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临沂市召开“2021经济社会发展盘点”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月6日下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2021经济社会发展盘点”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 珂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

陈 宁  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

冷 鹏  市农业科学院两院融合办公室负责人


主持人:

张庆龙 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和对外传播科科长


    

  2021年,在临沂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各级领导关心下,在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 浙大山东农研院围绕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充分发挥浙大优势,聚焦对接特色产业,积极充实人才队伍、搭建合作平台、凝练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临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构建高端人才蓄水池

为提高服务临沂的能力,我院重视高端人才引进,构建高端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共计22人(其中,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喻景权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引进博士、硕士共计26人,另有6名博士已通过年底面试。成功备案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作为浙江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招收2020、2021级硕士研究生10名。

探索科研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新模式,组织科研人员至浙江大学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学习。通过到浙大培训,开拓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视野,学习了先进的实验技术,明确了科研方向,建立了更密切的工作联系,为全面推动浙江大学科技成果在临沂地区的示范、推广以及加快地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搭建合作平台,多方集聚优势科技资源

农业现代化要集中各方力量,为此,我们研究建立浙大山东农研院和临沂市农科院两院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双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临沂市涉农产业提升。在两院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由两院发起并联合地方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共同成立了“临沂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共同体”,强化区域性、行业性科技协同创新及服务产业能力,助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临沂市重点企业及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速冻蔬菜、食用菌、金银花等八个产业研究院、中农天泰设计育种研究院、兰陵农业科技转化与展示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计11个,共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开展“浙大山东农研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2020和2021年面向临沂市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企业等单位,投放63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研究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典型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

发挥科技力量多点协同助推临沂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大力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引种工作。在浙大山东农研院郯城水稻设计育种试验站,初步试种了100余种水稻,筛选适宜临沂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选育的新品种“浙鲁哈勃21”已参加山东省新品种区域实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山东水稻产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设分子育种玉米试验基地1个,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研究中心已选育作物新品种10个,且已申请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引入红美人柑橘在兰陵县试种。

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研发的水稻专用营养剂“真打粮”在临沂市示范推广3000余亩,实割测产比对照区增产6.57%;喻景权院士的SAS无土栽培技术在沂南县、费县等地示范推广,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应用该技术亩均投入成本降低6000-8000元,增产17%以上,大幅提高了设施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数字农业研发团队开发了沂蒙山区全域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沂蒙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服务平台、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农业服务基础平台等数字农业服务管理平台,相关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部分成果在平邑九间棚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应用,实现金银花种植标准化管理。

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果蔬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且已联合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受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开展婴幼儿米粉、功能性八宝粥等新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研发推广速冻蔬菜商品化处理与智能供应链体系,该项研究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资助经费300万元;运用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山楂、金银花、银杏叶及牛蒡的健康价值研究,山楂口红、山楂速溶粉、山楂果冻等产品开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农研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顺应临沂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积极推动临沂农产品融入长三角。通过配合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临沂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现场宣传沂蒙大樱桃等沂蒙特色农产品,提高“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通过编制对接长三角市场《粮油系列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策划“国储监制,浙储粮油”系列食品供应链,助力临沂粮油进入“长三角”;通过开展“临沂市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100家农产品供应基地”绩效评价,加快推动基地高质量建设;紧密对接浙江农合、明康汇、叮咚买菜、胡庆余堂等大宗、生鲜、药用农产品供应链优质企业,联络临沂当地农发集团,共同谋划推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品牌与声望。

农研院发挥智库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承担《中共临沂市委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成效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和总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模式”,提高临沂农业、农村知名度;开展《临沂市东蒙镇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规划》和《费县马庄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指导工作,相关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探索环蒙山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为新平台建设和项目申报创造了条件。2021年,联合企业成功申报2021年度第二批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备案2021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临沂市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入选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创新联盟理事单位;获批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项,承担地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4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农业地方标准9项;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10个;参加山东省区试新品种1个;建设分子育种玉米试验基地1个。4项研究成果参展“首届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和“2021年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展示我院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创孵化、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引入蚂蚁集团相关团队,在普惠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领域与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合作,并签订普惠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支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联合承办走进长三角(杭州)农业产业“双招双引”推介会,签约重点项目16个;推动临沂保税区签约进入阿里巴巴天猫新世界工厂;积极与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接浙大现代农业基金(规模2亿元),并引进萌宠乐园项目团队、乡立方乡村运营团队,助推茶芽山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人才培训带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教学优势,充分挖掘山东省内科研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以浙大为主、地方为辅的高校学者、党政干部、企业高管全面具备的师资体系,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需求,对临沂市农业农村系统人员进行了全面性的培训。获批临沂市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与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组建了临沂市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高层次专家团,为全面服务临沂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1场次,培训学员2万余人,整体上提高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答记者问

记者问:粮食问题是全球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临沂当地一些科研机构和浙大山东农研院都在育种方面相当重视,请问浙大山东农研院开展的育种工作有什么特色?

