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崂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崂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 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起点
崂山区“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青岛高端产业引领区的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益,完成全区科学技术“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发展基础
创新能力实现领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基本形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8%,位居全市之首。“基础研究—产业化”全链条创新成果产出体系加速形成,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五项指标均居全省各区县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
科创平台加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在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批开展青岛市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青岛EDA中心、青岛市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公共研发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为区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及项目预研等服务。产业创新空间建设稳步推进,形成“科技园区—特色楼宇—产业飞地”的多类型空间载体,青岛国际创新园、院士智谷投入使用,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双创服务扩容增效。科技服务IP基本形成,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株洲路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检验检测服务集聚区,集聚SGS、华测检测等3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科技金融快速发展,青岛市科创母基金、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成功入驻,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资本运作、融资理财、投资管理等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孵化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总数突破40家,商务、投融资、培训、代理等孵化服务实现集成化发展,以智慧家庭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专业孵化载体加速涌现。创新产业扶持方式,将“拨款式”扶持升级为国有平台公司投资、财政资金股权直投、政府引导基金投资等方式,实现对硬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启动全省首个“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将企业政策资金兑现时限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营商环境优化明显。
创新主体发展活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全区累计培育7家独角兽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4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海信医疗、博益特等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备军”。龙头企业加速构筑产业生态圈,海尔、海信、特锐德、歌尔等大企业通过开放双创资源成为独角兽企业孕育池。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建成院士智谷等高能级人才载体,“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助力高层次人才内部培育,“产业巨峰人才引进计划”发挥企业引才自主性,通过打造“人才公寓+家庭医生+子女就学”组合拳,实现人才安居乐业。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慧产业生态架构日渐清晰,大数据云计算集聚了中科曙光、东华软件、大快搜索等重点企业,人工智能涌现出博云视觉、声智科技等企业,卡奥斯、海纳云、日日顺、聚好看、能链集团等企业深耕工业互联网、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数字文娱、智慧能源等赛道。虚拟现实产业形成全国最完备的产业生态之一,集聚了歌尔科技等龙头企业。“青岛芯谷”建设初显成效,拥有歌尔微电子、大唐半导体、核芯互联等总部企业,MEMS赛道特色显著。智能制造在仪器仪表、海工装备、智能电网等领域形成优势,盛瀚色谱等头部企业深耕垂直领域,特锐德、汉缆、特来电共同构筑智能电网全生态。生物医药产业多领域布局,海洋生物制品拥有博益特等龙头企业,黄海制药、杰华生物在心脑血管、抗肿瘤、乙肝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医疗器械数字属性突出,涌现出海信医疗、海泰新光等重点企业。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与国内同类科创中心相比,崂山区仍存在四方面不足:一是开放创新活力有待激发,大中小企业及多元创新主体间协同融通不足,创新创业载体联动发展有待深化。二是创新载体能级有待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育成与人才培养功能需要优化,孵化载体定位模糊、功能趋同,增值服务能力偏弱。三是创新生态培育有待优化,服务平台相互独立,政策灵活性不足,开放应用场景探索不够。四是创新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方参与的科技治理模式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与产业转型的引领力不突出。
二、面临环境
放眼全球,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关键。新冠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数字经济在经济复苏中表现抢眼,伴随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级、产业级数字经济场景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加速变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贸易摩擦推动全球科技竞争向前端转移,“硬科技”成为新产业孕育的动力源泉,场景验证为科技创新提供集中爆发空间。在此背景下,崂山区应紧抓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推动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与民生应用。
站位中国,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伴随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集聚创新资源、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崂山区应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融入区域开放创新发展浪潮中,加快布局高端平台、培育科技企业、汇聚创新人才、优化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立足区域,山东正全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通过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来为新旧动能转换探索重要经验。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将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黄河流域新兴产业策源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青岛围绕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建设数字青岛。在此背景下,崂山区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根植崂山,伴随“战略北进”全面启动,崂山区发展战略重心由金家岭片区稳步、有序向北推进,高质量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城市发展层级全面提升。产业集聚、楼宇经济、重大项目、营商环境、城市品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七大行动”推进崂山再次创业全面起势,需要崂山区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创新生态来夯实发展根基。在此背景下,崂山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城市治理与美好生活,全面支撑崂山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
第二章 开启建设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青岛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新要求,立足市委对崂山提出的“五个区”目标定位,夯实创新空间的保障作用、凸显创新要素的支撑作用、释放创新生态的赋能作用、发挥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最完善、未来新兴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为崂山区突破战略北进、深化再次创业,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贡献科创力量。
二、战略定位
站在崂山区战略北进、再次创业的新起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及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趋势,通过推进科产城人融合、集聚科教智力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将崂山区建设成为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
——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以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走向居民生活、赋能城市建设,以场景创新为核心,依托科技园区、特色楼宇、科创社区与城市景观等空间载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交织,成为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
