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临沂市两型办、临沂市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临沂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临沂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四减四增”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朱佩清 市两型办副主任
徐宝宏 市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
刘乃增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主任
慕国庆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主持人
张庆龙 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和对外传播科科长
2018年以来,临沂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扎实推进“四减四增”工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
实施情况及成效
《临沂市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在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19项主要目标均超额完成,178项重点任务均按序时进度完成。在2019年度全省“四减四增”工作评估中,我市成绩位列第一,在今年全省“四减四增”三年工作总评估中,我市获得优秀等次。
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0%,较2015年增长12.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3%,较2015年提高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降低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7.2%,煤炭消费总量较2018年减少300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降低21.5%;铁路货运量完成462.47万吨,较2017年增加264.47万吨,国Ⅲ营运柴油货车淘汰36306辆,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16.8%,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30.91%,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71.01万吨。
经过三年“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从 72 微克下降到 49微克,降幅33%;202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3天,环境空气优良率为63.7%;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8.5%以上,超出2020年目标18.5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明显增强。
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
主要内容
为持续推进污染源头防治,深化四个结构调整,根据省、市部署要求,市“四减四增”工作专班(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牵头起草了《临沂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及《临沂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清单(2022年)》,《方案》及《任务清单》经过多次征求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已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以市生态环境委员会文件印发实施。
《方案》结合临沂实际,从总体要求、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调整能源结构、深入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深入调整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对未来三年临沂市“四减四增”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
(一)目标指标
根据省方案目标要求,设置了四个方面17项指标,目标数据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5%,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8.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铁路货运量增加30万吨,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65万吨以上,化肥使用量降低3%,农药使用量降低6%。
(二)主要工作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法清理违法违规产能,严控重点行业新增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改造,提升园区集约发展水平。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结合临沂实际,突出木业、钢铁、化工、焦化、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提出转型升级任务,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具体到行业、企业。
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压减煤炭使用,扩大城市集中供热,全面提高工业、商贸流通、重点用能单位等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公共机构、建筑、农业农村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壮大清洁能源规模。在全省率先提出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工商业厂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新建标准化厂房应建尽建,原有厂房宜建尽建。加快区域能源中心建设,实现能源中心覆盖范围内有机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
三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提高综合运输效能,加快铁路设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淘汰,强化油品管理,加大在用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力度,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增加绿色低碳运输。在全省率先提出推动工程机械、货运车辆电动化,到2023年底, 全市城区、工业园区工程机械、货运车辆电动化力争达到30%。
四是调整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着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强化农药管理,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推广绿色循环种养农业,提高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深入优化空间结构,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加大施工工地生态管控,构建绿色生态空间布局。突出农业种养结构优化,依托长三角优质市场,到2023年建立300个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推进“三清”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到2023年完成500个行政村的重点整治提升任务。
(三)组织保障
突出过程控制,强化评估考核,市委、市政府将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同时,围绕《方案》主要内容,梳理了2022年度116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临沂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清单(2022年)》,明确了责任部门、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立足全市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市“四减四增”工作专班将继续坚持污染源头防治、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突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碳达峰”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跟踪问效、强化调度督导,市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任务、协同推进,各县区履行主体责任,细化方案及任务清单,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临沂实现“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
2018年以来,我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减少落后和过剩产能。制定利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实产能退出方案,累计排查、整治各类“散乱污”企业8460多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49家、不达标工业炉窑139个、固定床气化炉28台。压减生铁产能120万吨,粗钢产能285万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实施高耗能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主城区钢铁、焦化全面退出搬迁至临港基地,主城区水泥、粉磨站、复混肥掺混肥等18家企业退城入园。开展化工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35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18.9%提高到46.6%。
二是增加新的增长动能。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先后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中心城区集聚大数据企业400余家。重点发展“十优”产业。临沂经开区工程机械、临沭县新型肥料、沂水县地质文化旅游等4个产业集群先后入选省两批“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山东临工等7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2020年,“十优”产业(工业部分)实现产值3937.84亿元、增长9.39%,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新一轮三年行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木业、钢铁、焦化、化工、建材、五金等为重点,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严格工艺装备和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加快转型升级和搬迁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2020-2022年,每年推动500家以上企业装备升级改造,创建2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评选50个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广应用50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初步形成“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的重点产业格局。到2023年底,全市八大传统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培育千亿级支柱产业3个。
三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和“十优”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集群,力争每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到2023年,培育1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上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中,临沂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6.77万千瓦,占全市装机41%,光伏、风、生物质、水电分别装机257.1、99.98、45.1、4.59万千瓦,均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发电53.5亿千瓦时,可折算替代标煤约160.5万吨。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投资42.7亿元,完成总投资的58%,明年将全面投产。
