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特约记者蔡依莹 澳门报道 1月18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办公室发布消息,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影响,2021年内地发明专利延伸至澳门生效的申请量持续增长,创经科局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这主要是由于受医药制剂等类别申请增加所带动。去年由内地延伸至澳门本地的专利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美国、瑞士及日本等国家地区。
根据经科局于2003年及2020年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的合作协议和深化合作安排,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可延伸至澳门特区生效,权利人只需在内地授权公告日起计3个月内到经科局办理延伸申请手续,不需另作实质审查,程序简单快捷,有利科技企业在澳门实施专利布局。
1月5日,澳门科技大学“一种新型内源性缓释硫化氢供体的研究”项目,在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局和政府科创部门举办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简称“湾高赛”)颁奖大会上,获得发明初创组金奖。本期《大湾区直播室-财富横琴》,南方财经驻澳门特约记者请来该项目带头人——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朱依谆院长朱依谆讲座教授,同时兼任是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和科大医院内科执业西医师,谈谈澳门和横琴未来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将迎来哪些机遇。
南方财经:您为什么参加本次比赛,中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朱依谆:这个比赛专门专注于高价值专利,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已经是全球领先,但是中国的专利转化率是非常低,1%都不到。很多人是为了申报职称请,或者是为了专利数目,而不是这个专利本身有价值。那么,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广东知识产权局联合香港和澳门把有价值的建议进行培育,最终实现它真正的产业化。参加本次大赛,除了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之外,也有很多芯片的公司,甚至很多是智能汽车。的确是能够获得高校科研院认可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占比。
政府举行这些大赛的初衷非常好,都是希望我们高校科研院能够和企业有效的对接,有效地结合起来。像硅谷,展开了好多生物医药公司最终都是以教授的形式出来,最后被大制药公司给收购了,最终成为非常著名的医疗公司,这方面有很多案例。
那么,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我认为,中国不缺教授,但是缺教授型的企业家,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中国的教授,每一万个里边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的企业家,我们中国的科技创新配置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提升。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一种真正从头做到尾被世界认可的药,这条路也是非常艰辛。
这些创新,或者这些高价值专利,如果没有有效的政治资本对接,或者是政府助力,我觉得还是比较难。当然,最后肯定是要靠社会资本,因为政府不可能一直扶持。政府作为一个引导,一开始能够给予支持,接下来就要交给社会资本。项目必须要有更进一步的科技创新、进一步的科学思路,才能发展起来。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横琴能够深度合作,这种制度能够把我们科学家的项目引入竞争,然后再给我们科学家一笔启动资金,尤其是让澳门的科研成果,在横琴落地,在横琴产业化,最终发展。
比如说,瑞士面积很小,但是世界十大制药公司里面,两家来自瑞士。那我们深合区也是一样,所以特区政府怎么利用好横琴的政策创造发展机遇是一个重要课题。
南方财经:澳门该如何更好补齐短板来融入大湾区发展呢?
朱依谆:这个点非常好,现在我们的短板就是人才欠缺。澳门的几个大学虽然吸引比较优秀的科学家加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
我可以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新加坡国立大学当初到德国招聘我去任教,我问他们签证怎么解决,他们说你在表格上签个字,同意授权我们大学人事处(办手续即可)。另外,新加坡有一个制度,就是中国高考前几百名,只要在新加坡修读学位后,就可以留下。这是正规的制度,是一个所谓的绑定合约,保证人才留下为新加坡继续效力,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才计划,但是澳门现在没有这种制度。澳门如何靠科技人才助力突破澳门产业单一的发展瓶颈,发展其他的产业,在这个问题上我呼吁,希望人才获得更大的尊重,获得更大的认可以及更多的包容。
全世界虽然只有1%的人有类风湿关节炎,但此病治疗的药物曾是全球销售的第一名和第三名。(编者注:资料显示,由于疫情原因,2021年全球销售量第一名是辉瑞/BioNtech的BTN16b2,类风关药物Humira和Keytruda排名第二、三名。)因为类风关是终身要用药,患者需求大,销售量也大。肿瘤药虽然也很重要,但是销量不大,因为治疗一段时间后,若顺利恢复则不用再长期服药,部分重症患者去世后也无需用药。
现在(治疗类风关)大多都是大分子药,但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一个全新的机制器,通过硫化氢气体,能够起到抗炎的作用,对我们体内的免疫平衡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原始创新的,而且我们的文章都发表在国际顶尖的期刊上。我们认为把小气体分子运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理念,有很好的前途,所以我非常看好。
南方财经:刚才您提到生物医药很有前景,可以分享一下经验吗?
朱依谆:的确是有很好的前景,以我在上海张江的经验来分享。相信大家都知道,张江现在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研发集聚地。2005年我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被复旦大学全球招聘,去做药学院院长。我们没多久就搬到了张江,当初是一片不毛之地,或者说是部分开发。
当初,上海政府把张江列为国家高新科技园,然后专门发展生物医药,从美国从欧洲吸引了一大批留学生回来,当然也吸引几个国际大制药公司的研发。当初复旦药学院在张江落户,也是对国际大制药公司研发机构等一起来落户的一个重要推理。因为后来这些大制药公司都跟我说,因为觉得复旦有人才储备,可以有很好的人才输入,所以我们在这里成立了这个研发机构。可以这么说,当初张江是不毛之地,房价才四、五千块以内,但现在房价超过涨幅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这只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价值。那么,从张江的飞跃发展,可以看到,只要政府重视生物医药,只要能够落地,就会带动整个城市,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人类生老病死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所以生物医药永远需要。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问题当然还有,可怕的肿瘤问题都会一生一世存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危险,人类健康的问题大家又避免不了,既然有这个病,就必须要有这个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前景。
我现在只是每周看一次门诊,其他都不去做为的是和不脱离医疗为主的第一线。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时间如果来发展要来做生意新药研发,受众人群更多,因为看病最多治好部分患者,但是发明一个新药能够普惠大众,令更多人受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