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冷战”,揭开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秘密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挪威都是一个遥远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坐标最靠北的国家之一,这里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冬季,气候严寒白雪皑皑,首都奥斯陆年均气温仅为3.8℃。

同时挪威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约为32.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9万,每百平方公里仅有14人,华人的数量也是全球最低。

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领域的逐渐崛起,这个地名开始越来越多被提及。

2021年8月25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从广州向挪威发运旗舰轿车小鹏P7,挪威版P7在肇庆工厂下线,预计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向挪威客户交付P7车型。

挪威是小鹏汽车的第一个国际市场,早在2020年12月,小鹏汽车就已经向挪威用户交付100辆G3纯电动车,今年二月又将209辆G3带到了挪威市场。小鹏汽车正在加速建立一个全面的挪威业务,包括客户体验、销售、交付、服务和充电设施。

同时,蔚来也忙着“抢滩登陆”挪威。

今年5月,蔚来汽车发布了挪威战略,宣布进军欧洲市场,首款车ES8近日正式在挪威上市并开启交付。与此同时,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蔚来中心也正式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在挪威采用国内相同的直营模式,输出自己的特色服务和补能体系。除了位于奥斯陆的蔚来中心,蔚来还将在另外4座城市通过向合作方授权的方式,为车主提供服务。

此外,比亚迪于今年8月开始在挪威交付七座版唐EV车型,新车在挪威的起售价格为59.99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4.1万元。红旗E-HS9、上汽R汽车、爱驰汽车也宣布进驻挪威市场,

可见,挪威已经成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那么,为何偏偏是挪威呢?

这背后的原因,首先要得益于它的区位优势。

由于挪威国土面积较小,城市之间距离极近,相对于面积较大的国家,更适合电动车的普及,再加上海岸线绵长,港口发达,更有助于外国厂商来到这里做出口贸易。

此外,当地针对电动车的政策也十分友好,比如挪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等。因此,挪威国内水电资源供大于求,是全世界电价最低的国家之一。

挪威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动汽车销量超过燃油车的国家,根据《界面新闻》,挪威2020年新车销量为14.1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为7.68万辆,占比达到54.3%,并且挪威还定下了十分激进的目标——到2024年将全面禁售燃油车。

挪威政府还大力建设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据悉,截至2020年底,挪威充电桩数量为1.85万根(1.35万根快充、0.5万根慢充,占据欧洲快充桩的13%),相当于平均每1万名挪威居民就拥有35个充电桩,是日本的11倍,主干道每百公里都有2-3座充电桩,十分便利。

除了这些之外,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挪威是欧洲最冷的国家之一,其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而“严寒”又是电动车的最大天敌之一。

要想在挪威立足,最考验的就是极寒工况下用户的新车体验。

比如就在最近,小鹏汽车在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一场长达8小时以上的极寒实验舱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极寒启动和极寒除霜,为了能够应对更严苛的的自然条件,一般车企在做低温除霜时均以国标温度(-18℃)为检验温度,小鹏P5则挑战比国标温度更低的的测试环境。

为此,小鹏P5进行长达8小时的专业实验舱极寒“浸泡”,直至全车内外温度降到-23℃(国际标准为-18℃)。

那么测试结果如何呢?

测试第一项,远程启动。

测试人员在小鹏APP按下了远程启动。从测试现场传回的视频来看,小鹏P5几乎是瞬间响应,比起国标要求的7秒响应更快,第一项测试直接成功。

测试第二项,极寒除霜。

在整车被冰霜覆满的情况下,测试人员进入车内开启除霜按钮,接着车身表面的冰霜开始融化,在20分钟内就达到了99.8%的除霜面积,要知道国标要求才80%。

在40分钟内就已除霜达到100%(高于国标要求的40分钟除霜90%),且风挡玻璃无模糊、不影响驾驶员视线,小鹏P5再次挑战成功。

比国际标准测试更加严格,测试结果仍然能超越国标,这样的表现其实离不开小鹏P5的“黑科技”——X-HP智能热管理系统。

什么是X-HP智能热管理系统呢?