——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以强化技术供给为主线,坚持源头创新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核心,依托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形成科创平台最高端、科技企业最活跃、创新人才最密集、产学研合作最紧密的发展格局,创新能力与产出效率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
——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主线,坚持硬件设施与软性服务两手抓,以提升“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服务供给质量为核心,依托开放创新与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形成科技服务最健全、营商环境最优质、科技治理最高效、创新氛围最活跃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
——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以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为主线,坚持面向城市战略需求与未来场景应用,以“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为核心,依托“1+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形成新赛道最具影响力、新场景最具想象力的发展格局,产业产出效率达到国内发达城区水平,成为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内一流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建成,崂山区成为立足青岛、领跑全国、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
未来新兴产业全面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命健康产业链条加速贯通。到2025年,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崂山区的地标产业,智能制造特色赛道在全国形成影响力,生命健康产业实现高端化、特色化和数字化发展。
创新要素主体全面聚合。科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梯队基本形成,多元化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到2025年,累计培育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20家。
科技创新生态全面优化。科技服务专业化与精准化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治理创新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0件。
科产城人融合全面显现。“三区联动”的崂山创新谷基本建成,松岭路科技研发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商业居住和场景创新功能持续凸显,建成崂山区科教产融合园区。
表2-1 崂山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1 |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家) | 484 | 650 |
2 |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 520 | 800 |
3 |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6 | 12 |
4 |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数量(家) | 9 | 20 |
5 |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8% |
6 |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 | 60 | 100 |
7 | 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件) | 72 | 120 |
8 | 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85.5% | 80%以上 |
第三章 建设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
坚持科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构筑以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的高质量全域科创中心,通过布局一批科技园区、特色楼宇与科创社区,将崂山区建成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
一、构筑联动发展的全域科创中心
以全域创新为核心,推进崂山创新谷、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
推进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崂山创新谷重点承担崂山区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策源功能,为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提供产业应用技术供给。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重点承担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化科技与金融服务。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为科技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方案、新技术的场景应用试验场。
推进科技赋能城市发展。搭建崂山城市场景机会清单信息平台,围绕园区、社区、商业、旅游、交通、医疗、教育等场景,定期面向全球征集新技术与新产品场景落地方案,为企业创新提供“真实试验场”。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经过市场检验的应用场景创新成果给予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创新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支持日韩企业参与5G基站、IDC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打造融合互补的崂山创新谷
整合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特色楼宇、科创社区等多类创新载体与创新主体,打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生成”的创新链条,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三区联动”的空间格局,打造中国北方知名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化地与应用地。
松岭路科技研发区。以松岭路沿线区域为核心,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驻区高校,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海信、中科曙光等全球研发中心,青岛微电子产业园、院士智谷等科技园区,重点承担崂山区应用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打造创新主体密集的科创大走廊。
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以科苑纬四路至科苑纬一路片区为核心,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产业形态和城市形象蜕变。依托青岛国际创新园、海尔云谷等产业园区,海尔等重点科技企业,华测检测、中天智诚等服务机构,重点承担崂山区科技企业孵化与新兴产业育成功能,打造产业发展活跃的产业隆起带。
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以沿张村河两岸整体改造为契机,以科技赋能城市生活为理念,为区内人才提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适宜空间。分批分类建设集居住、商贸、商务、社交、景观等多重元素于一体的品质居住区、现代商务区、活力商业区,重点承担崂山区城市级与生活级场景创新功能,打造科产城人融合的双创活力湾。
图3-1 崂山创新谷空间布局图
三、建设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园区
建设科教产融合园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实施校地融合示范、科创平台增效、产业园区提质、科技企业倍增、体制机制优化“五大重点工程”,实现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贯通。通过进一步壮大头部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学科建设的样板区、新研发组织的示范区、新赛道培育的引领区。
建设新型产业园区。推进青岛微电子产业园、巨峰科技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园区数字化升级行动,在区内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布局5G、IPv6、IDC、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新一代智慧园区,鼓励区内产业园区开放内部管理、出行、安防、服务等场景,支持园区内企业为园区运营提供新场景方案。加快莱西高科技工业园巨峰产业化基地与平度市“飞地”项目建设,支持海尔、歌尔、特锐德等龙头企业利用产业飞地延伸产业链。
发展特色产业楼宇。围绕微电子、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依托科苑经七路沿线,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类特色楼宇。围绕数字医疗、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可满足企业小试、中试等环节的工业楼宇,推进“工业上楼”。依托澳柯玛智能产业园、株洲路沿线,加快集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态,建设一批高端服务业特色楼宇。依托特色产业楼宇,吸引有雄厚实力的高等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到2025年,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载体空间面积稳步增加,产业园区、特色产业楼宇加速建成。
专栏3-1:科技创新园区重点项目 |
青岛微电子产业园、巨峰科技产业园、蓝天航空科技产业园、东华软件全国副中心、巨峰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等。 |
第四章 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
