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德阳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的说明

(2021年12月28日)

靳 磊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现就《中共德阳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研究部署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的主要考虑

这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对我市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进行研究部署,有着重大的战略考量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从国省部署要求看,这是服务国家“双碳”和能源安全战略、展现绿色发展新担当的自觉行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求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以全会形式专门作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赋予德阳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使命,凸显出德阳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指明了方向。清洁能源装备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基础支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支撑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德阳作为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国机重装、东电、东汽、东方风电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在“双碳”背景下,抓清洁能源装备就抓住了德阳在服务和融入国省重大战略布局中的关键着力点。为此,市委以全会形式对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进行系统谋划部署,就是要在做好节能降碳“减法”的基础上,做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加法”,为服务国家“双碳”和能源革命战略、支撑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德阳贡献。

从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看,这是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培育增长新动能的主动选择。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发展,绿色低碳成为最显著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按照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将从现在的16%左右,提高到2025年的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根据国家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将新增超过7亿千瓦,其中预计新增水电8600万千瓦、风电2.1亿千瓦、光伏发电3.3亿千瓦、核电1900万千瓦、电化学储能3800万千瓦,直接拉动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2万亿元以上,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市场。同时还要看到,化石能源的退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根据这一要求,国家发改委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电清洁化改造规模将超过3.5亿千瓦。我们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把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作为着眼全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谋势之举,积极抢占“双碳”新赛道。

从自身基础看,这是补齐自身短板、提升产业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德阳能源装备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这是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核心支撑,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短板和不足。当前火电装备在我市能源装备产品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近年来国家严控煤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意味着未来火电装备新增需求将大幅下降,这对我市能源装备结构调整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同时,我市能源装备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配套率较低、关键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可控的原则,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提升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配套能力,提高清洁能源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水平,在若干领域形成领跑世界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才能不断夯实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基础、提升城市能级和战略位势。

总的来看,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是我市围绕“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国省有要求、发展有需要、德阳有条件,事关“国之大者”,是“省之大计”“市之至要”,必将为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决定》稿的主要内容及起草过程

《决定》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这一着力方向,形成了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总体谋划。起草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全局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对标国省战略需求、立足德阳比较优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实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二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注重以产业生态圈理念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聚焦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打造“五大中心”,着力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三是坚持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顺应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当下能干、当期见效的事情发力,更加注重谋划利长远、增后劲的基础性工作,以系统思维推进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决定》稿共7个部分、24条,分三大板块展开。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主要是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科学确立发展目标。第二板块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按照“五大中心”铺排架构,主要阐述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功能定位、实现路径、具体措施。第三板块即第七部分,主要阐述营造清洁能源装备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包括产业布局、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工作机制等内容。

为高质量起草好《决定》稿,市委成立了由我和光强同志任双组长的文件起草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专项规划,并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专题调研,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基础支撑。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按程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老干部、决咨委、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有关企业负责人等的建议,经市委常委会会议两次讨论研究,同意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关于发展目标。《决定》稿综合考虑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能源安全战略及我市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性目标,既有总量规模要求,也有质量效益要求,既有定性表述,也有量化指标,都是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提出来的。一是总产值的目标。《决定》稿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1000亿、到2030年实现2200亿的产值目标,这是在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装备产值500亿规模的基础上,分别按15%、17%的年均增速测算的。据行业分析,在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大趋势下,未来十年全国清洁能源装备发展速度、投资规模、新增容量有望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我市确定的增速契合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发电侧产业基础优势,不断培育壮大氢能、先进电网、储能等产业,随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密集落地、投产达效,预计我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2030年以后的五年,考虑到实现碳达峰之后能源开发利用将进入到一个发展的平台期,爆发式增长后逐步收敛,综合考虑将增速定在7%左右,到2035年达到3000亿的产值目标。二是企业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市清洁能源装备领域仅有国机重装1户百亿企业,但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订单以及企业自身“十四五”战略规划来看,东方风电、东汽、东电等产值超70亿元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期成长为新的百亿企业,加上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和企业,《决定》稿提出到2025年新增百亿企业4户以上。三是创新能力的目标。我市现有各类国省创新平台153个,考虑到党中央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创新投入将持续增加,创新资源布局将持续优化;同时,去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力争2022年央企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我市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2%。综合考虑,《决定》稿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省级创新平台300个以上,规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以上的目标。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德阳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充分把握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态势,充分体现了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内在要求,必将更好发挥目标导向作用。

第二,关于“五大中心”建设。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必须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具有市场控制力的产品品牌作支撑。《决定》稿立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提出打造“五大中心”功能定位,旨在通过核心技术“破瓶颈”、整机带动“强链条”、数字赋能“转方式”、工业强基“补短板”、集成服务“提价值”,显著提升我市清洁能源装备全球位势和发展能级。

