推动落实这些服务事项标准方面都有哪些考虑和具体举措?

  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熊义堋:

  我是四川省人社厅的熊义堋,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直接关乎广大老百姓的生计,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本次发布实施的劳有所得12个服务事项,也是我们聚焦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综合考虑作为服务标准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而确定的,贯穿了劳动者就业、失业以及再就业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标准化实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从四方面来介绍。

  一、关于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做好岗位对接,劳动者可以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实体场所,四川公共招聘网、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等线上平台,并通过参加我们举办的各类招聘会,获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岗位信息等服务,通过市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对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大力募集就业见习岗位,让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尽快进入就业准备活动中去。

  二是开展就业援助,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有残疾、脱贫家庭中的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他们自己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就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

  二、关于失业生活保障

  对于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的参保人员,可通过“四川e就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或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到最后参保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领取金额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80%,其中乐山、甘孜、阿坝、凉山已脱贫摘帽的45个县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

  三、关于职业技能培训

  我省出台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2019年启动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细化明确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生活费补贴和鉴定补贴领取的对象和条件。目前,我省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已经覆盖到愿意参加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培训的方式既有现场教学、又可线上学习,培训工种达到上千个,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从2021年开始,我们正按照人社部的要求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券”改革试点,推动培训模式由“机构找人”向“人选机构”转变,进一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关于劳动权益维护

  结合新的标准实施,大力推广电子合同应用,发布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范本,鼓励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与劳动者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集体合同或协议。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和人工成本信息,引导企业科学制定薪酬分配策略。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明确指示,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的合法权益。我们四川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出行、外卖、及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部分平台企业为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优先解决平台网约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问题,一旦外卖小哥等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伤害事故,将会按照工伤保险相关规定得到相应补偿。

  我就介绍这些方面,谢谢大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住房问题是群众特别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城镇住房方面特别是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上有哪些考虑,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我省农村住房保障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是四川省住建厅副厅长樊晟。我省住房保障分两大领域,第一是城镇领域,主要通过“三房两改”进行保障,一个是公租房,它保障对象是城市的双困家庭,就是住房困难和经济困难家庭,而且实行依申请应保尽保。

  第二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这是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租房困难。还有一类是想买房没有能力的,叫做共有产权房。两改就是原有的城市区域通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现有住房的条件。第二是农村区域,我们主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逐步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保障。我分别介绍一下。

  一是公租房的情况,截至到2021年底,全省已经有公租房63.9万套,其中政府投资公租房51万余套,在保对象是60.2万户。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的力度,共向38.4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6.1亿元,在全国我们省是率先将30多万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纳入了保障范围。除了双困家庭之外,我省将公租房保障范围还扩大到了环卫、公交、教育、医护等群体,切实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2021年保障环卫工人家庭3839户,公交职工家庭2795户,乡村教师家庭12259户,青年教师家庭18573户,青年医生家庭5633户,退役军人优抚家庭7538户。

  二是城镇棚户区改造的情况。我省在2014年已经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融资和货币化安置,南充市、遂宁市分别获得2018年、2020年国务院棚改表彰激励。“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施棚改项目共计109.1万套,超过了300万棚改居民实现出棚入楼,已基本完成了现有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2021年我省共实施4.5万套棚户区改造,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一方面我们对保障对象范围进行扩大,由4类对象调整为4+2类重点对象(农村易返贫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其他脱贫户)。另一方面,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精准实施,我省开发了“一卡通”农村危房改造阳光审批系统,实现了农户申报、村公示、镇审核公示、县级部门审批全过程网上公开,阳光办理。

  四是目前推进情况。我省建立了年度申报和月调度的机制,将六类重点对象全部纳入。截至2021年12月25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7.33万户。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城镇区域和农村区域重点开展公租房应保尽保工作,进一步扩大向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保障的力度。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我们“十四五”工作的重点,2021年已经启动了6个城市作为示范,已经筹集了6.34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2025年我们力争全省筹集34万套(间),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提供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已基本完成了集中连片改造,2022年还将实施部分零星棚户区改造项目3.5万套,同时对于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我们将按照新的4+2类重点保障对象进行全面推进。

  回答完毕,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鼓励生“三孩”政策要出实招,让群众“怀得上、孕得安、生得安”,我们有什么服务标准,未来将如何落实这些实招?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世贵: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人民日报这位记者的提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要求,我省修订了《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全面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了相关的处罚决定。新增父母育儿假,就是子女在3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分别可以享受累计十天的假期。目前,我省正在制定具有四川特色的实施方案,多部门将协同解决政策落地、落实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围绕群众“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我省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管理、基本避孕服务等内容纳入2021年版《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试验事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为孕产妇规范提供孕早期健康检查、产后上门探视服务和健康指导等服务。聚焦生育政策调整后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高给出生缺陷防治带来的风险挑战,我省将预防关口前移,加大出生缺陷的婚检孕检一级预防力度,扩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十三五”以来,中央、省级补助资金达到2.7亿元,惠及适龄群众353.29万人。