坚持高端创新创业要素驱动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为核心,通过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培育高科技企业梯队、聚焦高层次创新人才,将崂山区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
一、强化高精尖技术供给
信息技术。凸显信息技术跨界应用属性,打造“数据资源—技术应用—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链。大数据云计算重点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进工业数据建模分析、工业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开发。人工智能重点关注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等技术创新方向。虚拟现实重点推动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攻关。微电子重点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与先进封测能力,加快触觉传感器技术攻关。物联网重点提升采集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超高清视频领域重点突破编解码技术。
表4-1 信息领域部分关键技术方向
领域 | 关键核心技术 | 本地创新主体 |
大数据与云计算 | 海量数据存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集群资源调度、计算资源虚拟化、docker容器技术、调度编排技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 | 中科曙光、东华软件等 |
人工智能 |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多模态数据理解、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设计、智能视觉感知、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 | 图灵科技、中译文娱等 |
虚拟现实 | 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传输分发和自然显示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歌尔科技等 |
微电子 | 数模混合电路、存储器嵌入、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技术;多芯片封装、系统级封装、晶圆级封装、板级扇出型封装、电磁屏蔽等封装技术,电、热、声、磁、光、机械等关键性能指标测试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歌尔微电子、大唐半导体、核芯互联等 |
物联网 | 无线射频辨识、超音波感测,NFV、Zigbee、NB-IoT等传输技术 | 卡奥斯、中科金通等 |
超高清 视频 | 采集摄录(CMOS芯片、镜头、系统集成、画面矫正、感光范围)、编辑处理(非线性编辑、编解码、AR、CG)、传输播出(编码、转码、分发、加扰加密、有线无线传输)、终端呈现(解码、解密、HDR、画面优化、渲染计算、显示面板)等 | 海信、海尔等 |
制造技术。发挥智能制造产业基底作用,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引领力。智能仪器仪表领域重点开展测量仪器、色谱仪器、智慧能源仪器核心技术攻关。海工装备重点突破海工装备系统、智能船舶等领域核心技术,开展水下连接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智能装备重点提升基于无人场景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表4-2 制造领域部分关键技术方向
领域 | 关键核心技术 | 本地创新主体 |
智能仪器仪表 | 光谱测试分析、在线监控检测、质谱分析、光电传感等 | 海威茨、乾程科技、盛瀚色谱等 |
海工装备 |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导航定位定向、船舶电子、海洋防腐材料、压载水处理、通信导航、海底观测等 | 杰瑞自动化、双瑞海洋等 |
智能装备 | 机器人运动控制、人机交互、协同作业、自主定位导航等 | 宇方机器人、海通机器人等 |
生命技术。培育海洋特色IP,打通“生物—医药—医疗”的技术创新链。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突破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创新生物药研制技术。海洋生物应用重点提升生物糖、海洋生物材料的技术开发能力。健康服务重点提升医学显示、体外诊断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表4-3 生命领域部分关键技术方向
领域 | 重点方向 | 本地创新主体 |
生物医药 | 海洋药物筛选,海洋药物基因工程,抗体/多肽-小分子偶联、生物大分子纯化、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可规模化技术,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技术 |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杰华生物等 |
海洋生物应用 | 生物糖、生物材料等制备 |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博益特等 |
健康服务 | 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等精准化技术 | 海信医疗、海泰新光、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等 |
能源技术。发挥崂山区新能源新材料源头创新优势,新能源领域重点提升高效清洁能源、生物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供给能力。新材料领域重点提升微电子、智能电网等下游领域材料保障能力。节能环保领域增强环境治理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供给能力。
表4-4 能源领域部分关键技术方向
领域 | 重点方向 | 本地创新主体 |
新能源 | 石化炼制技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高效太阳能利用、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分子微生物工程领域嗜热微生物的多糖降解酶催化技术、微藻生物育种与采收等技术 | 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 |
新材料 | 纳米材料、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轻合金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等制备工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
节能环保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土壤修复、废水废气处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节材技术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冠中科技、国标环保等 |
科技惠民。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控、靶向治疗等精准医疗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区内人口健康水平。聚焦海洋等重点领域,推进卫星定位、通信导航等技术应用。增强农业生产安全保障能力,聚焦优质品种选育、数字农业、农机装备与设施、绿色生物农药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产业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安全生产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新技术在生产、检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表4-5 科技惠民领域部分关键技术方向
领域 | 重点方向 | 本地创新主体 |
人口健康 |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机制与预防研究、干细胞治疗、靶向治疗、AI辅助治疗等精准医学、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 |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等 |
海洋 | 卫星定位、通信导航等技术 | 杰瑞自动化 |
农业科技 | 智能化设施栽培、海产品养殖与深加工、作物水肥农药高效利用、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等 |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罗素生物等 |
城市安全 | 充电行业支付安全、计费安全、充电安全技术、数字化重特大事故防控技术、智慧城市安全预警系统、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 特锐德、云天励飞、海信网络、山东能源研究院等 |
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提升科创平台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支撑服务功能,形成“科学装置+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开放创新平台”的科创平台群落。
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推进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基地暨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建设,集聚先进计算产业。争取“蓝色药库”列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参与青岛海洋科学考察船队与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崂山力量。
组建实验室群落。建设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推进能源大数据、微生物组探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及公共测试分析平台建设。围绕计算资源虚拟化、神经网络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近眼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联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科曙光、歌尔科技等多方主体,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背后理论瓶颈的重大突破。