  1.运用浙大学科优势,提升临沂市育种研究效率。浙江大学多年来围绕种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建设育种工厂等平台,提高选育优质品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目前,在临沂开展工作的团队是以浙大育种汇聚计划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团队,我们招聘的人才也参与相应工作,与临沂大学等科研单位也在探讨合作。

2.优良水稻新品种选育。选育的水稻新品种“浙鲁哈勃21”,参加了山东省区域试验,该品种比对照增产6%以上,抗倒性好,在鲁南水稻产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选育的3个优良水稻新品种(抗倒伏“浙大抗粳”、抗虫“浙大绿粳”、口感佳“浙大香糯粳”)以我院为第一单位申请了新品种权保护。与郯城种子公司共建了水稻设计育种郯城试验站,在该试验站试种113个水稻新品系,初步筛选确定6个新品系将于2022年参加山东省新品种区域试验。

3.特色功能型作物新品种选育。吴殿星教授团队选育了多个功能型特色水稻新品种,浙江大学联合我院共同申请赏食兼用型作物新品种权7个:浙大红米香、浙大紫麦等。有助于实现农文旅的结合,临沂有大量的田园综合体,这些五颜六色的赏食兼用品种在临沂的推广空间很大。吴殿星教授也常年致力于健康功能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及相关的功能产品开发。在国内外率先选育审定了糖尿病专用杂交水稻、高锌婴幼儿营养水稻等新品种,开发了“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大米”等高端大米。现在,吴殿星教授与我院农产品加工中心正共同研究该成果在山东地区的落地与推广。

记者问:临沂的蔬菜产业规模庞大,围绕蔬菜产业,请问浙大山东农研院具体做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工作?

1. SAS无土栽培技术助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

设施蔬菜是临沂的特色农业产业,设施大棚在缺乏轮作的情况下,其土壤经过多年种植后存在土壤板结、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量及品质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我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喻景权院士团队研发了轻简化无土栽培SAS技术。该技术大大降低设备成本、节省占地面积、节约水分、减少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每亩降低成本8000元左右,提高效益20%以上。该技术先后受到了吴孔明院士、李天来院士、邹学校院士和刘仲华院士的肯定。

截止目前,我院已在沂南县、费县等地示范推广该技术,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应用该技术实现了亩均投入成本降低6000-8000元,平均增产17%以上,大幅提高了设施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肯定,认为该技术对于促进本地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安全、生态、绿色”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扩大临沂农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助力临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绿色智能供应链促进蔬菜加工。

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日益发展的蔬菜出口贸易,依赖于成熟稳定的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技术;类似新冠这类重大应急社会安全事件,也急需成熟的智能化供应链体系作为民生保障。我院绿色智能供应链研究中心与山东青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蔬菜速冻及商品化处理与智能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该项研究成功获“山东省2020年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经费300万元,项目已完成中期考核,截止项目中期,企业年实际新增利润201万元。

该项目工艺技术国际领先,打破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蔬菜速冻保鲜、自动化加工、智能化低温储藏和冷链物流等方面技术的垄断,在构建蔬菜速冻和绿色适温保鲜技术体系和智能供应链体系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记者问:浙大山东农研院在乡村振兴规划与战略指导方面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我们都知道浙江省的一些乡村建设的颇具特色,对于推进咱们临沂的乡村建设,请问浙大山东农研院有什么好的建议?

