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计划建设 10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昨日,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河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全省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2022年将着力抓好9个方面重点工作。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2021
成绩来之不易
灾后重建加快推进。争取国家灾后重建财政资金4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300亿元,安排省级灾后重建资金200亿元,谋划推进1.4万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仅用2个月实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受损基础设施关键工程抢修完毕。
疫情防控网织密扎牢。保持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新冠疫苗接种1.9亿剂次。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郑州主会场活动,打响中原龙子湖全国“双创”品牌。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围绕培育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6项,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零跑腿、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到93.4%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高水平开放提质升级。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同比增长10%,中欧班列(郑州)开行班次、货值同比分别增长37.57%、41.22%,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药品进口试点获批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超过571所,义务教育“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新建202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月人均不低于570元、355元提高到不低于590元、377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39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022
抓好9个方面重点工作
扩需求强实体
推动64个10亿元以上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基站4万个、各类充电桩3万个以上、智能化示范煤矿5个以上;新增高速通车里程800公里、总里程在8000公里以上,推动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通运营,开工建设京港台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平漂周高铁、呼南高铁焦洛平段。
抓产业促转型
打造“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力争产业规模达7000亿元;优化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1~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打造洛郑汴濮“氢能走廊”;大力发展“区块链+”新型业态;探索开展量子安全政务、财政支付等应用;培育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企业各10家;争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选择10个重点领域建设1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建设10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50个智能车间、15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0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以上。
聚资源优生态
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实施“春笋”计划。
强中心稳县域
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持续放宽郑州中心城市落户限制;支持洛阳打造万亿级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加快郑州都市圈提级扩能,建成郑许市域铁路,开工建设都市圈轨道交通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郑开城际改造及开封古城段,加快“1+8”城市融合发展步伐。
稳粮食促振兴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亿亩。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
搭平台拓通道
加快建设自贸区2.0版;强化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开放龙头作用,加快9个功能性口岸建设;力争中欧班列开行2600班次、国际线路达到13条。推动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落地运营,全年新增20家海外仓。常态化运行郑州至天津、连云港、宁波、上海等地铁海联运班列。
推改革优环境
推进526个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任务,全面实行涉企证照电子化;创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区);完善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强保护治生态
实施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工程,完成9000亩湿地修复;新培育60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绿色园区。
兜底线惠民生
力争全年完成300万人次技能培训,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返乡创业15万人;新增10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