建设多类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山东能源研究院(一期)、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海尔卡奥斯、歌尔、特锐德等龙头企业,联合区内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持续拓展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功能。鼓励区内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布局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家用电器领域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场景技术等突破。推进声智科技“声与智能融合技术研发基地与产业应用示范中心”、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到2025年,累计拥有20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专栏4-1:科创平台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
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基地暨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山东能源研究院(一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 |
三、培育高科技企业梯队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作用,形成“高科技+高成长”为核心的科技企业梯队,“平台型企业+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群体。
集聚科技型企业。实施“崂山金种子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崂山金种子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重点提供场地空间、创业辅导、商业模式验证、市场开拓和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实施“崂山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开展创新积分制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精准画像,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快辅导规上工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培育高成长企业。优化“崂山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持续开展高成长企业挖掘、遴选、研究、发布与服务工作,打造高成长企业发展标杆。提升高成长企业精准化服务能力,重点支持高成长企业场景创新、商业模式验证与人才引培。定期组织高成长企业资本对接会、高端创新产品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加大对高成长企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宣传推介。
壮大龙头企业。发挥海尔生态圈带动作用,鼓励其持续开放创新、孵化、资本、供应链等生态圈资源。培育行业垂直型平台型企业,鼓励海信、歌尔、特锐德等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开放供应链与技术创新资源,采用内部孵化、技术并购等方式培育中小微企业。加速区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进程,培育一批高科技头部企业。
到2025年,形成高科技企业与高成长企业两大梯队,累计培育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认定650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2家。
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力,加快形成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产业技术人才等构成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开展“崂山英才集聚计划”。优化《崂山区关于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办法》,支持中科曙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海通机器人省级院士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鼓励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省泰山学者来崂山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广柔性引才方式,支持企业、高校院所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引进、团队注册等方式借用外脑。鼓励区内企业与科研院所辅导、推荐内部产业人才、高层次人才申报更高层次人才。
开展“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发挥青岛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人才培养功能,围绕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方向,支持驻区高校与龙头企业采用理事会、管委会等方式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面向全区开展重点产业创新人才需求调研。设立杰出青年人才培育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产业应用人才。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公益性创业学院,鼓励青年人才在崂山区创新创业。
实施“崂山人才怡居工程”。构建涵盖高端猎聘、人才评估、项目申报、人才培训、资源对接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依山伴城、中联创智天地等项目人才公寓与社区比例,重点在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规划建设集居住、消费、社交、创业等于一体的人才主题社区。试点降低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居留门槛。支持第三方机构牵头成立人才俱乐部,为区内人才提供岗位对接、职业交流、路演辅导等活动,活跃人才交流氛围。
到2025年,形成“工匠人才—青年大学生—高层次人才”金字塔型人才梯队。
第五章 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
坚持营造最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以高质量科技服务供给为核心,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创新、实施高效率科技治理,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将崂山区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
一、供给高质量科技服务
以提升“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服务供给质量为核心,加快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全体系服务业态。
畅通技术转移转化渠道。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集群化落地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把握好成果转化方向,确定好成果筛选标准,重点在信息对接、项目挖掘、联合评估、分类推进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成果筛选的有效机制,争取实现五年裂变。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与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鼓励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通过协商谈判、技术交易市场挂牌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改革。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发布“卡脖子”技术需求清单,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加快职业技术经理人培养,鼓励高校院所内部科研人员转型技术经理人。引导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面向胶东经济圈开展技术熟化服务。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专利运营转化,推进区块链在作品确权、侵权检测中的应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搭建崂山仪器设备共享云平台,整合高校院所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提供委托研发、仪器租用等服务,鼓励青岛EDA中心等服务平台探索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
实施创业载体提质工程。动态管理孵化载体,构建包含在孵企业、企业存活率、毕业企业数量等在内的孵化载体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推广滚动开发模式,引导毕业企业入驻澳柯玛智能产业园、昌盛新兴产业园等专业园区。鼓励特锐德、歌尔微电子、蔚蓝生物、中科曙光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聚焦智能家居、生物医药、数字医疗等领域,布局专业型加速器与中试基地,鼓励加速器建设共享实验室、共享生产线等共享设施。建设崂山区新物种培育中心,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管理与创业文化研究等活动。
释放科技金融服务效能。用活用好科创母基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产业引导子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模式,加快推出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产品。探索科技信贷综合风险补偿新模式,加快设立科技支行,推广“投(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持续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发挥国有平台公司、财政资金股权直投、政府引导基金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加快引进与培养金融辅导员,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金融服务。
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质量。加大创新券使用力度,支持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申请列入市创新券服务机构名录,鼓励区内科技企业利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优化“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压缩政策兑付时限。依托区内官方公众号等新媒体,实现区内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等相关政策及时推送,强化政策宣传。