  临沂的乡村振兴工作站位高、目标明、战略清、路径优、工作实、成绩显。我两年多得经历有深刻感受。特别是承担了市政府办公室委托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评估》和《中共临沂市委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评估这两个评估工作,对临沂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了完整和真实的认识,不仅顶层设计优、工作系统性强,特色明显,成效突出,在农业产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上印象深刻,我们也在总结提炼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模式”,赢得各级政府的重视、认可和支撑,不断完善丰富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沂模式”,“临沂模式”是个因地制宜的系列多样的解决方案。

浙江“千万”工程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产融合为路径的农业新经济、乡村新业态丰富多彩,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沂蒙山水好风光闻名天下,蒙山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魅力无限,未来临沂不仅要把优质生态的农产品走入“长三角”等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还要吸引八方来客来临沂休闲旅游,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京沪复线”高铁的建设是一个战略机遇,我们提早谋划和规划好。我们正在研究环蒙山地区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依据。目前开展了《临沂市东蒙镇乡村美丽经济发展规划》和《费县马庄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及施工指导等工作,今年将在整体上进一步推进和完成整体规划。

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创新贡献突出,我们在总结浙江经验及调研分析临沂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临沂农村“三块地”的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记者问:我们关注到在临沂市市场监管局网站公示了《农产品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小麦》等六项标准,这是我市第一个专门针对长三角中心城市消费市场出台的农产品地方标准,请介绍下这个系列标准出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临沂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开创临沂市农业发展新格局,坚决落实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着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动全市粮油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市委农办于2021年7月份组织浙大山东农研院、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人员成立了对接长三角市场农产品粮油系列标准编制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浙大山东农研院。

浙大山东农研院作为标准起草牵头单位,接到任务后及时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积极推进,靠上服务,并组织临沂市农科院、临沂市农技中心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管理、企业等单位有关专家成立了标准编制专家组,全力支持标准编制工作。组织封闭编写研讨会,近20位标准起草及咨询专家集思广益,确定了包括产地环境、品牌营销和质量追溯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个环节构成的全产业链系统框架,形成了标准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到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开展了调研考察,充分了解长三角中心城市粮油系列产品市场需求和专家意见建议。10月份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11月上旬,每项标准均征求了30余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形成标准送审稿。12月初,通过专家审查会议,形成了标准报批稿。12月15日获批公示,并于12月30日正式发布。

这六个标准为我市第一个专门针对长三角市场的地方标准,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下,立足临沂市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以长三角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的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该系列标准作为我市水稻、小麦、花生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聚焦对接长三角市场提供了技术引领和科技支撑,为保证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价值,实现品牌强农提供了技术遵循和参照,对打造对接长三角市场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我市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竞争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问:浙大山东农研院围绕临沂农业系统推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这肯定离不开代管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的协助与支持,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在支持浙大山东农研院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代管单位,具体支持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与农研院沟通合作有效协调机制。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浙大山东农研院的建设发展。为帮助其构建灵活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代管职责,坚持少限制、多协助,少指挥、多沟通的管理原则,不断推进浙大山东农研院的体制创新与快速发展,推动其融合浙江大学和临沂市资源,助力临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推动农研院与临沂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一是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资源禀赋,鼓励和引导各县区积极与浙大农研院进行对接,及时向农研院寻求技术支持、探索合作机会。充分发挥浙大农研院专家团队作用,帮助县区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方案,针对发展制约因素提供专业服务,特别是在种苗培育、加工技术等方面,以此进一步实现农研院发展目标定位与临沂农业发展困难点及突破点的有机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浙大山东农研院在长三角市场的桥梁作用,主动为我市农业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农产品推荐等活动穿针引线,服务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2021年,市政府先后在杭州、宁波两地成功举办“产自临沂”优质农产品走进长三角推介活动和农业产业“双招双引”推介会。

三、发挥农研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优势。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优势,以临沂市需求为导向,将浙大山东农研院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平台、高素质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基地。2021年,组织浙大山东农研院申报了山东省“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和“十四五”“卡脖子”重大攻关课题;组织浙大山东农研院,在浙江举办了我市首批100 家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头人培训班、临沂市农技推广骨干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了我市供应基地对接长三角的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另外,在“浙大百名教授专家智慧临沂行”系列活动、临沂12个县区的乡村振兴巡回大讲堂培训活动、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项目实施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协调相关事宜,给予浙大山东农研院大力支持。

四、加快农研院与市农科院深度融合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推动两院合作与协同发展,推进双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临沂市农科院与浙大山东农研院牵头,联合临沂大学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组建临沂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共同体,临沂市农作物品种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目前已共建产业研究院3个,通过双首席模式组建项目创新团队11个,有效整合浙大团队,联合市农科院等地方专家队伍,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开展研究、产业化推广和技术服务,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落实代管职责,充分发挥浙大山东农研院科技支撑和平台作用,更好地服务我市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