二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印发了全省第1个由市政府批复实施的浅层地温能专项规划——《临沂市中心城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2019-2025年)》,山东首个地热绿色矿山——河东汤头绿色矿山通过方案评审和第三方评价。开展全市地热能取暖应用项目79个,面积339万平方米。编制“十四五”热电联产规划,策划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5个,可增加天然气消费超过17亿立方米。实施全省第1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奥德圣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使天然气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由84%提升至92%。
三是推进智慧能源园区建设。引进远景能源集团等国内顶尖能源企业,推进能源园区化建设,先后开展了临港智慧能源园区、高铁片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奥体中心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等多个园区或项目规划,部分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四是提升天然气供储能力。2020年,组织签订供气合同16亿方,市场LNG气量达2.5亿方;通过租赁方式,政府储气能力达到1300万立方米,城燃企业储气能力已达8431万立方米,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中,结合国家、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要求,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全面提高工业、商贸流通、重点用能单位等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用能单位要围绕能耗总量控制和效能目标,实行用能年度预算管理。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0%以上。
2、推动绿色建筑提质增效。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指标分别达到75%和72.5%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23年底,中心城区、各县新增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达到35%、30%。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绿色生态城镇、绿色建材生产基地示范创建工作。
3、加强公共机构、农业农村节能。公共机构率先实施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3年底,实现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3.1%、3.7%、3.7%以上。
(二)壮大清洁能源规模
1、大力增加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推进沂水、河东、高新区、郯城、兰陵、平邑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光伏发电走进园区、企业、公共机构和万家屋顶。
实施《临沂市中心城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到2023年底,中心城区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建筑面积新增100万平方米,累计达到300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生物质发电,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推动生物质能市场化开发。到2023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加快区域能源中心建设,各县区积极推广沂水区域能源中心建设模式。
加快“外电入临”,推进220千伏七里沟、东环、祊河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国际生态城、西部新城等重点区域供电能力。到2023年,接纳市外电量超过240亿千瓦时。
2、大力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深入推进“气化临沂”建设,抓好天然气产供储体系建设,到2023年,天然气供气量达到20.5亿立方米。
3、大力调整能源布局。优化油气资源输入保障,科学有序布局发展煤电,重点规划建设高效煤电项目,推进全市现有热电企业搬迁改造,增强区域电网调峰能力。加快推进国能生物发电厂搬迁。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完成国三柴油货车淘汰年度任务目标,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交通力量。围绕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并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煤炭、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水泥、砂石等大宗货物年运输量 150 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新(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到2021年底,完成兰陵金石、沂南港汇、临港疏港铁路建设任务。到2023年,沂水清沂山、临港如通、临港永锋3条铁路专用线基本建成,到2023年,铁路货运增加量超过30万吨,推动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
推广临沂国际国内铁路货运班列公铁甩挂多式联运作用,带动我市多式联运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动我市纳入《山东省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将我市打造成鲁南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到2023年,初步建成临沂济铁物流园、临沂公铁物流园等两大骨干型物流园区,形成“2+N”多式联运枢纽体系,基本建成陆路、陆海、和陆空三大多式联运通道。
二是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完成省下达的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目标。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国四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采取路面联合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大对道路行驶柴油货车检查力度。推进汽车尾气排放维修治理,到2023年,打造80家汽车尾气排放维修治理“示范站”。
三是推进交通用能清洁化。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增加公交专用道路段建设。到2023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比重达到6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12%,公交专用道增加到 100公里以上。持续大力推广新能源、天然气(CNG/LNG)等节能环保运输工具,积极倡导私家车等社会用车清洁化。
2018年我市实施四减四增行动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政策落实,保持了全市化肥使用量下降态势。2020年,全市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6.8%。主要做法有三方面:
一是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普及行动,推动增效减肥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积极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以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为主,按照成方连片、区位便利的原则,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45个,示范面积11万亩。通过政府购买、物化补助等方式,集中展示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按照“精、调、改、替”的技术路线,不断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累计开展土样采集3200个,化验分析25600项次,开展各类肥料田间试验133个,研究制定并发布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259个,发放技术培训资料和施肥建议47.45万份,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已达90%以上。总结推广了小麦、玉米、花生、大蒜、蜜桃、苹果等作物的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为农户科学选肥、购肥、用肥提供了信息参考。
二是大力倡导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推动替代减肥
先后在蒙阴县、沂水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建立有机肥替代核心示范区 3.85万亩,总结形成了轻简化田间堆肥技术,示范区累计堆肥还田14.1万吨,在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和田间试验示范,加大轻简化田间堆肥还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倡导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堆沤还田、田间堆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2020年全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 71.01万吨。开展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处理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 100%,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 86.79%。
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推动集约减肥
水肥一体化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的优势,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主要路径之一,2018-2020年,我们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先后实施了水肥一体化工程示范项目、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76万元,直接建设水肥一体化核心示范区1.5万亩,示范带动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49.2万亩,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已达87.99万亩,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任务目标。
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我们将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继续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2年,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8.88万亩,到2023年,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13.2万亩。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2023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2%以上,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527万亩。
二是大力提高有机肥用量。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肥、配方肥、果园种草和土壤调理剂,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到2023年,全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65万吨。鼓励各县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废弃物、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鼓励、推广兰陵县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微站点建设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202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1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
三是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选择畜牧大县和畜禽粪污资源量大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积极实施“农牧循环深化行动”,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就近还田、就地消纳,到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保持100%。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优先开展就地还田。到2023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不断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绿色生态用地质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