到2025年,实现科技服务、孵化服务、资本服务、政务服务融合联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0件。
专栏5-1:科技服务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
崂山仪器设备共享云平台、专业型加速器与中试基地、崂山区新物种培育中心等。 |
二、推进高水平开放创新
发挥崂山区处于“双循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科技招商与科技交流活动营造优质创新环境。
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进海尔物联网全球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微电子、生物药等细分领域,引进或共建龙头企业研发总部与研发中心,加大设备投入、科研用房等支持力度。鼓励烟台、潍坊、威海等胶东经济圈龙头企业来崂山设立研发总部。聚焦日本、韩国、以色列、“上合”组织成员国,搭建具备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基金等功能于一体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深入开展科技招商。依托长城战略咨询、创业黑马等平台,聚焦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等创新高地,定期举办新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对接会。围绕人工智能、微电子、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探索“人才+成果+基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鼓励高端人才、高端团队创新成果在崂山转化。发挥崂山区智能制造、医疗、文旅、教育等资源优势,通过开放智慧工厂、智慧医院、智慧景区、智慧校园等场景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
打造双创活动高地。提升崂山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会、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活动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产品展示的交流平台。鼓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青岛星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等主体牵头组织科技创新交流大会、学术沙龙。联合第三方机构,持续举办创客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对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到2025年,开放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研发总部与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形成国际影响力,创新创业氛围不断优化。
专栏5-2:开放创新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
海尔物联网全球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 |
三、实施高效率科技治理
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主体力量,采用新型产业组织方式,提升科技治理的专业化与精准化水平。
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探索在有条件的科研项目中实行经费支出负面清单管理,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建立企业紧缺特殊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对企业、高校院所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驻区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广第三方评价,以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孵化载体为试点,将评估结果作为其获得补助、奖励、退出的依据;对区内重点人才项目从立项、资金使用到社会效益进行全周期评价。
探索新型产业组织方式。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依托声智科技、海信医疗、海泰新光等主体,成立崂山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与崂山数字医疗产业联盟。积极探索业界共治模式,支持区内产业联盟、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组织参与区产业规划、政策制定、重点项目评估等工作,为区内重大战略及决策建言献策。
第六章 建设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
坚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战略部署,把握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构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智能制造与生命健康为两翼的千亿级“1+2”新兴产业体系,将崂山区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把握IT时代向DT时代转型发展趋势,培育以工业互联网为牵引,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微电子为特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支撑,贯通“资源—技术—产品—服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生态。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实现显著提升,成为崂山区的地标产业。
——工业互联网:提升崂山工业互联网产业IP引领力,构建“感知—网络—决策—执行”全产业生态。工业PaaS领域,强化卡奥斯、中科金通等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建设优势,依托能链集团油电一体化、特来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网能源管理、宏大纺机远程运维、品物科技全球优鲜等平台,在能源、纺织、商贸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SaaS领域,依托鹏海软件、奥利普自动化等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拓展面向物流、零售、教育、文旅等领域的行业垂直型和以CRM、HRM、OA协同等为代表的业务垂直型SaaS。场景应用领域,形成“双跨平台—行业级平台—企业级平台”全梯队,在数字工厂、无人工厂等场景催生一批典型案例。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备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区。
——智能家居:重塑崂山智能家居产业影响力,加快贯通“硬件产品—平台系统—细分场景”全产业链,推进智能家居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迭代升级。依托海尔、海信等平台型企业,不断壮大全屋智能家居产业生态。依托易来智能、卫玺智能、雷神科技等企业,拓展照明、卫浴、娱乐等垂直赛道。依托海尔、海信系技术研发企业,为智能家居行业提供底层平台技术支撑。到2025年,智能家居产业形成全国影响力,全屋智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虚拟现实:围绕虚拟现实硬件终端、软件、内容制作及应用等环节,加速构建“硬件—软件—应用”产业生态。支持歌尔科技等企业做强核心零部件及VR眼镜、3D影视设备等整机产品。强化操作系统软件及工具软件支撑。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建筑、医疗、商贸、文旅等行业级场景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支持聚好看围绕家居场景做大做强。到2025年,虚拟现实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微电子:加快形成“设计+封测”双轮驱动模式,有序布局半导体材料研发,支撑青岛芯谷建设。依托歌尔微电子、核芯互联、矽昌通信等企业,强化MEMS、MCU等优势,拓展电源芯片、通讯芯片、AI芯片等细分领域。依托歌尔微电子封测项目建设,提升封测保障能力。到2025年,微电子设计与封装测试领域在长江以北形成影响力,MEMS、MCU等特色赛道加速形成。
——大数据云计算:打通“基础设施—分析处理—场景应用”全产业链条。依托网信信息等企业,强化存储设备、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领域资源保障能力。依托卡奥斯、中科金通等企业,增强PaaS的开源与服务支撑能力,加快高效能PaaS与高控制PaaS联动发展,加强数据采集、清洗、分析能力建设。依托腾信汽车、飞熊领鲜、家哇云等企业,加快拓展汽车服务、人力资源、生鲜电商、物流等垂直赛道。依托竹云科技,推进数字身份国际研究院、可信云身份服务中心、硬件实验室等建设,助力智慧城市、企业智能化安全管理。到2025年,数据资源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数据解决方案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打通“算法算力—场景应用”产业链条。依托云天励飞、大快搜索等企业,提升行业级算法,加强人工智能软件创新能力。依托海信网络、建投数据、日日顺供应链、青鸟软通等企业,发展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养老等特色赛道。到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赋能作用不断显现,“AI+”特色赛道规模显著增加。
二、智能制造
把握装备制造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新趋势,打造以智能电网为特色,高端装备为核心,仪器仪表为支撑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智能制造发展优势日益明显,特色赛道在全国形成影响力。
——智能电网:打通“输变电—用配电—能源调度”的智能电网全链条。输配电领域,依托特锐德、英利达、汉缆股份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化高压电器设备、智能化监测诊断系统等关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以及超高压交联电缆、海底光纤复合电缆、风力电缆等细分领域。充电桩领域,依托特锐德生态圈企业,加快发展超大功率直流快充、无线充电与小功率直流充电等前瞻产品。能源调度领域,依托能链集团等企业,发展能源调度平台与系统。到2025年,智能电网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IP。