这是一种更智能的供暖系统,巧妙地将电机水路循环与电池水路循环通过四通阀实现串联,能够在不同温度下切换最适合的供暖模式。

在-1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汽车使用热泵系统进行空调采暖。

所谓热泵系统,是一种与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的供暖方式,不过是将外界的热量搬运到了车内,它可以在保障乘员舱热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空调使用的能耗,冬季续航较传统PTC采暖提升约15%,高效又节能。

不过由于成本较高,此前同级别车型都没能配备这种系统,而小鹏P5是20万级车型中第一次使用热泵系统的车型。

而到了极低温(-10度以下),小鹏P5则切换成水加热器进行空调采暖和电池加热。

这种加热方式可谓大力出奇迹,具有大功率输出、加热响应速度快的优点,能保证在高寒环境下,空调和电池仍能保持良好的加热性能,

同时,配合BMS实现-30℃以上极低温工况下快速加热电池,还能提升极低温工况下电池充电速率。

最后一种模式,是在车辆行驶中,使用电机余热回收技术,它能最大化利用行车过程中电驱系统产生的废热,对电池包进行加热和保温,增加电池低温放电深度,提升电池放电功率。

在这种热管理下,哪怕周边温度低到-30℃,小鹏P5的电池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另外,针对于寒冷天气下挡风玻璃结霜的问题,小鹏P5全系标配防雾传感器以及独立除霜风门,在检测到车内湿度过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启独立除霜风门进行前风挡除雾,有效防止起雾结霜的问题。

这种表现,彻底打消了部分消费者对于电动车冬季无法正常使用的误解。即便是在挪威,或者寒冷的中国北方地区,小鹏P5依然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用户使用需求。

而正是由于这种优势,以小鹏为主的国产电动车才能在走向挪威,走向全球。

最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央视的《对话》中被问到行业未来的看法。

他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一个“洗牌时间”可能在2023年底到2025年之间,何小鹏将其称为新造车2.0时代。

何小鹏解释道,因为到那个时候,有很多新的2.0造车企业的产品会出来,而小鹏汽车这些造车1.0企业的第三代、第四代产品可能也会出来。届时,全球化更为明显,自动驾驶表现出的效果会好很多,这个时候的竞争,又会出现一个再次洗牌的过程。

而面对接下来的洗牌时刻,他在节目中立下目标:

“让小鹏这个名字走向全球。”

之所以敢放出这样的“豪言”,底气来自于对质量和技术的高要求。

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小鹏汽车的研发支出12.64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翻倍,环比二季度约增50%,研发费用率22%,高于理想、蔚来。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小鹏研发团队人数超过4000人,较2020年底增加超过100%。

作为对比,全球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二十家主流车企的研发费率,平均仅为3.18%。

之前在燃油车时代苦于起步太晚,经费不足,研发能力弱一直是我们的痛点,如今随着新能源把大家拉到同一起跑线,技术研发反而成了我们的优势,正如挪威电动汽车协会秘书长克里斯蒂娜·比所言:“技术才是中国车企真正走在世界前沿的核心”

正是基于技术,小鹏汽车把核心技术环节的“自研”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这为其积聚产品力并迅速构建产品组合、推进销量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先进的 MES 制造执行系统结合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可以实现生产信息可视化、设备信息可视化、工艺信息可视化、质量信息可视化,打造制造过程高度透明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同时,这里还基于独有的XPVES体系,打造了小鹏汽车整车评价体系。

该体系涵盖了动态和静态的评价,评审项目多达300项,以顾客观点的XPVES评价体系为公司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

同时为确保成品车辆以最完备的状态交付至消费者手上,小鹏肇庆基地建造了面积达30000平方米的动态测试跑道,覆盖18种测试路面以及 NVH、操控制动舒适性、密封性、自动泊车系统等多种功能测试,模拟实际用车环境。

这都符合小鹏一直以来遵循的“鹏派品质”——把提升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让小鹏这个名字走向全球”,做一个“立足全球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豪言壮语的背后是“鹏派品质”一路护航,这也是中国电动车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

今年,中国蔚来ES8型汽车正式在挪威开启用户交付;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中国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摩卡(Coffee 01)全球首发……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持续发力,中国产电动车开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德国“新事实”市场调研公司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德国人对购买中国电动车持开放态度。19%的德国人愿意购买中国制造商的电动汽车。在中青年群体中,购买意愿更高。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发起“攻势”,进军欧洲并在这片最早形成规模的市场上逐步渗透。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电动车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中国仍保持领先,中国电池产量也远超欧洲。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11月,我国汽车出口同比保持快速增长,汽车企业出口20万辆,同比增长59.1%,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为32.9%,新能源汽车出口带动作用明显。

显而易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TOP20榜单中,中国车企占据了近一半的席位。

这背后的原因,是与传统的外资品牌相比,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纯电动车上发力较早,在产品研发、质量验证,以及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布局上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中国品牌敢进军欧洲这样成熟汽车市场的原因。

回顾这一路,我们从初期在海外市场被冠上“低端”、“便宜”这些头衔,到如今不仅挤进俄罗斯、巴西等市场销量榜前十,更是深入欧洲市场,并且在当地单车售价超过40万元。

今天的自主品牌车企“出海”不再仅仅是走出去,而是已经真正走进当地汽车消费市场。在这背后,自主车企除了带去产品之外,还给当地消费者带去价值服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作为质量标杆的时代也终将会到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