打造世界先进的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中心,主要针对研发环节,其功能作用是汇集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持续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突破制约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我市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已形成由核心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位居全省第二,拥有“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成功研制“华龙一号”核电机组、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国之重器,具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需求和建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打造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载体。要坚持发展所需与创新所能相结合,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链接的“快车道”,通过装备创新研制带动工程性研发基础再造,让更多科技成果通过中试熟化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企业组织新装备研发、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等创新活动,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要把人才作为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企业家—高端创新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四级人才体系,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打造全球卓越的清洁能源装备成套和极限制造中心,主要针对生产制造环节,其功能作用是培育清洁能源装备核心产业链,提升极限设计极限制造极限安装能力。我市已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的现代能源装备工业体系,特别是成德高端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德阳的最大强项。要依托“国字号”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氢能、光伏发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兴领域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地标”。在“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链中,我市产品主要集中在电源侧,要积极培育氢能装备、节能装备、智能电网、储能装备等若干具有领先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星”产业集群。未来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关键在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要实施“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飞轮储能系列产品、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积极引进电力储能芯片产业。超大型和超重型装备的极限制造是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是铸造国之重器的“定海神针”。我市8万吨模锻极限制造能力全球第一,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了超大型锻压设备“有”与“无”的问题。要坚持将工业母机作为制器之器,不断提升超大型、超重型特种设备生产制造水平。首台套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对于促进重大装备持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由于缺乏示范应用场景,造成产品验证数据偏少、缺少运营业绩支撑,严重制约产品市场化推广。要制定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优势产品认定目录,健全首台套研制推广支持政策,推动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取得明显突破。

打造行业领先的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中心,主要针对数字化应用环节,其功能作用是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德阳数字经济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正加快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和“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赋能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解决方案。要实施“智能+”技术改造行动,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低成本、模块化、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要加快打造“5G+飞轮储能”“C2M智能制造”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设一批数字孪生工厂,显著提高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质量效益。

打造国内知名的清洁能源装备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给中心,主要针对产品配套环节,其功能作用是提高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配套能力,缩短供应链半径,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是整机的“脖颈”,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我市清洁能源装备主机、整机生产和极限制造能力较强,但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等工业底层结构支撑不强,零部件和原材料本地化供给不足40%,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控制力不佳,存在“卡脖子”风险。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通过基础产品和技术率先突破,推动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工程化产业化。要加强行业标准建设,鼓励链主企业积极参与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建立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管理等多维度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要针对产业配套方面存在的痛点和短板,支持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根植于本地的区域配套供应体系,大力推动区域内配套能力提升、区域外配套回流、产业链配套完善,力争本地化配套率达到60%以上。

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系统集成服务中心,主要针对制造服务环节,其功能作用是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实现制造到服务的延链拓链。德阳装备制造服务业务遍及“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机重装、东方电气、宏华石油等遍布全球的20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拓展全供应链、占据全价值链具有坚实基础。要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清洁能源装备领域“两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集成服务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推动单一产品制造者向整体方案解决者转变,塑造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整体优势,培育一批“研发+制造+运营”的世界级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要推动订单式生产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提高装备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和总装能力,加快向“系统集成供应商”和“成套设备服务供应商”转型。

第三,关于集聚发展和开放发展。集聚发展和开放发展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市清洁能源装备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跨区域产业协同和合作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既要坚持集聚发展,依托市内重点产业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规模集聚,又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区域间产业协同,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

集聚发展就是要引导产业集中布局,着力构建以德阳经开区为主,德阳高新区、天府数谷、凯州新城为辅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格局。其它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定位、错位发展,既不能一哄而上,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发展,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能观望懈怠、无所作为,要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并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强化战略协同、政策对接、平台互用,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的产业生态圈。对内开放的重点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合作,加大与东部地区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端应用端的协同力度,精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推动清洁能源装备“走出去”,提高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这次省委提出举办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并落户德阳,我们一定要当好东道主,加强谋划和准备,举办一届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化会议,带动全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

第四,关于强化服务保障。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好市领导联系指导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力量整合,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专人专职、专业专办、实体化运作的产业专班,具体工作由制造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要深化央地合作,健全政企联席会议、协同配合、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支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相关配套政策,在集群发展、创新发展、人才招引、财政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这次会议作为参阅资料一并印发大家,请大家认真讨论并提出意见建议。会后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市政府要尽快研究印发,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全会专题研究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问题,是以重点产业突破带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并不影响市委确定的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其他产业仍要按照既定部署,坚持集群、集聚、集约、绿色发展,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和“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要求,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