——高端装备:壮大海洋装备规模,依托杰瑞自动化、双瑞海洋、海德威等企业,重点发展卫星定位导航设备、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等。智能装备领域,依托宇方机器人等企业,加快培育AGV、工业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环保装备领域,依托双瑞海洋、国标环保、冠中生态等企业,加快发展水处理、大气监测、生态治理等环保装备,推进环保装备企业向“装备+工程+服务”升级。到2025年,形成以海洋工程装备为特色,工业机器人与环保装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仪器仪表:以智慧表计、色谱仪器优势领域为重点,做优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智慧表计领域,依托海威茨、乾程科技等企业,发展智能水表和智能电表,推动MEMS、FRAM等产品方案在智慧能源仪器仪表中的应用。色谱仪器领域,发挥盛瀚色谱在离子色谱高效分离上的技术优势,推进色谱仪器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仪器仪表优势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产品技术创新能力领跑全国。
三、生命健康
围绕面向人民健康的创新要求,凸显海洋特色,打造以医疗器械为引领,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为特色,健康服务为补充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特色化与数字化发展。
——医疗器械:加快形成“医疗设备+医学影像+智能终端”的产品矩阵。医疗设备领域,依托海泰新光,重点发展医用内窥镜器械、荧光滤光片、准直/聚焦镜等细分产品。医学影像领域,依托海信医疗,发展AI医学影像产品和多功能医疗机器人,培育彩色超声设备、8K超高清医学影像显示设备等整体解决方案。医疗终端领域,依托未来医疗,聚焦呼吸系统等慢性病,重点发展健康管理软件、远程监护系统、智能移动医疗终端、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创新产品。到2025年,数字医疗赛道形成全国影响力,涌现一批高价值科技型企业。
——生物医药:推动生物药和化学药双轮驱动,延伸布局CRO、CMO、CDMO等特色服务业态。生物药领域,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杰华生物等企业,加快布局海洋创新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药物等细分赛道。化学药领域,依托黄海制药等企业,重点发展抗感染、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等领域化学仿制药品。加快发展医药外包服务,依托普瑞盛,发展药品注册服务、临床试验管理、药品研发数据管理等服务业态。到2025年,生物药在细分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化学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医药外包服务业态不断丰富。
——生物制品:生物材料领域,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蔚蓝生物等企业,加快发展生物糖、生物酶等产品,推进壳寡糖、壳多糖在医药、食品、日化等领域应用。保健品领域,依托康伦生物、优度生物等企业,发展功能性保健品与海洋化妆品。到2025年,生物制品海洋特色鲜明,在生物酶、壳寡糖等领域形成技术引领力。
——健康服务:加快形成“体外诊断+在线医疗”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体外诊断领域,支持金域医学开展独立医学实验室布局,围绕生育、肿瘤、遗传病、传染病等提供整体诊断服务;依托塞力斯医疗、瑞斯凯尔等企业,提升体外诊断发展水平。在线医疗领域,引导海信医疗延伸AI医学影像产业链,发展线上医学影像平台与智能化诊断服务;依托平安好医生,培育“问诊—处方导入—送药”一体化服务业态。到2025年,健康服务新业态日益丰富,精准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第七章 强化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能力,整合全区各类要素资源,促进科技、产业、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规划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规划实施。
二、推进规划落地
对规划确定的指标、项目、重点任务等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分工。各责任部门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形成重点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在全区科技创新领域形成自觉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
三、强化考核评价
完善创新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健全科技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科技创新规划的中期评估、专项监测与跟踪分析,为规划的动态调整和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四、营造浓厚氛围
培育创客文化,鼓励各行各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和全社会创业激情。厚植创新文化,通过宣传科技创新人物,展示崂山区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八章 2035年跻身高水平国际先进创新城区
在实现“十四五”目标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再奋斗十年,到2035年,前沿科技攻关实现突破、开放创新格局日益凸显、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激发、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高端新兴产业引领全国,崂山区跻身高水平国际先进创新城区。
一、前沿科技攻关实现突破
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电子等领域海量数据存储、自然语言处理、脑电波交互、数模混合电路等关键技术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超高清视频、边缘计算、量子信息、通信导航等未来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加速突破。超高清领域在高动态视频技术方面形成影响力;边缘计算领域海量联接与自动化运维、分布式存储与计算等核心技术形成影响力;量子信息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形成影响力;通信导航领域在抗干扰导航、高精度原子钟等领域实现突破。
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领域光谱测试分析、在线监控检测、质谱分析、光电传感等关键技术开始引领行业发展。海工装备、智能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海工装备领域水下连接器、深远海信息传输、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场等成为突破重点;智能装备领域协作机器人、情感机器人等主流产品实现商业化,智能交互技术、情感识别技术加速突破。
生命技术。生物酶、多糖制备等技术形成全球影响力。医药与基因研究主攻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与遗传细胞等关键技术。医疗器械领域在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新一代基因测序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临床医学与健康领域在再生医学、微生物组、新型治疗等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微藻生物育种及采收等取得突破。新材料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等方向,在新型储能与动力电池材料、氢能产生与存储关键材料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
二、开放创新格局日益凸显
松岭路科技研发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策源地。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等全面建成,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化应用形成全球影响。海信、中科曙光等全球研发中心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方向。高端科技园区相继建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总部、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加速向松岭路两侧集聚。松岭路科技研发区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功能齐全、创新主体密集的科技创新谷。
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成为全国新兴产业尖峰地。株洲路城市更新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全国示范,科产城人融合特征明显。特色产业社区、复合型产业园区等多功能特色载体类型丰富,成为北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楼宇集聚区。建成一批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为代表的商务型楼宇,全球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加速集聚。大孵化格局成为全省样板,平台型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孵化与科技园区建设形成示范。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特色园区与专业楼宇沿株洲路区域集聚,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隆起带。
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成为双创活力地标。张村河两岸高端住宅、高品质人才公寓和主题社区相继建成,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加速集聚。商业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商务服务、商贸餐饮、金融服务高端业态加速入驻,建成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综合体。数字技术充分赋能生活、消费、娱乐等场景,科产城人融合双创活力城初步建成,成为青岛市融合居住、商务功能,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地标。
各具特色的具有未来感的科技产业园区初步建成。传统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部完成,产业园区成为新赛道、新场景、新物种的重要策源地。崂山区科教产融合园区成为全国样板,科学策源、技术发源、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日益凸显,高能级科研机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精尖科研团队与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国内一流的产业创新创业中心基本建成。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与崂山区科教产融合园区实现双区联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峰论坛、国际赛事、双创活动实现常态化举办,崂山区加速向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人文生态优质、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创新城区迈进。