  下一步,我省将优化生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省儿童医学中心、省妇保院天府院区等项目建设,促进川渝地区妇幼健康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健全以围产医学和妇幼健康为特色的学科专科群,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持续完善多部门联动、多学科协同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机制,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升筛查能力。促进安全舒适分娩,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开展妊娠风险防范水平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提升、群众分娩体验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妇幼专科服务能力提升等五大行动,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回答完毕,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四川标准2021》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作出了规定,请问如何推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实施,在四川省偏远地区的农村如何保障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真正落地?谢谢。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我代表文旅厅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借此机会感谢媒体长期以来对四川公共文化服务的关心。《四川标准2021》有很多特点,对四川来说就是全面规范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范围和标准,包括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和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涉及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多部门。接下来,文旅厅将按照职能职责,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尤其是将重点放在保障偏远地区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总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要求,结合《四川标准2021》,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督导、管理职能,督促市(州)、县(市、区)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效能。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补短板行动。“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通过行政督导、行业指导、专业辅导等方式,积极争取协作支持,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补短板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达到国家和省级的服务标准,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

  第三是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统筹推进“两项改革”后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以片区为单元优化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开展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为基层和偏远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

  总之,我厅将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到2025年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奋斗目标,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获得感、满意度。我就简要汇报这些,谢谢。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我想问临时救助的问题,临时救助作为社会救助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四川标准2021》,近年来我们在全省的实施情况如何?困难群众如何才能申请到临时救助?下一步我省在临时救助方面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卢攀登:

  感谢你对临时救助的关注,四川民政回答这个问题。民政作为社会救助服务的主要责任部门,承担着应急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服务。低保、特困救助服务这个政策经过多年运行,可以说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临时救助作为基础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相较于前两项服务,建制比较晚,但是在社会救助体系当中临时救助因其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的独特属性,可以说是“兜底中的兜底”。

  从救助效果来看,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健全、改革创新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有力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70万人次,支出救助金24亿元,人均救助水平由670元提高到目前的1000元左右。

  从对象识别来看,我们将救助范围从救“最困难”逐步拓展到“有困难”,主要包括因病因灾因突发情况、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境的城乡居民,既包括困难程度加重的救助对象,也包括临时遇困的其他群众。

  从救助流程来看,遇困群众可直接向村(居)委会、乡镇(街道)提出申请,也可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我们在改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过程中,逐步突破救助申请的户籍限制,在居住地、急难发生地也可申请,进一步提高了临时救助时效性,全省每年都有数千人次非本地户籍遇困群众得到临时救助。

  从救助方式来看,全省各地已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乡镇(街道)可以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其“救急难”功能更加凸显。同时,针对遇困群众家庭实际,可通过发放救助金、实物和提供转介服务等方式进行救助。在救助金发放中,会针对申请对象类型、困难程度、困难持续时间等因素,按照急难发生地1至6个月的低保标准确定。必要时也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适当提高标准。从了解各地的情况看,最高可达3—5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特别要求,要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民政厅和全省民政系统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发挥临时救助灵活性、针对性、时效性强的制度优势,全力帮助临时遇困群众度过难关、脱离困境、减轻负担。

  一是优化完善临时救助机制,完善急难型、支出型对象识别和救助措施,优化“物质救助+服务保障”的救助方式。

  二是增强主动发现救助对象能力,加快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提高对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能力,特别是结合近期省上8部门联合开展的“温暖过冬·幸福过年”活动,加大走访排查力度,增强临时救助制度的针对性。

  三是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深化“省内通办”改革,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就地办”。

  “有困难找民政”,确保每位困难群众不管因何种情况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有力的保障,也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挨饿、受冻、没地方住,这是四川民政向社会的郑重承诺。每位群众如果遇到基本生活困难都可以向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申请,也可以拨打各地社会救助热线电话。

  感谢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工作的关注、理解、参与和支持,谢谢。

  中新社记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领域四川标准将对国家标准有新的拓展?请问这些项目保障学有所教的效果如何?今后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教育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作安: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是四川省教育厅戴作安。感谢媒体朋友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条件。

  这次《四川标准》在学有所教领域,主要涉及四大类、11个项目,实现了对国家标准的全覆盖。对照国家标准,我们《四川标准》还略有提高和拓展,突出表现在“增、扩、提”三个字。

  “增”就是增加了2个服务项目:增加为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和民族自治地区普通高中免费提供教科书。

  “扩”就是扩大了5个项目的服务对象: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服务对象扩大到民族自治县、民族待遇县在园幼儿;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服务对象扩大到民族县县城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服务对象扩大到其他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服务对象扩大到民族地区一、二年级学生和“9+3”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服务对象扩大到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外的所有在校学生。

  “提”就是提高了2个项目的服务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省级试点县和民族县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服务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服务标准,还明确了民办学校参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减免补助。

  这次《四川标准》在学有所教领域,可以说既是体系的整合,更是服务的延续,很多项目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体系越来越全。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等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第二,服务群体越来越大。“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7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平均每年惠及学生340万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9亿元用于学生资助,每年直接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0多万人,2021年比2015年资助人数增加173万人。

  第三,服务效果越来越好。通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省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呈逐年良性发展态势,生长迟缓率较上年下降0.08%,体重正常率较上年上升9.73%。通过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和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民族自治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政策,真正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为学有所教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四川标准》在学有所教领域,必将进一步减轻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将立足学有所教,推动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突出抓好“三个注重”:

  一是标准注重逐步提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所盼,根据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受助需求,适时调整服务范围和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政策,为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是政策注重人人皆知。突出抓好政策解读,在政务服务网公布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广泛开展学生资助政策、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咨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实施精准推送服务,提升政策宣传的覆盖率和认可度。

  三是服务注重精准到位。积极推进规范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学生资助程序,强化资金和信息管理。建立动态服务清单,简化申请手续,做到预算分配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时间精准,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应享尽享。

  回答完毕,谢谢!

  黄怡:

  谢谢戴作安先生。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会后可与省政府新闻办或省直相关部门对接联系,我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