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工作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信部科技司:以更加精准务实举措抓好产业科技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近日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会议指出,2021年以来,全系统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要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新媒体“工信微报”推出“落实工作会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栏目,刊发工信系统2022年工作新思路,敬请关注。


以更加精准务实举措抓好产业科技创新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责任落实,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日益健全,产业技术基础持续夯实,新兴产业加快创新发展,全力实现“十四五”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科技司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工业稳增长,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好“十四五”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层次,迈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新步伐。一是坚持高起点组建、高标准管理、高水平运用,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布局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关键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推动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更好发挥枢纽功能,打造产业发展战略科技力量,加强与产业链大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提升共性技术供给水平。二是发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做优做强部重点实验室,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面向典型场景应用,构筑新兴产业生态新优势。一是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综合运用揭榜、赛马等机制,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迭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强与农业、卫健、交通等部门的政策合力,实现“1+1>2”的产业推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对实体经济赋能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坚持“政策联动、先导带动、价值驱动”,用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专委会机制,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加快5G+车联网发展,打造产业创新联盟,充分挖掘车辆网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系统推动车联网创新生态建设。三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探索有利于创新成果应用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研发-产业-应用“快车道”,加快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的产业集群。

做好重点领域标准体系规划布局,实现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强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布局,加快产业链关键标准研制应用。二是持续优化标准体系供给结构,优先支持重点领域标准和基础通用类标准研制,做好量大面广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制定,加快修订老旧落后标准,逐步减少一般性产品标准数量。三是持续深化国际标准合作,以我国标准在国内市场的实际应用为基础,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人才梯队培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产品可靠性达到新水平。一是开展质量管理升级行动,以组织企业实施数字化质量管理和关键过程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质量管理实施指南(试行)》,推动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夯实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能力。二是实施重点产品可靠性“筑基工程”和“倍增计划”,聚焦机械、航空、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基础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及重点产品,利用我部产业基础再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突出可靠性攻关任务,提出考核要求,总结推广一批可靠性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关键环节质量管控水平。

提升知识产权供给质量,探索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新路径。一是研究建立制造业高价值专利跟踪评估机制,指导行业以“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件)”指标为切入点,从市场角度开展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价,引导和激励行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二是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引导企业加强专利、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统筹布局。培育500家以上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通过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活动推广典型案例。三是开展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依托地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区,构建“中心+承载区+平台”模式,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落地运用转化。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