形成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融入胶东经济圈发展,深度参与胶东五市半岛科创联盟建设,共同打造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崂山区同胶东经济圈主要区县形成创新资源流动、产业链精准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崂山区龙头企业总部集聚地地位凸显。同国内创新高地科技合作日渐紧密,技术联合攻关、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成为国际科技产业交流会客厅。国际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围绕日本、韩国、上合组织成员国,区内龙头企业国际布局步伐加快,一批具备企业孵化、投资等功能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成,崂山区成为海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面向全球的人才遴选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加速构建,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开放,海外引才方式更为灵活,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签证、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及领军人才。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生物科技等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地标性活动,集聚一批符合崂山产业发展方向的海外创新人才与优质项目。
三、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激发
创新创业共同体加速集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由龙头企业牵头,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群落基本建成,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格局。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科技企业充分参与行业前沿技术创新与重大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企业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高端化的主力军。
开放创新平台效能凸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家庭产业技术创新源头。围绕北斗导航、边缘计算、医学影像等重点细分赛道,建成一批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开放创新平台,实现硬件设备开放共享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形成示范。区内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完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科技研发服务合力,科研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围绕超高清视频、量子信息、基因治疗等重点攻坚领域,建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具备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自主权,以任务为导向的经费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建成。
高成长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建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培育功能突出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与新物种企业培育中心,通过开展专业化培育服务,实现区内瞪羚独角兽企业群体爆发式增长。围绕科技型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分层分类支持政策包,区内“创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梯队基本形成,形成高成长企业引进培育的“崂山模式”。
大企业平台化成为全国样板。海尔生态圈实现全产业体系覆盖,生态圈内部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全球影响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生态圈发展基本成熟,生态圈内部科技型企业与高成长企业成为全区创新主力与细分赛道国内领军企业。海尔、海信、特锐德、歌尔等成为充分参与创新创业的平台型企业,专业技术过硬、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形成“崂山经验”。
上市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通道更加顺畅,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加速作用日渐显现。企业创新积分制度管理模式运作成熟,实现对区内企业群体画像的精准刻画和政策的精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高水平人才队伍日益壮大。骨干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速涌现,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成为区内创新创业主力军。人才招引政策持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型青年人才加速集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青年人才集聚新高地。柔性引才机制日渐成熟,企业、高校院所借助“外脑”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不断创新。区内高校院所围绕边缘计算、海工装备、海洋药物等细分领域建成国内一流学科,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源头创新型人才。区内普通本科高校加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现代产业学院、校地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全国样板。人才激励机制更加灵活,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才的自主认定。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成为区内人才评价的重要参与者。
四、创新创业生态全面优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科创母基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细分赛道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活跃,在科技企业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效能充分释放,成为企业融资重要来源。国有平台公司资本运作模式成熟,成为支持区内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创新,供应链金融高速发展,围绕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精准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大应用场景为驱动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加速构建,企业等技术需求方成为项目凝练和设计的主导参与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充分下放,对由财政资金支持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研成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和备案。高校和科研院所转移转化实现自主实施,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技术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线上、线下技术交易运作成熟,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形成规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加高效。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突破。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深入推进,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向优质创新主体和团队汇聚。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体制初步构建,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得到深度落实。新型研发机构活力实现充分释放,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实现对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稳定的科技项目和经费支持。第三方机构充分参与区内科技创新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评估工作。
科技中介服务实现集群化发展。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领域,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成为地标性科技服务IP。产业联盟、科技类行业协会、第三方智库机构充分参与全区科技创新治理,诞生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化科技智库。
五、高端新兴产业引领全国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崂山的地标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形成全球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争取全球话语权。微电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MEMS等细分产品竞争力国际领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构筑完备产业生态。超高清视频、北斗导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超高清视频领域,芯片、网络传输、显示面板等设备加速迭代升级,集聚一批分发网络提供商与运营服务商;北斗导航领域,导航芯片、高精度航迹测量设备、系统与运营平台等全产业链创新产品持续推出,在海洋地理信息、智慧城市治理、能源调度等细分赛道形成优势。
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形成全国影响力。智能电网具备全球竞争力,高端智能电网成套装备、智能微电网成套设备等输配电设备持续推出,“桩联网”全面建成,形成一批充换电、储能、电池再利用等国家、行业标准。高端装备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船舶海工装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全自动化码头作业装备、海上油气开采加工平台等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协作机器人、情感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
生命健康特色赛道引领行业技术变革。数字医疗器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IP,医学显示器、超声设备、数字化成像、磁共振诊断仪等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医疗机器人、3D创新影像设备快速布局,集聚一批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健康管理设备企业。创新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首创的蛋白药物、疫苗、抗体药,聚焦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适应症的化学原研药取得突破,CRO、CMO、CDMO等医药外包服务业态加速集聚,成为北方具有影响力的医药外包服务产业高地。
未来产业加快前瞻性布局。瞄准世界前沿科技,边缘计算、AI芯片、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边缘计算领域,云计算重点企业实现边缘侧下沉,形成云衍生边缘计算发展路径,开发出一批轻量级PaaS、SaaS产品与服务。围绕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全场景,AI芯片规模不断壮大,GPU、FPGA、ASIC等细分产品形成影响力。量子通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政府、企业等通讯内外实现量子通信局域网、城域网全覆盖,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量子信息设备研发与生产得到充分发展。生物科技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在肿瘤诊断治疗、活性细胞器官打印等场景得到充分应用,涌现出一批基因编辑、生物3D打印等前沿生物科技细分赛道创新主体。
附件
重点项目
表9-1 “十四五”时期在建待建重点项目
序号 | 重点项目 | 基本概况 |
1 | 青岛微电子 产业园 | 项目占地面积约194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67亿元,建设周期为2020-2023年。项目规划建设集成式智能传感器项目厂房,部署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及微系统模组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实现年产值约100亿元。 |
2 | 山东能源研究院 | 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建设周期为2020-2025年。项目规划建设成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育、优势产业育成和科技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与共性技术支撑功能实验室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大科学装置等。 |
3 | 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基地 暨中科曙光 全球研发总部基地 | 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项目将打造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基地,主要用于高端服务器生产线及配套研发设施的建设。部署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业生态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设施,快速在青岛建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产化软硬件的产业链体系,并依托青岛的战略地位,向“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产业拓展。 |
4 | 海尔物联网 全球创新中心 | 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42万平方米,于2019年开工建设,总建设周期约7年,总投资额约60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年全面投入使用。项目将建设智能家居定制研发中心、智慧洗涤生态创新中心、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多个物联网平台,建成后,将成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要载体,以及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
5 | 东华软件全国副中心项目 |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打造集总部经济、软件开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东华安可生态、企业孵化及配套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科技产业园区。 |
6 | 巨峰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 |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31.62亩,规划建筑面积约8.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建设周期2019-2021年。项目用于建设医疗器械类产业园区,建成后主要从事深紫外LED及其应用产品的生产、光学医疗器械的生产。 |
7 | 黄海制药 三期项目 | 该项目主要规划建设生物制药研发、制剂小试中试及检验检测中心、全自动高架立体仓库等。 |
8 | 海泰新光 工业厂房二期 | 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建设周期为2020-2022年,将打造成为4K超高清、4K荧光超高清内窥镜系统生产基地。 |
9 | 蓝天航空 科技产业园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下约0.8万平方米。该项目将建成为集飞行检测、飞行验证以及检验检测为一体的示范性产业园区。 |
10 | 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 项目将通过平台联合建设、项目联合研发、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转移转化等多种形式,形成以崂山区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网络化协同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和产业创新能力体系。 |
11 | 巨峰科技 产业园 |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8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9.5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95亿元,建设周期为2019-2022年。项目规划打造成集智能制造、智慧产业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园,将引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企业。 |
12 | 青岛科技大学工业互联网 学院 | 项目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项目将快速补足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全价值链领域的各层级人才缺乏的短板,从工业互联网人才供给战略视角精准赋能青岛工业互联网崛起,为“工业互联网成就青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
表9-2 “十四五”时期重点科技项目
序号 | 重点项目 | 建设方向 |
1 | 专业型加速器与中试基地 | 依托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在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布局专业型加速器与中试基地。 |
2 | 崂山仪器设备共享云平台 | 整合区内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三所驻区高校及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仪器设备资源,为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仪器租用等技术服务。 |
3 | 崂山新物种 培育中心 | 依托第三方机构,提供包括场景路演、商业模式打磨、企业私董会、新经济培训、生态资源链接的培育服务;涵盖哪吒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在内的新物种招商服务;包括重磅榜单发布、新物种企业论坛等在内的高价值活动服务。 |
4 | 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 围绕人工智能、5G通讯、微电子、生物药等细分领域,聚焦日本、韩国、以色列、“上合”组织成员国,搭建具备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基金等功能于一体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 |
5 | 药物检测平台 | 项目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室检测平台、药品杂质及基因毒服务平台、包材和药物相容性检测平台(E&L)、生物检测服务平台、病毒挑战服务平台、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检测平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北方区域唯一具有GMP和GLP综合资质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并作为全国医药包材杂质和基因毒研究服务中心,承接全国杂质研究的方法开发工作。 |
【文件下载】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